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思想评论论文 >

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研究及启示

发布时间:2017-08-01 09:30

  本文关键词: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研究及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语法隐喻 概念语法隐喻 人际语法隐喻 文体价值 文学评论


【摘要】:语法隐喻理论自提出以来备受语言学界的关注。目前,对文学评论中的语法隐喻研究却很少涉及。科学主义精神对人文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语法隐喻为特征的科技语篇必定对西方文艺评论文章的概念表达、人际意义的构建和语篇的组织产生深刻的影响。 本文试从《剑桥文学指南》中选取不同论题的评论文章40篇,应用Halliday的语法隐喻理论对所收集语料的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语法隐喻在文学评论文章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在文体价值方面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语法隐喻已经成为文学评论文章的显著特点,但是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分布不成比例。样本中的隐喻现象以概念隐喻为主,甚至有些语篇中,人际隐喻的出现几率为零。在概念隐喻的生成机制上,各个过程倾向于向关系过程转化,这一点与科技语篇中的语法隐喻生成机制上是一致的。 在人际隐喻方面,隐喻的构成以投射句为主和强调句为主。使用投射句的目的在于将所要表达的人际概念装扮成投射句从而使得观点更加客观,使用强调句的目的在于凸显作者的观点。 通过比较发现,文学评论文章中的语法隐喻无论是概念隐喻还是人际隐喻都与其它主要的文体呈现不同的分布规律和特征,以此为基础证明了英美文学评论是一个全新的文体,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全面研究,以揭示其文体特征。
【关键词】:语法隐喻 概念语法隐喻 人际语法隐喻 文体价值 文学评论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10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Introduction9-15
  • Background of the study9-11
  • Rationale of the study11-12
  • Purpose of the study12-13
  •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3
  •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13-14
  • Arrangement of the thesis14-15
  •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15-30
  • 1.1 Classical view of metaphor15
  • 1.2 Metaphor study in the 20th century15-16
  • 1.3 Grammatical metaphor16-22
  • 1.3.1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ideational GM17-18
  • 1.3.2 Mechanism of nominalization transformation18-20
  • 1.3.3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interpersonal GM20-22
  • 1.4 Contributions of GM made by other theorists22-25
  • 1.4.1 Clarification made by Thompson about Halliday’s GM theory22-23
  • 1.4.2 Martin’s identification of textual metaphor23-24
  • 1.4.3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in domestic study about GM24-25
  • 1.5 Halliday’s reclassification of GM25-26
  • 1.6 Researches on the Stylistic Value of GM26-30
  • 1.6.1 Style26
  • 1.6.2 Stylistics26-27
  • 1.6.3 Functional stylistic approach to GM27-28
  • 1.6.4 Researches on GM in LCEs and the stylistic value of GM in LCEs28-30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esearch Procedures and Data Analysis30-49
  • 2.1 Introduction of the materials for corpus30
  • 2.2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30-32
  • 2.3 Analysis of transitivity metaphor in the chosen LCEs32-41
  • 2.4 Mechanism of Nominalization41-45
  • 2.4.1 Nominalization of clause42
  • 2.4.2 Nominalization of process and quality42-43
  • 2.4.3 Nominalization of circumstance43-44
  • 2.4.4 Nominalization of relator44
  • 2.4.5 Nominalization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44-45
  • 2.5 Interpersonal metaphors45-49
  • Chapter Three Findings and Discussions on Ideational GM49-73
  • 3.1 Ideational metaphors in the chosen articles49-61
  • 3.1.1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ideational metaphors50-55
  • 3.1.2 Motivations and functions for transfigurations to relational process55-58
  • 3.1.3 Motivations and functions for other types of transfiguration58
  • 3.1.4 Stylistic value of transitivity GM58-61
  • 3.2 Nominalization in LCEs61-71
  • 3.2.1 Incongruity and deflection of nominalization in LCEs62-63
  • 3.2.2 Stylistic value of nominalization towards LCEs63-68
  • 3.2.3 Ambiguities of nominalization68-70
  • 3.2.4 How to understand nominalizations in LCEs better70-71
  • 3.3 Summary71-73
  • Chapter Four Findings and Discussions on Interpersonal GM73-84
  • 4.1 Interpersonal GM in the investigated essays73-79
  • 4.1.1 Distribution and Mechanism of interpersonal GM73-77
  • 4.1.2 Motivation of interpersonal GM in LCEs77-79
  • 4.2 Values of modality79-81
  • 4.3 Stylistic value of interpersonal GM and of the value of modality81-82
  • 4.4 Summary82-84
  • Chapter Five Summary of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 for future study84-89
  • 5.1 Summary of findings84-86
  • 5.2 Implications of the investigation86-87
  • 5.3 Limitations of the investigation87-89
  • Bibliography89-93
  • AppendixI93-95
  • Appendix II95-99
  • Acknowledgements99-10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0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柏小青,段良亮;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2 闫建华;英美文学教法探得[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刘杰;比较文学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杨维新;;美国大学英美文学专业Top10介绍[J];新东方英语(大学版);2007年03期

5 佘敏;;探析英美女性乌托邦小说的创作发展轨迹及其思考[J];作家;2010年02期

6 王红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介质转换——以《英美文学》课程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15期

7 周韵;;英美文学选读课教学初探[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1997年01期

8 关春梅;谈英美文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9 史惠风,王纪东;多媒体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李莉莉;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庄天赐;;运用英美文学的层进式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2 刘宇;;浅析用英语颜色词表达的情感现象中的语法隐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牡丹江师范学院 李旭中;英美文学教育助力大学生素质培养[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白雪莲;英美文学教材建设的新尝试[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杨贵山;英美文学经纪人 左右逢源 推波助澜(上)[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4 杨贵山;英美文学经纪人 左右逢源 推波助澜(下)[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5 黄梅(书评人);“互读”开出宁静的花[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6 赵稀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的后殖民颠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小说[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杨青;吴鲁芹作品本月正式登陆[N];深圳商报;2009年

9 《译林》编辑部;第二届《译林》杂志编辑委员会成立[N];光明日报;2001年

10 董洪亮;许传玺:为中西法律交流架桥[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凡宇;语法隐喻的认知与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高明强;新闻报导中语法隐喻的系统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刘承宇;语法隐喻的功能—认知文体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李力;语篇类型的及物性制约[D];厦门大学;2003年

5 顾乡;试论近代历史语篇的语言变化[D];复旦大学;2008年

6 王仁强;认知视角的汉英词典词类标注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7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浑洁絮;基于语义语言的英汉机器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孙瑶;系统功能语法与俄语语篇连贯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兆武;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研究及启示[D];新疆大学;2011年

2 李文涛;英语科技语篇中的语法隐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王海莺;语法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4 黄泽火;语法隐喻[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平丽;语法隐喻可及性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周俐梅;英汉抒情诗中语法隐喻的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芸;VOA和CRI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8 王冲;英文合同法语篇中的语法隐喻现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张小磊;英汉演讲语篇中语法隐喻现象对比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盖晓杭;从《绝望主妇》中的隐喻性话语探讨美国中产阶级女性的窘境[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036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6036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0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