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禅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4 01:10
苏轼的文章浩瀚如海,其禅学文章更是具有独特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苏轼禅学思想离不开其对于他自身跌宕起伏人生经历的感悟和他自身旷达洒脱的性格,更重要的是苏轼有着深厚的佛学基础背景。在禅教合一的社会背景下,苏轼进行了很多佛事活动,但究其思想根本苏轼受禅宗影响最大,他的思想深处是以禅为主的。本文将通过三个章节的内容来阐发苏轼的禅学思想。第一章分析苏轼的禅学思想,主要介绍苏轼的般若空性思想和无念无住的思想。第一节介绍宋代禅宗的发展情况。首先分析影响宋代禅宗发展的时代背景和促进宋代禅宗发展的关键因素即帝王们的崇佛政策;之后介绍宋代禅宗发展的概况,文字禅是宋代禅宗发展的一个重要独特的形式,且和苏轼的禅学文章有密切关联,因此特别介绍北宋文字禅的概况。第二节主要介绍苏轼的般若性空思想,首先介绍禅宗的空性思想,之后挖掘苏轼文章中的空性思想。第三节分析苏轼的无念无住思想和对“静而达”、“随缘放旷,任性逍遥”境界的追求。第二章总结分析苏轼的禅学修养观和禅学特征。第一节内容介绍苏轼对当时禅学流弊问题的批判以及总结苏轼的禅学修养观,体现了苏轼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对禅学精神的崇高敬仰。第二节总结苏轼禅学思想中禅教一致...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创新之处及方法
第一章 苏轼禅学思想
第一节 宋代禅宗的发展
一、宋代禅宗发展的社会背景
二、宋代帝王们的崇佛政策推动佛教发展
三、宋代禅宗的发展概况
四、北宋文字禅的发展
第二节 苏轼的般若性空思想
一、禅宗的空性思想
二、苏轼的般若空观思想
第三节 苏轼的无念无住思想
一、一念清净,染污自落
二、潇洒无住
三、“静而达”、“随缘放旷,任性逍遥”的追求
第二章 苏轼的禅学修养观和禅法特征
第一节 苏轼的禅学修养观
一、北宋禅学流弊
二、苏轼的禅学修养观
第二节 :苏轼的禅法特征
一、禅教一致
二、注重实际,富有生活趣味性
三、辩证理性思维方式
第三章 《东坡禅喜集》的产生背景和概况
第一节 《东坡禅喜集》出现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文学背景
第二节 《东坡禅喜集》版本介绍及内容体例
一、徐长孺版本
二、明天启元年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
三、其他版本
四、凌版内容体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苏轼与佛禅研究百年述评[J]. 吴光正. 社会科学研究. 2017(04)
[2]屠隆 楷书与徐益孙信札[J]. 中国书法. 2015(03)
[3]佛禅事典与苏轼诗[J]. 梁银林. 贵州社会科学. 2014(03)
[4]论苏轼词的佛禅精神[J]. 王树海,赵宏. 学习与探索. 2013(11)
[5]苏轼与佛印交游考[J]. 喻世华.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6]苏轼出川前佛教因缘探析[J]. 司聃.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7]浅析苏轼少年时期的禅佛因缘[J]. 司聃. 中国佛学. 2012(02)
[8]论苏轼交佛、辟佛、融佛及禅学思想对他的影响[J]. 杨子怡. 船山学刊. 2012(04)
[9]略论苏轼早期对佛教的接受[J]. 王树海,李明华.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10]论苏轼词的禅思与禅境[J]. 易水霞,金建锋.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0(05)
博士论文
[1]苏轼哲学思想研究[D]. 刘燕飞.河北大学 2011
[2]苏轼与佛学[D]. 梁银林.四川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苏轼小品文研究[D]. 芦思宏.四川师范大学 2014
[2]苏轼诗与禅之研究[D]. 阮延俊.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41666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创新之处及方法
第一章 苏轼禅学思想
第一节 宋代禅宗的发展
一、宋代禅宗发展的社会背景
二、宋代帝王们的崇佛政策推动佛教发展
三、宋代禅宗的发展概况
四、北宋文字禅的发展
第二节 苏轼的般若性空思想
一、禅宗的空性思想
二、苏轼的般若空观思想
第三节 苏轼的无念无住思想
一、一念清净,染污自落
二、潇洒无住
三、“静而达”、“随缘放旷,任性逍遥”的追求
第二章 苏轼的禅学修养观和禅法特征
第一节 苏轼的禅学修养观
一、北宋禅学流弊
二、苏轼的禅学修养观
第二节 :苏轼的禅法特征
一、禅教一致
二、注重实际,富有生活趣味性
三、辩证理性思维方式
第三章 《东坡禅喜集》的产生背景和概况
第一节 《东坡禅喜集》出现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文学背景
第二节 《东坡禅喜集》版本介绍及内容体例
一、徐长孺版本
二、明天启元年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
三、其他版本
四、凌版内容体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苏轼与佛禅研究百年述评[J]. 吴光正. 社会科学研究. 2017(04)
[2]屠隆 楷书与徐益孙信札[J]. 中国书法. 2015(03)
[3]佛禅事典与苏轼诗[J]. 梁银林. 贵州社会科学. 2014(03)
[4]论苏轼词的佛禅精神[J]. 王树海,赵宏. 学习与探索. 2013(11)
[5]苏轼与佛印交游考[J]. 喻世华.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6]苏轼出川前佛教因缘探析[J]. 司聃.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7]浅析苏轼少年时期的禅佛因缘[J]. 司聃. 中国佛学. 2012(02)
[8]论苏轼交佛、辟佛、融佛及禅学思想对他的影响[J]. 杨子怡. 船山学刊. 2012(04)
[9]略论苏轼早期对佛教的接受[J]. 王树海,李明华.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10]论苏轼词的禅思与禅境[J]. 易水霞,金建锋.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0(05)
博士论文
[1]苏轼哲学思想研究[D]. 刘燕飞.河北大学 2011
[2]苏轼与佛学[D]. 梁银林.四川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苏轼小品文研究[D]. 芦思宏.四川师范大学 2014
[2]苏轼诗与禅之研究[D]. 阮延俊.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416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641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