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莱文森媒介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9 13:44
随着技术的变革,我们身边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飞速发展的媒介技术正深刻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样态、思维方式,因此媒介环境学派也日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重视,成为与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并驾齐驱的第三大学派。保罗·莱文森是媒介环境学派第三代的代表人物,在1978年的博士论文中他做出大胆的宣言——媒介的“人性化趋势”,由此展开他的媒介研究道路。他的媒介进化论是他的媒介思想的核心所在,该理论借鉴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坎贝尔的进化认识论以及波普尔的试错论,并且在继续麦克卢汉的媒介分析的道路上对麦克卢汉的思想进行了一定的超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发展出自己的媒介进化论。本文以莱文森的著作和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莱文森的媒介思想的理论来源做了梳理,分析了他的媒介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理论基础,阐述了他的媒介理论,包括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补救性媒介”理论、媒介演进的三阶段以及他的新新媒介思想,并且分析了他的媒介思想的现实意义。莱文森的媒介理论深刻分析了媒介技术发展的演变规律,即伴随着补救的趋向人性化的演进。媒介尊重人性,接近人性,满足人的发展。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莱文森对于新新媒介的思考也更加全面...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莱文森媒介思想的来源
2.1 莱文森媒介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1.1 莱文森其人介绍
2.1.2 莱文森的学术贡献
2.1.3 莱文森时代的技术背景
2.2 莱文森媒介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2.2.1 触类旁通:进化论的方向指引
2.2.2 潜移默化:哲学与科幻的积淀
2.2.3 源头活水: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3 莱文森媒介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
3.1 莱文森媒介思想的主要内容
3.1.1 媒介进化方向:“人性化趋势”
3.1.2 媒介生存策略:补救性的逆转
3.1.3 媒介演进图式:玩具-镜子-艺术
3.1.4 媒介三分:旧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
3.1.5 新新媒介的阴暗面
3.2 莱文森媒介思想的现实意义
3.2.1 深刻分析了媒介技术发展的演变规律
3.2.2 阐释了媒介的进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2.3 提供了媒介技术发展的新的研究角度
4 莱文森媒介思想的评价与启示
4.1 莱文森媒介思想的价值
4.1.1 深切的人文关怀
4.1.2 跨学科及多维视角
4.1.3 对媒介的敏锐洞察
4.2 莱文森媒介思想的局限
4.2.1 疏于严谨的主观论断
4.2.2 忽略了政治经济因素
4.2.3 摇摆的两个中心立场
4.3 莱文森媒介思想对当今媒介发展的启示
4.3.1 借助神经科学探索媒介发展
4.3.2 警示数字化生存下人的异化
4.3.3 重新思考人对于技术的活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保罗·莱文森英文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引导着文明的进步——媒介生态学的隐喻和想象[J]. 常江,胡颖. 新闻界. 2019(02)
[2]VR技术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补偿性解读[J]. 周文杰,王瑜. 科技传播. 2018(16)
[3]机器人新闻的“补偿性”及潜在风险[J]. 邵琦. 青年记者. 2017(26)
[4]“再现”和“延伸”——媒介进化论视角下的虚拟现实[J]. 贺洪花,黄学建.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16(02)
[5]触动神经:西方媒介认知心理学研究回眸与贡献[J]. 刘琴,保罗·D.博尔思.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09)
[6]移动网络视频传播的功能补偿与时空重塑[J]. 任媛媛,王长潇. 现代视听. 2014(06)
[7]论广播未来的命运与收音机的变化——以媒介环境学家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原理为视角[J]. 梁颐. 中国广播. 2014(05)
[8]微信改变了什么——以补偿性媒介技术演进看微传播的影响[J]. 刘兰芳. 西部广播电视. 2013(11)
[9]技术的“自然选择”——莱文森媒介进化论批评[J]. 胡翌霖. 国际新闻界. 2013(02)
[10]保罗·莱文森的媒介演进线路图谱[J]. 陈功. 当代传播. 2012(02)
博士论文
[1]人是媒介的尺度[D]. 郑燕.山东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德里克·德克霍夫的媒介思想研究[D]. 马岩.兰州大学 2017
[2]保罗·莱文森媒介技术思想研究[D]. 张悦.河北大学 2017
[3]论微信订阅号对期刊的“补偿”[D]. 张梦.安徽大学 2017
[4]莱文森飞天梦解析[D]. 孟佩佩.南京大学 2015
[5]保罗·莱文森媒介技术观研究[D]. 白灵芝.南京大学 2015
[6]阿西莫夫对机器人世界的伦理凝视[D]. 张雪娇.华中师范大学 2015
[7]保罗·莱文森技术乐观主义思想来源研究[D]. 郜丹丹.吉首大学 2014
[8]保罗·莱文森媒介理论研究[D]. 王凤栖.南京大学 2013
[9]保罗·莱文森媒介环境理论研究[D]. 杨晓帆.河南大学 2010
[10]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D]. 杨先起.兰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77405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莱文森媒介思想的来源
2.1 莱文森媒介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1.1 莱文森其人介绍
2.1.2 莱文森的学术贡献
2.1.3 莱文森时代的技术背景
2.2 莱文森媒介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2.2.1 触类旁通:进化论的方向指引
2.2.2 潜移默化:哲学与科幻的积淀
2.2.3 源头活水: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3 莱文森媒介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
3.1 莱文森媒介思想的主要内容
3.1.1 媒介进化方向:“人性化趋势”
3.1.2 媒介生存策略:补救性的逆转
3.1.3 媒介演进图式:玩具-镜子-艺术
3.1.4 媒介三分:旧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
3.1.5 新新媒介的阴暗面
3.2 莱文森媒介思想的现实意义
3.2.1 深刻分析了媒介技术发展的演变规律
3.2.2 阐释了媒介的进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2.3 提供了媒介技术发展的新的研究角度
4 莱文森媒介思想的评价与启示
4.1 莱文森媒介思想的价值
4.1.1 深切的人文关怀
4.1.2 跨学科及多维视角
4.1.3 对媒介的敏锐洞察
4.2 莱文森媒介思想的局限
4.2.1 疏于严谨的主观论断
4.2.2 忽略了政治经济因素
4.2.3 摇摆的两个中心立场
4.3 莱文森媒介思想对当今媒介发展的启示
4.3.1 借助神经科学探索媒介发展
4.3.2 警示数字化生存下人的异化
4.3.3 重新思考人对于技术的活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保罗·莱文森英文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引导着文明的进步——媒介生态学的隐喻和想象[J]. 常江,胡颖. 新闻界. 2019(02)
[2]VR技术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补偿性解读[J]. 周文杰,王瑜. 科技传播. 2018(16)
[3]机器人新闻的“补偿性”及潜在风险[J]. 邵琦. 青年记者. 2017(26)
[4]“再现”和“延伸”——媒介进化论视角下的虚拟现实[J]. 贺洪花,黄学建.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16(02)
[5]触动神经:西方媒介认知心理学研究回眸与贡献[J]. 刘琴,保罗·D.博尔思.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09)
[6]移动网络视频传播的功能补偿与时空重塑[J]. 任媛媛,王长潇. 现代视听. 2014(06)
[7]论广播未来的命运与收音机的变化——以媒介环境学家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原理为视角[J]. 梁颐. 中国广播. 2014(05)
[8]微信改变了什么——以补偿性媒介技术演进看微传播的影响[J]. 刘兰芳. 西部广播电视. 2013(11)
[9]技术的“自然选择”——莱文森媒介进化论批评[J]. 胡翌霖. 国际新闻界. 2013(02)
[10]保罗·莱文森的媒介演进线路图谱[J]. 陈功. 当代传播. 2012(02)
博士论文
[1]人是媒介的尺度[D]. 郑燕.山东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德里克·德克霍夫的媒介思想研究[D]. 马岩.兰州大学 2017
[2]保罗·莱文森媒介技术思想研究[D]. 张悦.河北大学 2017
[3]论微信订阅号对期刊的“补偿”[D]. 张梦.安徽大学 2017
[4]莱文森飞天梦解析[D]. 孟佩佩.南京大学 2015
[5]保罗·莱文森媒介技术观研究[D]. 白灵芝.南京大学 2015
[6]阿西莫夫对机器人世界的伦理凝视[D]. 张雪娇.华中师范大学 2015
[7]保罗·莱文森技术乐观主义思想来源研究[D]. 郜丹丹.吉首大学 2014
[8]保罗·莱文森媒介理论研究[D]. 王凤栖.南京大学 2013
[9]保罗·莱文森媒介环境理论研究[D]. 杨晓帆.河南大学 2010
[10]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D]. 杨先起.兰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77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177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