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影响音乐审美移情的主导因素

发布时间:2016-10-08 08:40

  本文关键词:论舞蹈与移情——兼谈舞蹈艺术的表情说、表现说和体现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大学》 2012年

影响音乐审美移情的主导因素

阴慧慧  

【摘要】:移情作为艺术审美领域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已经受到近现代中西方美学家的普遍关注,并产生了以里普斯(Theodor Lipps)和朱光潜为代表人物、以“移情说”和“凝神物我”为代表学说的近现代移情理论。然而,在移情现象普遍存在的音乐审美领域,音乐审美移情现象显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此,本文试图认识这一现象,并对影响音乐审美移情的主导因素做出初步探讨。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实验调查等方法,首先对移情研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认识了移情的基本内涵:移情是解释审美发生过程的一种学说;移情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其产生的前提是审美关系的确立;中、西方移情理论形似实异,中国的移情理论着重关注情与境的关系及其融合,始终停留在现象认识之上,而西方的移情理论则从一开始就透过现象直击本质,从心理和生理角度去剖析移情现象的过程和机制。西方移情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罗伯特·费肖尔(Robert Visher)的《视觉的形式感》一文中,而里普斯(Theodor Lipps)则把移情论进一步系统化。西方移情理论较有影响力者是里普斯(Theodor Lipps)的“移情说”和谷鲁斯(Karl Groos)的“内模仿说”,这两种学说对移情现象的认识乃至西方美学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但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国古代的移情说,最早可以追溯至天人感应论。到了春秋时期的音乐家成连那里,移情已经变为一种音乐艺术审美的方法和手段。之后,从“比德”到“比兴”,从“迁想妙得”到“心物相感”,从“设身处地”到“无我之境”,移情现象在历代文人艺匠的笔下不断积淀,形成了我国古代极具民族特色的美学理论。接着,文章又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再度认识移情的概念、重要学说、心理机制及其应用性研究概况,并对心理学意义上的移情与美学意义上的移情进行了简要比较。 在多角度了解移情现象的基础之上,本文又从审美移情的概念和一般心理过程两个方面去认识音乐审美移情现象,认为:音乐审美移情,是创作主体或审美主体把自己对生命、生存、生活以及大自然的情感体验移入融化到审美对象(如自然界中的客观物象、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物或现象、音乐作品中出现的艺术形象或情思意念等)之中去,使其具有更加强烈而充分的“情感化”或“人性化”的美感价值。音乐审美移情的一般心理过程,遵循“感知——联想——心境(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三阶段模式。从这一基本的心理过程出发进行分析发现,影响音乐审美移情的主导因素最终落脚于心理唤醒和心理偏好之上。接着文章通过“心理偏好与音乐审美移情的相关度”和“心理唤醒与音乐审美移情的相关度”两个实验,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一步探讨心理偏好、心理唤醒与音乐审美移情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心理偏好和心理唤醒均与音乐审美移情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因而从实证的角度再次论证了前文对于心理偏好和心理唤醒是影响音乐审美移情的主导因素的理论分析。 前人对移情的研究较多地倾向于心理和生理角度,而本文则尝试结合美学角度来关注音乐审美当中的移情现象,这是本文的创新之一。在具体探讨音乐审美移情的影响因素中,笔者没有因循用生理唤醒解释情绪情感的产生的思路,而是引入了心理唤醒的概念,并尝试建立音乐心理唤醒测试量表,运用实验的方法来论证心理唤醒是影响音乐审美移情的主导因素的理论假设。这也是本文的另一个创新之处。不过,对影响音乐审美移情主导因素的探讨关系到对移情历史源流、概念内涵、心理机制以及移情在音乐审美过程当中的具体表现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这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研究课题。由于时间关系和学识有限,仅以此文抛砖引玉,呼吁更多学人关注音乐审美移情现象,推动音乐审美心理学科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0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平心;;论舞蹈与移情——兼谈舞蹈艺术的表情说、表现说和体现说[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刘晓文;从原始移情到审美移情——艺术思维的心理基础[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3 方蔚林;论审美移情[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4 瞿明刚;论审美移情的机制和形态[J];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02期

5 申自强;;我国古代移情研究概说[J];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6 黎奎;影响移情作用的心理因素[J];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2期

7 孟宪璋;反移情:通向病人潜意识的途径[J];上海精神医学;2001年01期

8 耿信,,曾钊新;道德移情的特征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07期

9 张纯纲;;利普斯移情美学思想浅论[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0 田标;;审美移情的神经心理基础及其对诗学的启发[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2 马倩,孙霞,张慧人;梯田审美特征探析[J];安徽史学;2001年02期

3 陈元贵;浅论康德对克罗齐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江守义;刘欣;;“纯正的趣味”:朱光潜的批评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周景芸;沈菲菲;孙静;张春艳;张结根;曹以军;;英语自我建构的CALL语境策略实证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陈永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7 韩方林;;远古女神的呼唤——解读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8 王宁川;;简政珍:意象维度中的哲与智——一位台湾中生代诗人的评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9 陈柳;;论小说《苔丝》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背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10 贾克敏;赵禄;;论后现代艺术的非普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淑梅;李淑云;;论哈罗德·拉斯韦尔“五W”传播模式视野下的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蔡赓;瞿怡然;;对运动心理学中关于应激、唤醒和焦虑概念的思考[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漆昌柱;徐培;邱爱华;刘勇;王松;薛新轩;杨杰;朱小毛;;运动员心理唤醒量表(MASA)的修订与信效度检验[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游妍丽;;透过音乐教育和大脑的关系引发出的思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杜丽丽;;音乐心理剧对流浪儿童自尊水平干预的研究[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曲宁;刘红宁;;成就目标与表演焦虑[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9 董凯;武舞传奇的意象世界[D];西南大学;2011年

10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栾庆伟;论武术套路的表演艺术[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赵爱玲;混龄教育对3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吴蒙;探索中国当今钢琴立体教育及其教材建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一丁;浅析高师视唱练耳学科发展中的音乐审美心理[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俊嬴;母亲人格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晓娜;论绘画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苏君;解构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青弋;体现:舞蹈文化研究的根本[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陈巍;丁峻;;镜像神经元系统研究视阈下心脑复杂巨系统举要[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7年02期

3 何安明;;大学生移情能力与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02期

4 瞿明刚;论审美移情的机制和形态[J];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02期

5 岳介先;立普斯的移情说美学[J];江淮论坛;1994年04期

6 张晓燕;;论审美移情的情感心理机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丁芳;儿童的观点采择、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 张文新;学校中的欺负问题——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基本事实[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任朝霞;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高燕,苏玉君;移情说"的主客体关系论[J];思想战线;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金生;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2 郑茂平;音乐材料时间属性的认知加工对计时偏差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秀芳;大学生的移情结构及其与积极人格、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家骅;音乐审美中的恋旧心理[J];音乐研究;2000年01期

2 肖彦;高校音乐文化活动及音乐审美之我见[J];理论界;2004年02期

3 俞燕;;淡音乐审美的意境[J];民族音乐;2010年02期

4 冯韶华;谈如何提高孩子学习钢琴的积极性[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周爱荣;通过音乐教学提高中师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修海林;音乐审美中情感情绪问题的研究[J];中国音乐学;1987年02期

7 修海林;;中世纪神学氛围中的音乐思想[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8 潘文瑾!江苏;浅谈音乐审美探究思维的启发[J];中国音乐教育;1997年05期

9 郑秀玲;谈音乐审美教育对培养人全面发展的作用[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2年02期

10 刘飞云;论“境”在音乐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尉强;;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感觉体验及实现途径[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刘丹;;音乐审美的共性与个性[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孙佳宾;;论音乐审美记忆结构中的感觉记忆[A];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马希平;;对录音艺术与技术的再认识[A];2006’和谐开发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君;;让美滋润大学生的心理[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曼文;[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2 陈毅中学 狄翠玲;[N];莱芜日报;2005年

3 王新敏;[N];周口日报;2006年

4 范立芝;[N];光明日报;2005年

5 李晋萍;[N];音乐周报;2005年

6 高伟;[N];音乐周报;2006年

7 张黎;[N];济宁日报;2007年

8 陶世群;[N];中国艺术报;2006年

9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周晓梅;[N];光明日报;2008年

10 张乐;[N];音乐周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吴颖;音乐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佳;感性声音结构并审美判断形成的感性契机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4 李晓冬;感性智慧的思辨历程[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5 李美芹;在精神荒野中重建精神家园[D];山东大学;2008年

6 贺志凌;新疆出土箜篌的音乐考古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7 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李杰;音乐意象加工水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闫志英;移情的调节因素及其时程特点[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何艳珊;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与相关艺术审美[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阴慧慧;影响音乐审美移情的主导因素[D];西南大学;2012年

2 潘小霞;当代高中生音乐审美情感培养的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凤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朝飞;中小学唱歌教学中实施体验性学习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邵义光;音乐的德育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童玲;视唱练耳课程与音乐审美心理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黄一;音乐审美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与作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建辉;关于音乐审美课程作为普通高校必修课的可行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季玥;《春江花月夜》诗意与乐境之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伟;高师视唱练耳课程属性之三维转向的内涵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论舞蹈与移情——兼谈舞蹈艺术的表情说、表现说和体现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3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33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7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