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安代舞的传统形态及传承

发布时间:2021-03-19 20:12
  “安代”是蒙古族萨满进行精神治疗仪式之中,一种为了达到其治疗之目的而利用载歌载舞的形式,为以舞疏郁,以舞化病的一种治疗手段和治疗方法。“安代”这一仪式随着蒙古族的社会、历史、文化以及宗教观念的发展和变迁,20世纪50年代后,“安代”最终演化为一种蒙古族自娱性的民间歌舞形式,并广泛地流传在内蒙古科尔沁地区、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及吉林松原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等地的一种娱乐性极强的群众文化、广场文化形式。“安代”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蒙古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采用了田野调查、文献分析、形态描述、文化阐释等方法,并尝试运用民俗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以及舞蹈学等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将“安代舞”作为“安代”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以研究,力求能够较为详细地对“安代舞”的舞蹈形态、舞蹈特征舞蹈意义、舞蹈功能作出阐述和论证,并运用“安代舞”田野调查所获成果对当代“安代舞”的传承层面等进行探讨和分析研究。 本文的结构呈现为“前言”、“文章主体(共三个章节)”、“结语”三个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阐明了本文选题目的及意义,交待本文所依据的研究资料与研究成果,并说明了本文所运用的基本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阐释“安代”的起源、传说、释义及形态;“第二章”主要以“安代”中的舞蹈形态及其特征为主要内容,对“安代”的舞蹈动作、特征、道具及队形进行描述,并对其意义和功能加以详尽的阐明和论述;“第三章”主要依据本人对库伦地区“安代舞”田野调查的成果,对当代“安代舞”的传承现状以及传承层面进行阐述和探讨。“结语”部分则是对本文中所提出的观点进行提炼,并对“安代舞”乃至整个蒙古族舞蹈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些许个人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72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之目的及意义
    二、文献记载
    三、研究的依据以及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历史视野下的安代
    第一节 安代之义及发生
        一、安代释义
        二、安代发生
    第二节 安代形态
        一、传统形态
        二、衍化形态
第二章 形态视野下的安代
    第一节 安代的舞蹈形态及特征
        一、安代的舞蹈动作
        二、安代的道具及队形
        三、安代的舞蹈特征
    第二节 安代的文化解读与阐释
        一、形态涵义
        二、形态底蕴
    第三节 安代舞蹈的功能
        一、治疗功能
        二、娱乐功能
        三、健身功能
        四、社会交流功能
第三章 传承视野下的安代
    第一节 安代传承空间
        一、自然生态传承空间
        二、人文生态传承空间
    第二节 安代传承主体
        一、民间艺人
        二、艺术院校师生
        三、中小学师生
        四、广场群众
    第三节 安代传承方式
        一、传统传承方式
        二、当代传承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田小军;呼和浩特地区藏传佛教召庙中的“恰木”乐舞[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袁源;现代舞的信仰智慧与大舞蹈趋势[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2 冯瑶;羌族铠甲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刘漫;唐代乐舞《霓裳羽衣》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4 洪艳;舞蹈艺术与身体的审美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邹小燕;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浈;论《云南映象》的“原生态”文化内涵与理论意蕴[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鸿;中国传统舞蹈的仪式性特征及其对当代传统舞教学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陆娟;华尔兹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本文编号:16355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6355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3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