魏晋笔法式微原因初探
本文关键词:魏晋笔法式微原因初探
【摘要】: 魏晋是书法史上的集大成时期,以锺繇、二王为代表的书家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其时的文字字型尚未完全确定,加之去汉未远,不失古质之美。魏晋笔法更是具有典范意义。从宋代开始,魏晋笔法伴随着帖学的衰落渐趋式微。今日帖学又呈复兴之势,所以对其式微原因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价值。更可以通过这个研究达到深入古人,纠正时弊的目的。在方法上主要通过分析今日可见的图像和文字遗存,来揭示其式微原因。通过研究可以知道宋代在此过程中是一个转折点。各种客观条件的发展,使魏晋笔法在五代丧乱之后日趋式微。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了清代碑学的兴起。
【关键词】:魏晋笔法 式微原因 楷法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292.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6
- 引言6-7
- 第一章 书写工具材料及日常起居方式和家具的演变对魏晋笔法的影响7-12
- (一) 书写工具材料的改变对笔法的影响7-9
- (二) 魏晋以来日常起居方式及家具的演变对执笔法的影响9-12
- 第二章 楷法的兴盛对魏晋笔法的负面影响12-18
- (一) 重视楷书的唐代书学制度12-14
- (二) 宋代学书必先精楷法观念的盛行及对后世的影响14-16
- (三) 用笔由绞转到提按的转变16-18
- 第三章 印刷兴盛之后对日常书写的影响18-21
- (一) 雕版印刷兴起之前的书籍传抄情况18
- (二) 雕版印刷的兴盛18-19
- (三) 印刷术对日常书写的影响19-21
- 第四章 魏晋名家书迹的传播情况及其收藏散失对笔法的影响21-26
- (一) 魏晋名家书迹的传播情况21-23
- (二) 锺王等魏晋名家书迹的收藏散失23-26
- 第五章 后世书家受求变出新意识影响而对魏晋笔法的主动扬弃26-33
- (一) 王献之26-28
- (二) 颜真卿28-31
- (三) 杨凝式31-33
- 第六章 结语33-34
- 参考文献34-36
- 后记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雪峰;;黄宾虹笔法与墨法研究[J];中国报业;2011年10期
2 王中焰;;论黄庭坚书法对后世的影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03期
3 黄家城;;论书法教学中笔法的基础内容及多维度展示[J];华章;2011年16期
4 钟文才;徐淑苹;;浅谈写实绘画的写意性[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李玉华;;水粉画经验浅谈[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钟繇[J];中国钢笔书法;2011年08期
7 刘显成;;浅议油画的材料美[J];电影评介;2011年12期
8 杜萌若;;王羲之行书笔法(四)[J];书画世界;2011年04期
9 张云丽;王栋;;试论黄宾虹“笔法”与创新[J];大家;2011年14期
10 胡耀超;;行书创作笔法(三)[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宗济;;试论汉字草书笔法与普通话语调规则的相似性[A];中国声学学会2002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王基伦;;“《春秋》笔法”的诠释与接受[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德让;;“以己之滔滔,益彼之滔滔”——评潘文国《赫兹列散文精选》文言笔法[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佟今;;联墨的二重性:实用和审美[A];联墨艺术与时代——全国第三届联墨名家邀请展暨第二届全国对联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柳光辽;;柳亚子的《八年回忆》校订[A];纪念南社成立90周年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6 李伯庆;;雪竹创作浅谈[A];'2007中国画创作观摩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庸非;;探讨漫画中线的运用[A];论漫画——中国漫画交流文集[C];2003年
8 钱忠平;;也说黄宾虹[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叶修成;;“春秋笔法”与《国语》书写[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10 王玉倩;;关于“80后”的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映梅;法意关系与笔法之辨思[N];美术报;2005年
2 傅京生;书情缱绻 笔法刚健[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柳州 刘汉忠;真得东坡笔法者[N];中国文物报;2010年
4 陶沛昌;弘扬书法,首当厘正笔法[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刘 郎;笔法凝重 墨色酣畅[N];中国商报;2004年
6 王云;衄笔论[N];文艺报;2007年
7 李沛祥(山东);浅说笔法与笔势[N];中国艺术报;2001年
8 刘国信;书法用笔艺术[N];中国商报;2005年
9 杨占波 ;书法与国画之笔法[N];美术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陆梅;细腻笔法剖析人生悲剧[N];文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菡;“李卓吾”小说、戏曲评点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张桐t@;“引书入画”在黄宾虹山水画笔墨转换中的重要作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3 孙恩扬;泼墨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4 刘研;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龚文;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观念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6 潘倚剑;笔墨与中国书画关系[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7 轩敏华;中国画笔墨生态蠡说[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8 姚宇亮;“魏晋古法”源流析论[D];浙江大学;2007年
9 周勋君;清代书法批评中对形质的描述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10 何士扬;中国画“勾勒法”学理探微[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寒筠;魏晋笔法式微原因初探[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2 汪南兵;王宠小楷笔法与结体分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3 李悦;论明清写意花鸟画中笔法的情感表现[D];吉林艺术学院;2010年
4 林均音;“钩勒”法探源述流[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5 陶贤果;笔法的“常”与“变”[D];暨南大学;2005年
6 许正人;论印象派油画的笔法[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7 刘琦;论吴组缃小说的史传笔法[D];扬州大学;2008年
8 张建春;《书谱》艺术风格及临习体会[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邹(韦华);刘熙载书学技法理论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10 王鸿波;内外兼美,圆融无碍[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703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770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