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0 02:3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和文化的多元繁荣,各种文化形式纷至沓来,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由此产生了巨大的时代变迁。其中“丧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青年亚文化,影响不容小觑。而“丧文化”现象背后的大学生焦虑、悲观和颓丧的社会心态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思想状况,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相当大的危害,因此在深入贯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全面系统地研究大学生群体“丧文化”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梳理了“丧文化”现象的相关理论,编制了关于“丧文化”的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并选取了河南省的一所综合类院校——Z大学的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维度对大学生“丧文化”态度进行分析,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现状进行了分析。利用统计学基本方法对大学生“丧文化”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利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丧文化”态度及大学生思想状况现状进行了分析;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不同性别、户籍、年级、专业类别、学生身份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丧文化”态度和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了差异性分析;运用相关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大学生“丧文化”态度、大学生...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示意图[3]
27农村28057.1%年级大一6813.9%大二11222.9%大三14229.0%大四13728.0%大五316.3%专业文科类10922.2%理科类11022.4%工科类16333.3%医科类10822.0%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19439.6%否29660.4%政治面貌中共党员5611.4%非中共党员43488.6%第二节大学生群体“丧文化”现状分析图2-1表示的是大学生对“丧文化”了解的程度,从图中可以看出,比较了解的占比20.4%,一般了解的占比56.3%,可见“丧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青年亚文化,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图2-1大学生对“丧文化”的了解程度图2-2为大学生了解“丧文化”途径的统计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豆瓣、知乎、百度贴吧、网页新闻是大学生了解“丧文化”
28的主要途径,表明网络已经成为“丧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图2-2大学生了解“丧文化”途径的统计情况图2-3为大学生表达“丧文化”思想的频率的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总是表达“丧文化”占比9.39%,经常表达占比43.88%,有时表达占比36.53%,“总是”和“经常”占比超过了50%,这表明“丧文化”的表现形式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需要,已经成为大学生表达自我情绪和思想的重要形式之一。图2-3大学生表达“丧文化”思想的频率图2-4为大学生群体认是否认同“丧文化”所传达的思想情况,从图中可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年亚文化的文献综述:以2012~2018年的文献为例[J]. 段丹宁.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3)
[2]当代青年“丧文化”产生的原因分析[J]. 程雪. 法制与社会. 2019(13)
[3]我国网络青年“丧文化”的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 萧子扬,叶锦涛,马恩泽. 北京青年研究. 2019(01)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探讨——基于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考察[J]. 周迎春.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6)
[5]大学生“丧”文化现象心态剖析及对策——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J]. 李玉竹,刘新玲.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8(06)
[6]浅析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形成的影响[J]. 韩济阳. 汉字文化. 2018(S1)
[7]青年亚文化的概念解析——基于青年亚文化历史流变的发展性考察[J]. 崔家新,池忠军. 学习与实践. 2018(11)
[8]“丧文化”流行的传播机制与心理动因[J]. 栾轶玫. 传媒观察. 2018(10)
[9]身份认同视角下青年“丧文化”研究[J]. 刘政,唐珍. 宜春学院学报. 2018(07)
[10]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及对策[J]. 李金华,李永利.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8(05)
硕士论文
[1]青年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吴广丹.遵义医科大学 2019
[2]“丧”文化的网络媒介呈现与引导研究[D]. 刘楠.河北大学 2018
[3]丧文化及其传播研究[D]. 尤怡丹.南京师范大学 2018
[4]大学生正念、冗思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罗黄金.中南大学 2014
[5]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杨锴.安徽工业大学 2014
[6]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理论探析[D]. 易然.西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86404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示意图[3]
27农村28057.1%年级大一6813.9%大二11222.9%大三14229.0%大四13728.0%大五316.3%专业文科类10922.2%理科类11022.4%工科类16333.3%医科类10822.0%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19439.6%否29660.4%政治面貌中共党员5611.4%非中共党员43488.6%第二节大学生群体“丧文化”现状分析图2-1表示的是大学生对“丧文化”了解的程度,从图中可以看出,比较了解的占比20.4%,一般了解的占比56.3%,可见“丧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青年亚文化,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图2-1大学生对“丧文化”的了解程度图2-2为大学生了解“丧文化”途径的统计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豆瓣、知乎、百度贴吧、网页新闻是大学生了解“丧文化”
28的主要途径,表明网络已经成为“丧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图2-2大学生了解“丧文化”途径的统计情况图2-3为大学生表达“丧文化”思想的频率的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总是表达“丧文化”占比9.39%,经常表达占比43.88%,有时表达占比36.53%,“总是”和“经常”占比超过了50%,这表明“丧文化”的表现形式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需要,已经成为大学生表达自我情绪和思想的重要形式之一。图2-3大学生表达“丧文化”思想的频率图2-4为大学生群体认是否认同“丧文化”所传达的思想情况,从图中可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年亚文化的文献综述:以2012~2018年的文献为例[J]. 段丹宁.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3)
[2]当代青年“丧文化”产生的原因分析[J]. 程雪. 法制与社会. 2019(13)
[3]我国网络青年“丧文化”的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 萧子扬,叶锦涛,马恩泽. 北京青年研究. 2019(01)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探讨——基于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考察[J]. 周迎春.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6)
[5]大学生“丧”文化现象心态剖析及对策——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J]. 李玉竹,刘新玲.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8(06)
[6]浅析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形成的影响[J]. 韩济阳. 汉字文化. 2018(S1)
[7]青年亚文化的概念解析——基于青年亚文化历史流变的发展性考察[J]. 崔家新,池忠军. 学习与实践. 2018(11)
[8]“丧文化”流行的传播机制与心理动因[J]. 栾轶玫. 传媒观察. 2018(10)
[9]身份认同视角下青年“丧文化”研究[J]. 刘政,唐珍. 宜春学院学报. 2018(07)
[10]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及对策[J]. 李金华,李永利.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8(05)
硕士论文
[1]青年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吴广丹.遵义医科大学 2019
[2]“丧”文化的网络媒介呈现与引导研究[D]. 刘楠.河北大学 2018
[3]丧文化及其传播研究[D]. 尤怡丹.南京师范大学 2018
[4]大学生正念、冗思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罗黄金.中南大学 2014
[5]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杨锴.安徽工业大学 2014
[6]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理论探析[D]. 易然.西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86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486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