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与大众的关系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22 20:59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意识形态在不断发展,统治阶级利用意识形态影响大众的形态也在变化。依据意识形态与大众的结合方式的不同,意识形态与大众之间关系的形态可以划分为经典形态、后教化形态与全球化形态。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葛兰西等人对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意识形态与大众的关系展开的论述构成了意识形态与大众之间关系的经典形态,也可以说是教化形态。此形态下,意识形态与大众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教化与被教化的关系,前者相对后者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为知识分子建构意识形态在前,教化、灌输在后。意识形态影响大众主要通过思想统治实现。科技的革命性进展对人类社会特别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技术理性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影响大众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相异与传统意识形态,这种新的意识形态统治大众不再依赖于思想观念的灌输,而是通过科学技术、大众文化等形式来实现其功能。这种形态不同于教化形态,根本上在于意识形态本身的更新以及由此带来的意识形态与大众之间关系结构的变动、影响形式的变化。从时间上看,这种形...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意识形态与大众之间关系的经典形态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与大众之间关系的理论意向
一、意识形态建构具有的价值
二、(思想家)知识分子对意识形态的构造
三、探究意识形态与大众之间关系的指导性原则
第二节 列宁:意识形态灌输—意识形态与大众的结合
一、意识形态与大众结合的缘由: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大众的同一性
二、意识形态与大众的结合方式:意识形态灌输
第三节 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有机知识分子教化大众
一、意识形态领导权斗争的革命意义
二、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主体—有机知识分子
三、有机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上对大众的征服
第二章 意识形态与大众之间关系的后教化形态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嬗变:从传统意识形态到技术理性意识形态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大众之间关系的形态变迁:从经典形态到后教化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革新:从经典形式到技术理性
二、意识形态与大众之间关系的结构变化:从二元到一元
三、意识形态影响大众形式的转变:从思想统治到生活建构
第三节 大众文化——技术理性意识形态统治大众的文化新形式
一、通过文化工业机制向大众渗透意识形态
二、通过大众文化消费消解了大众对意识形态的反抗
三、通过破坏文化中的超越、解放性因素实现对大众的同化
第三章 意识形态与大众之间关系的全球化形态
第一节 意识形态与大众之间关系的全球化形态概述
第二节 全球化的高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意识形态对大众的争夺
一、世界历史视域下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世界大众的卷入
二、“历史终结论”对全球意识形态竞争的误判
三、文明认同:民族国家基础上文明意识形态对大众的动员
四、文化软实力:意识形态话语对大众的争夺
五、大众文化的泛滥:现代性意识形态对各国大众的同化
第三节 逆全球化:大众的利益诉求带来的全球化意识形态调整
一、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动员大众的意识形态意蕴
二、全球化意识形态调整的新趋向
第四章 意识形态与大众的关系形态研究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拓宽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的思路
第二节 深化了对意识形态与大众的关系发展趋势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与全球“元”治理范式[J]. 吴畏.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2]《共产党宣言》的全球化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 赵馨姝,李传兵. 理论月刊. 2018(11)
[3]新世界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基础[J]. 李智.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8(06)
[4]从“全球主义”到“美国优先”:特朗普经济政策转向的悖论、实质及影响[J]. 洪娜. 世界经济研究. 2018(10)
[5]反移民、反全球化的民粹主义何以能在欧美兴起[J]. 宋全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6]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全球化、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J]. 郑一明,张超颖.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8(04)
[7]技术理性、科技与主体:对单向度社会趋势的再思考[J]. 郭先红. 学习与实践. 2017(10)
[8]论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 崔蕤.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7(04)
[9]民粹主义全球性再现的根源:民众与政党的双重维度[J]. 林红.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7(02)
[10]大众文化成为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评析[J]. 刘英杰. 学习与探索. 2016(12)
博士论文
[1]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演变[D]. 余刚.中共中央党校 2010
[2]全球化进程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D]. 刘娜.首都师范大学 2009
[3]“文化领导权”:无产阶级政权合法性的基石[D]. 潘西华.中国人民大学 2008
[4]科技意识形态研究[D]. 刘英杰.吉林大学 2006
[5]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D]. 叶晓璐.复旦大学 2005
[6]理解与批判[D]. 周宏.南京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696861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意识形态与大众之间关系的经典形态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与大众之间关系的理论意向
一、意识形态建构具有的价值
二、(思想家)知识分子对意识形态的构造
三、探究意识形态与大众之间关系的指导性原则
第二节 列宁:意识形态灌输—意识形态与大众的结合
一、意识形态与大众结合的缘由: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大众的同一性
二、意识形态与大众的结合方式:意识形态灌输
第三节 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有机知识分子教化大众
一、意识形态领导权斗争的革命意义
二、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主体—有机知识分子
三、有机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上对大众的征服
第二章 意识形态与大众之间关系的后教化形态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嬗变:从传统意识形态到技术理性意识形态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大众之间关系的形态变迁:从经典形态到后教化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革新:从经典形式到技术理性
二、意识形态与大众之间关系的结构变化:从二元到一元
三、意识形态影响大众形式的转变:从思想统治到生活建构
第三节 大众文化——技术理性意识形态统治大众的文化新形式
一、通过文化工业机制向大众渗透意识形态
二、通过大众文化消费消解了大众对意识形态的反抗
三、通过破坏文化中的超越、解放性因素实现对大众的同化
第三章 意识形态与大众之间关系的全球化形态
第一节 意识形态与大众之间关系的全球化形态概述
第二节 全球化的高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意识形态对大众的争夺
一、世界历史视域下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世界大众的卷入
二、“历史终结论”对全球意识形态竞争的误判
三、文明认同:民族国家基础上文明意识形态对大众的动员
四、文化软实力:意识形态话语对大众的争夺
五、大众文化的泛滥:现代性意识形态对各国大众的同化
第三节 逆全球化:大众的利益诉求带来的全球化意识形态调整
一、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动员大众的意识形态意蕴
二、全球化意识形态调整的新趋向
第四章 意识形态与大众的关系形态研究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拓宽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的思路
第二节 深化了对意识形态与大众的关系发展趋势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与全球“元”治理范式[J]. 吴畏.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2]《共产党宣言》的全球化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 赵馨姝,李传兵. 理论月刊. 2018(11)
[3]新世界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基础[J]. 李智.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8(06)
[4]从“全球主义”到“美国优先”:特朗普经济政策转向的悖论、实质及影响[J]. 洪娜. 世界经济研究. 2018(10)
[5]反移民、反全球化的民粹主义何以能在欧美兴起[J]. 宋全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6]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全球化、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J]. 郑一明,张超颖.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8(04)
[7]技术理性、科技与主体:对单向度社会趋势的再思考[J]. 郭先红. 学习与实践. 2017(10)
[8]论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 崔蕤.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7(04)
[9]民粹主义全球性再现的根源:民众与政党的双重维度[J]. 林红.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7(02)
[10]大众文化成为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评析[J]. 刘英杰. 学习与探索. 2016(12)
博士论文
[1]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演变[D]. 余刚.中共中央党校 2010
[2]全球化进程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D]. 刘娜.首都师范大学 2009
[3]“文化领导权”:无产阶级政权合法性的基石[D]. 潘西华.中国人民大学 2008
[4]科技意识形态研究[D]. 刘英杰.吉林大学 2006
[5]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D]. 叶晓璐.复旦大学 2005
[6]理解与批判[D]. 周宏.南京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696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696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