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对“文革文学”的评论和研究
本文关键词:余光中对“文革文学”的评论和研究 出处:《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余光中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就开始对“文革文学”进行评论和研究,其中对反映“文革”生活的“伤痕文学”代表作《班主任》的尖锐批评,发人之未发,其真知灼见表现了作者的评论勇气。对海外“文革文学”的评论,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信息,填补了海峡两岸“文革文学”研究的空白。
[Abstract]:Yu Guangzhong began commenting and study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Literature" shortly after the en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e criticized the sharp criticism of "the teacher in charge", the masterpiece of "Scar Literature" reflecting the life of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comments on the literatur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broad have provided many unknown information, filling the gap in the study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literature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s.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台港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I206.7
【正文快照】: 通常说的“文革文学”,一是指“文革”时期写的作品,二是指反映“文革”这场政治运动的作品。本文兼取两者的含义。余光中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就开始对“文革文学”进行评论和研究,其中对反映“文革”生活的“伤痕文学”代表作《班主任》的尖锐批评,发人之未发,其真知灼见表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温儒敏;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J];文学评论;2003年01期
2 方族文;朱湘研究中的几个疑点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王德禄,王文涓;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自由主义思潮[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王一彬;张恨水的文学观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叶君;文学史范畴的“乡土文学”和“农村题材小说”[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叶君;从乡土到农村:中国现当代文学题材的重要转换[J];河北学刊;2005年03期
7 王又平;从“乡土”到“农村”——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主导题材形成的一个发生学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刘媛;“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非儒反孔思潮研究回眸[J];文史哲;2003年02期
9 万国庆;《雷雨》主题辨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唐正芒;论南方局领导的大后方抗战文化运动[D];中共中央党校;1998年
2 邓利;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衍变的历史轨迹[D];四川大学;2006年
3 余富兆;从现实主义的复归到多元并举[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4 林朝霞;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D];厦门大学;2007年
5 刘群;新月社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徐连云;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李广;现代文学研究视野中的《中国新文学大系》[D];青岛大学;2005年
3 沈昊;中国现代通俗小说言情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晓习;论骆宾基小说的地域文化特色[D];延边大学;2007年
5 汪静一;从《原野》与《夕鹤》看中日两国对西方歌剧的接受[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6 黄延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安群;;起伏跌宕间流泻的深层悲叹——余光中《算命瞎子》赏析[J];高中生学习(高一版);2011年02期
2 李雪梅;;浅浅的海峡 深深的乡愁——余光中《乡愁》赏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3 郭虹;;余光中关于诗与散文的创作与教学研究[J];写作;2011年17期
4 司娟;;浅析余光中诗美创造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7期
5 陆海霞;;从诗性哲学的视角解读余光中思乡诗作[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6 余光中;;乡愁[J];辅导员;2011年Z2期
7 张明辉;;从两首诗看余光中的乡愁文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孙正军;;散文之形 诗词之神——析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9 李光辉;;论余光中新古典诗的特征[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10 孟樊;;罗青的嬉游诗[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古远清;;两岸关于余光中“历史问题”的争论(下)[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2)[C];2006年
2 古远清;;两岸关于余光中“历史问题”的争论(上)[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1)[C];2006年
3 古远清;;关于《台湾当代新诗史》撰写及余光中评价问题——回应台湾高Q值呐繹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黄国彬;;余光中的大品散文[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5 徐学;;余光中“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与实践[A];2005海峡两岸台湾文学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白烨;;近期文坛热点(之一) 名家遭遇“历史问题”质疑[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2)[C];2005年
7 王光明;;回应现实与文化的禁锢——《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选章[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8 王贵忱;;辽海讲坛第五讲 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证[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9 古远清;;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新诗理论批评[A];2005海峡两岸台湾文学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斐;;李白诗歌中的剑意象分析[A];中国李白研究(2006—2007)——李白与当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璐诗;余光中:诗人出书不容易[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2 记者 邹平 王鹏;“我在这头,大陆也在这头”[N];扬州日报;2008年
3 冯秋红;余光中:中国人诺奖得否无所谓[N];济南日报;2009年
4 记者 李舒瑜;年轻都市的活力 古老文化的新机[N];深圳特区报;2010年
5 夏榆;余光中:把岛上的文字传回中原[N];南方周末;2004年
6 ;余光中的左手掌纹[N];中国文化报;2004年
7 蔡立梅;余光中:我们的中文是不朽的[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8 汪修荣;余光中的左手 [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9 实习记者 王砚文;“我希望把文化的半径拉得更长”[N];北京日报;2010年
10 杨澜;永远的乡愁[N];中国文化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黄海晴;余光中新古典主义诗学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梁笑梅;壮丽的歌者:余光中诗论[D];苏州大学;2004年
3 朱恒;现代汉语与现代汉诗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杨明;1949大陆迁台作家的怀乡书写[D];四川大学;2007年
5 王永;还原·想象·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颜敏;在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文姝;余光中诗歌修辞艺术探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郑劭清;失却与复归:余光中三地二十年(1964-1985)[D];华侨大学;2004年
3 韩彩虹;翻译家余光中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钱江;论余光中诗艺成熟的轨迹[D];安徽大学;2004年
5 张笑堑;余光中诗论[D];苏州大学;2002年
6 兰岚;余光中现代散文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7 杨娟;论余光中散文的中国文化情结[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王稷频;为病了的中文把脉开方[D];浙江大学;2007年
9 王欣;余光中诗歌的回归意识[D];山东大学;2009年
10 黄丽;传统与现代的契合[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46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1346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