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法律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5-04-14 22:39
依法治国的提出是马克思法律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和重大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需要和法治的内在要求。十九大会议上,依法治国建设作为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上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法律思想体现了以人为终极关怀对象,构建小康社会的法治基础。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推进以人为本的法律发展。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法律思想的文本阐释是法律保护“人”和法律规范“人”。从人是法律的主体,法律保护人的自由,法律保护人的权利进行把握。从法律确定人的权利,法律引导权利的行使,法律惩罚权力的滥用进一步认识。汲取法律思想,为建设以人为本的法治国家奠定理论基石。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维护“人”的自由、确保“人”的基本权利以及体现出公民社会公平,将人作为根本来对待。在依法治国的建设推进中,法律以人为本既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对法治社会的要求,更对国家治理和经济健康发展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由此,针对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法律思想,积极寻找出对当代有一定价值的启示。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法权价值目标,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实现途径,努力构建小康社会的法治基础。完善以人为本的法律建设,促进...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法律思想的文本阐释
2.1 法律保护“人”
2.1.1 人是法律的主体
2.1.2 法律保护人的自由
2.1.3 法律保护人的权利
2.2 法律规范“人”
2.2.1 法律确定人的权利
2.2.2 法律引导权利的行使
2.2.3 法律惩罚权力的滥用
第三章 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维护“人”的自由
3.1.1 法律以人为本
3.1.2 法律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最高价值追求
3.2 确保“人”的权利
3.2.1 法律保护人权
3.2.2 法律保护公民权利
3.2.3 法律保护弱势群体
3.3 体现社会公平
3.3.1 公民地位公平
3.3.2 公民机会公平
3.3.3 公民司法公正
第四章 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法律思想的当代启示
4.1 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法权价值目标
4.1.1 弘扬人本精神
4.1.2 重视人的权力保护
4.1.3 注重弱势群体保护
4.2 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实现途径
4.2.1 立法良法化
4.2.2 执法科学化
4.2.3 守法自觉化
4.3 努力构建小康社会的法治基础
4.3.1 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方式
4.3.2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调整方式
4.3.3 公民权利的法律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4039649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法律思想的文本阐释
2.1 法律保护“人”
2.1.1 人是法律的主体
2.1.2 法律保护人的自由
2.1.3 法律保护人的权利
2.2 法律规范“人”
2.2.1 法律确定人的权利
2.2.2 法律引导权利的行使
2.2.3 法律惩罚权力的滥用
第三章 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维护“人”的自由
3.1.1 法律以人为本
3.1.2 法律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最高价值追求
3.2 确保“人”的权利
3.2.1 法律保护人权
3.2.2 法律保护公民权利
3.2.3 法律保护弱势群体
3.3 体现社会公平
3.3.1 公民地位公平
3.3.2 公民机会公平
3.3.3 公民司法公正
第四章 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法律思想的当代启示
4.1 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法权价值目标
4.1.1 弘扬人本精神
4.1.2 重视人的权力保护
4.1.3 注重弱势群体保护
4.2 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实现途径
4.2.1 立法良法化
4.2.2 执法科学化
4.2.3 守法自觉化
4.3 努力构建小康社会的法治基础
4.3.1 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方式
4.3.2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调整方式
4.3.3 公民权利的法律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40396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4039649.html
上一篇:中国传统造物设计美学思想探析——以礼仪性精神为论述中心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