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思想评论论文 >

论《绿山墙的安妮》的写作技巧

发布时间:2017-07-26 13:10

  本文关键词:论《绿山墙的安妮》的写作技巧


  更多相关文章: 原型 浪漫主义 视角 叙事技巧


【摘要】:《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优秀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安妮系列作品”中的第一部,作家以生动幽默、清新流畅的笔触,讲述了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绿山墙农舍的马修和玛瑞拉兄妹,本想在孤儿院里领养一个男孩,却阴差阳错地接来一个满脸雀斑又沉湎于幻想的红发女孩安妮。安妮用浪漫的幻想抵御现实的孤独,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以爱心赢得了友谊,并以率真的性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影响着马修兄妹和周围的人。小说塑造了女主人公安妮阳光般美好的性格,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主要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而安妮纯真善良、热爱自然、坚强乐观的形象更让人难忘,被马克·吐温评价为“继不朽的艾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形象”,小安妮也一度成为爱德华王子岛和加拿大的文化象征。作者怀着对故乡的热爱,对大自然以及乡村生活的诗意描摹深深打动了读者;作品中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和独特自然的叙事技巧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这部跨越了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界限的儿童文学名著,自一九零八年问世以来,已被译成十几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五千万册,并在加、美、英、法、德等国相继被搬上银幕和舞台。人们对《绿山墙的安妮》的喜爱,一百年来经久不衰。 一个世纪以来,对《绿山墙的安妮》的研究和评论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在小说出版之初,加拿大正处于乡土文学热潮空前高涨的阶段,以加拿大乡村生活为背景、反映加拿大人民生活状况的《绿山墙的安妮》受到舆论界的普遍好评,被许多人称为“无与伦比的加拿大小说”。但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绿山墙的安妮》始终被文学评论界所忽视。有人甚至认为蒙哥马利的成功纯属偶然,更有人因其通俗性和女性特质而将其排除在经典文学范畴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伴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新的变化,蒙哥玛利的作品重新成为评论界关注的焦点。1966年,Elizabeth Waterston在《纯粹的精神- 20位加拿大女性及其时代》中发表评论,积极评价蒙哥马利及其作品的文学地位和价值。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人开始从女性主义、教育和宗教等角度对之进行研究,《绿山墙的安妮》逐渐被文学评论界所接受;随着《绿山墙的安妮》被搬上银幕,世界各地的人们对蒙哥马利及其作品产生了更大的热情;该作品也被一再改编,很多以“安妮”为题材的艺术作品纷纷出现,“安妮”和蒙哥马利又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代名词。蒙哥马利被评为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和“二十五位激励世界的加拿大人”之一。《绿山墙的安妮》被誉为加拿大经典之作,“创造了加拿大最为持久和流行的文化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对《绿山墙的安妮》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女性主义思想、教育及宗教等方面,对其儿童文学写作技巧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绿山墙的安妮》在人物刻画、景物描写、叙述手法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具体特征,进一步探讨了作者的儿童文学写作技巧及其在文学作品中产生的效果,为读者对这部作品的深入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对蒙哥马利的生平、文学成就和作品加以介绍。第二至第四部分是论文的主体,从基于原型的人物刻画、浪漫的景物描写、以及形象化叙事手法和多样化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对作者将想象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写作技巧进行深入分析。在第五部分,作者对蒙哥马利在《绿山墙的安妮》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进行归纳,指出这些技巧对深化小说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分析这部儿童文学作品的主要意义,并从而强调蒙哥马利及《绿山墙的安妮》在加拿大儿童文学乃至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原型 浪漫主义 视角 叙事技巧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711.074
【目录】:
  • English Abstract4-6
  • Chinese Abstrsct6-9
  • Introduction9-17
  • Chapter One Archetypal Characterization17-30
  • A.Biblical archetypes18-23
  • B.Literary archetypes23-30
  • Chapter Two Romantic Landscape Description30-42
  • A.The paradise created31-36
  • B.The nostalgia manifested36-42
  • Chapter Three Visualizing Narration42-55
  • A.0mniscient third-person perspective43-49
  • B.Diversified language style49-55
  • Conclusion55-57
  • Notes57-60
  • Bibliography60-65
  • Acknowledgement65-6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6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成凤;;如何优化高中英语写作课教学[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王玉明,冯晓英;叙述视角的选择与文体效果[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吴文安;字面义和隐含义的翻译——《红楼梦》英译文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江守义;叙事中的时序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江守义;;叙事聚焦的演变及原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胡织女;;失衡突出与小说的主题关联性——《雨中的猫》之文体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贺文照;语篇视点与英汉语篇翻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许德;在传统与现代的天平上——试论《啼笑因缘》的叙事特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曹彦;文学文体学与文体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张秀英;小说《沙家浜》与样板戏《沙家浜》比较谈[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颖;;华兹华斯田园诗的美学风格[A];中外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陈建森;;杜甫的诗学立场与叙事策略——兼对“诗史”说的回顾与思考[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2 王晖;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D];苏州大学;2002年

3 方Q趾,

本文编号:576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5765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4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