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评论中如何辨析文本意义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问题——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例
本文选题:文本意义 切入点:确定性 出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摘要】:在文学评论中,对文本意义的阐释常存在两种观点:或认为一部作品只有一种正确的意义①,或认为有多种意义并存②。本文认为文学作品文本的意义总是多种的,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意义,但多种意义间存在着合乎逻辑关系的确定性与相互对立、矛盾的不合逻辑关系的非确定性,二者之间在某一逻辑环节存在着可通性,从而交织成一个互相联结的意义网络。文学评论的意义在于通过文本分析,将这个意义网络清晰地描述出来。
[Abstract]:In literary criticism, there are often two view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extual meaning: either that a work has only one correct meaning, or that there are multiple meanings coexisting 2.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literary works is always various, and there is no only correct meaning, but there are certain and opposite logical relations and non-deterministic contradictory illogical relations among the various meanings.There is universality between the two in a certain logical link, which interweaves into a network of meanings.The significance of literary criticism lies in clearly describing the meaning network through text analysis.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晶;“异史氏”的“心灵史”——论《聊斋志异》中的压抑与幻想[J];蒲松龄研究;2004年01期
2 周晓琳;“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续)——蒲松龄“孤愤”心态新探[J];蒲松龄研究;2004年04期
3 张振国;;论宣鼎《夜雨秋灯录》对《情史》的承续和创新[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4 尚继武;;古代小说虚实观探源——兼论唐前小说虚实观[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5 李永贤;;论廖燕“愤气说”的内涵及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张莉;;“平话”概念流变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火源;;晚明文学和五四新文学观念同异——对周作人发现的引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8 姜丽娟;;明清人的小说序跋中小说本体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9 徐天戍;;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概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李长国;;春天的死亡——对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细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叶鹏飞;;浪漫主义书风的绝响——傅山书法之意义[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2 任永安;;古代通俗小说的命名方式及特点[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3 王振星;;“嵇康”与卢俊义的梦意象——金圣叹“梁山泊英雄惊恶梦”解读[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4 欧明俊;陈X;;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阴澍雨;明代写意花鸟画溯源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郑文桥;回归伊甸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晶;具象绘画的抽象意味[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魏义;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多维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荷艳;《萤窗异草》叙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解光书;唐顺之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姣美;明清以来的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D];湘潭大学;2010年
9 邱海珍;《连城璧》、《十二楼》女子形象考察[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王伟;山人王稚登及其诗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肖楠;;文本意义的构成与中国当代小说[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2 曹英华,张纪英;论文学翻译之“误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陈海飞;;试论文本意义的可知性[J];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苏莹;;文本观与翻译标准研究——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文本观看文学翻译标准[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潘德荣;;理解方法论视野中的读者与文本——加达默尔与方法论诠释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6 李瑞;;解析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以唐·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玻璃山》为例[J];文教资料;2008年33期
7 熊艳;;探寻不同译本出现的成因——文本意义与译者视域[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李小海;;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下的英语文学教学[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年04期
9 托尼·本内特;黄驰;强东红;;文本、读者、阅读型构[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6年00期
10 唐芙蓉;;论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宗晓艳;;引领学生走入文本[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刘广标;;个性化阅读与理解文本[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4 吴文虎;黄桂萍;;草根文化浪潮里的声像本质——播客社会文本的意义解读[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四平;;梁小斌:诗意的思考——解读《独自成俑》和《地主研究》[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6 彭启福;;理解、解释的限制与批评的自由——对赫施新方法论诠释学的一种解读与批评[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7 赵永振;;试析《新民主主义论》中分析与综合相结合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8 王阳;;模态逻辑·形式语义·文本符号[A];2003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3年
9 汤成君;;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指导[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关汉亨;;关于董仲舒的先天概念说——逻辑史札记[A];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C];198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梦兰;文本意义与文学诠释[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晓辉;影像都梁[N];光明日报;2008年
3 许彦达;朗读不是鹦鹉学舌[N];中国教师报;2005年
4 邵丹;香格里拉:高原上的蓝水与石头[N];中华读书报;2010年
5 雷平阳;从阅历中来[N];文艺报;2010年
6 宗鄂;重点和专题创作仍需适当扶持[N];人民政协报;2003年
7 江苏海安教师进修学校附小 刘卫锋;今天,我们该怎样教语文[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中心小学 尹承香;走进人物的心灵[N];学知报;2011年
9 常青;对“打工文学”称谓的两点质疑[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10 张增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四个逻辑环节[N];检察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海飞;论理解——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解释学重建[D];苏州大学;2004年
2 宋先红;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语言形式与文本意义的关联研究(1917-1949)[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覃世艳;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批判[D];苏州大学;2006年
6 周险峰;教育文本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凌晨光;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D];山东大学;2007年
8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曹海东;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董丽云;重建文本阐释的约束理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柴凤英;文本意义的阐释与建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由鹏;阅读期待视野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伟;和谐世界的理念架构[D];厦门大学;2007年
4 杨帆;文本意义的自主建构: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林怡;视点—文本意义的生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孙松梅;初中语文新课程情感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屈凯;20世纪西方文本意义的阐释模式[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陈建生;多元·有界[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朱少英;管理诊断方案生成过程的主要逻辑环节分析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10 潘晨曦;电影片名的互文式翻译[D];东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12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1712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