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严歌苓白麻雀评论_严歌苓小说的舞蹈视角解读,严歌苓最好看的小说,归来小说严歌苓,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

发布时间:2016-11-21 08:04

  本文关键词:严歌苓小说的舞蹈视角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阐释其女性自我意识体现的广度、深度和体现方式上的独特性,由此揭示严歌苓小说的女... 笔者分别从爱情模式、形象塑造、叙述方式和题材视角这几个方面选取了严歌苓小说特有...

湖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严歌苓小说的舞蹈视角解读 姓名:伍月娥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指导教师:岳凯华 201205 摘要 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学异军突起,严歌苓作为其中颇有代表性的 旅美华裔女作家创作了多部长篇、中短篇小说,以及电影剧本、人物 传记等,引起了研究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严歌苓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以文本分析为重点,从新的视 角打开曾经为人忽略的方面,探寻曾经八年的舞蹈经验在她写作中的 潜移默化,通过广泛查询与其相关的讲座、访谈等追寻严歌苓舞蹈与 小说之间的显在联系;

对严歌苓小说进行反复细读,试图发现文本与 舞蹈相关的隐性联系,并找出潜藏在这种联系背后的情感与价值观。 论文首先在绪论部分介绍了严歌苓的生平、作品及对她的研究现 状,第一部分追本溯源,论述文学与舞蹈的历史渊源,舞蹈与文学本 为姻亲,是情感表达的不同方式,更确切地说,当情感超出了语言表 达的范畴,往往要借助动作,即手舞足蹈来传达。而严歌苓的小说中 舞蹈首先借助其装饰性物体,如舞衣、舞鞋等进入文本,这些物体体 现为意象的存在。 第二部分以舞蹈的核心——舞蹈姿态为切入点分析舞蹈对严歌 苓人物塑造、故事叙说的影响,选取了“错位’’‘‘旋转”“造型"这三 种姿态进行解说,并探究严歌苓借此表达的人类精神困境。 第三部分进一步升华,探讨严歌苓这个文人舞者在作品中借助舞 者沉醉、自由、涅桀的精神所表达的价值诉求。最后简单梳理了海外 华人作家由草根写作到知识分子写作的发展历程,指出严歌苓作为海 外作家写作的独特性,即企图通过像舞蹈一样无国界的心灵交流,来 弥合文化之间的鸿沟,找寻人性的至真至美,以及其愿不可得的悲剧 性。本文旨在通过探讨舞蹈与小说的关系,为严歌苓小说研究开辟一 条新的路径,也为文学作品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一种可能。 关键词:严歌苓;

小说;

舞蹈意象;

舞蹈姿态;

舞蹈精神 ABSTRACT Inrecent years,a newforcerisesintheoverseasChineseliterature. Yah Geling,one ofthemost representative femaleChinesewriterwho livesintheUS,has created manylongnovels,novelette,and short novels, aus wellaS screenplays and biographies,etc,which hasarousedextensive concernintheresearchcircle. ThethesistakesYan Geling’s novelsastheresearch object andtext analysis asthe emphasis,tries to open the aspects whichhavebeen neglected fromanew perspective,andexplores theformativeinfluence ofher eightyears’danceexperience onher writing.The authoralsotries toseekdominantconnectionsbetweenYan Geling’S novelsandher dancewithvariousreferencestorelatedlectures,interviews,etc.With careful reading ofher novels,the authortriestofindrelated potential connectionsbetweenthedanceandtextandfmdtheemotionandvalue behindthisconnection. Theintroduction part containstheintroductiontoYan Geling’slife, works,aS wellasthe present studieson her.Chapter Onetracesthe origins.It discussesthehistorical orie垂ns betweenliteratureanddance. Danceandliteratureare closely connectedwitheach other.They are different ways of expressingemotions,tobe specific,when emotions exceedthe category of linguisticexpression,theirexpressionmainly relieson actions,namelytoconvey themwith body movements.InYan Geling’Snovels,danceoftenmeltsintotextwitlldecorative things,such IIl as dancingdress,dancingshoes,and SOon.These thingsdisplay the existenceof images. Chapter Twotakesdance posture,the coreof dance,as thecut-in point and analyzes theeffectofdanceonthecharacterizationand story narrationinYan Geling’S novels.Theauthorchoosesthreekindsof postures,‘‘misplacement'’,‘‘revolving’’,and‘‘modeling’’to make explanations and explores thementaldilemmaofmanYan Geling has expressedby them. Chapter Three goes furthertodeal withthe value pursued and expressedby thedancer’S spirit of intoxication,freedom,nirvana in worksofYan Geling,who is awriteranddancer.At last,the author simply reviewsthecourseofoverseasChinese writers’developments fromtheir grass—rootedwriting tointellectual writing.The author points outthe specialty of writing ofYan Geling,who is anoverseas writer that is,thespiritual communicationwithout countryboundary tomake up the gap between cultures,and toseekforthetruthand beauty of humannatureaswellasthe tragedy ofthe impossibility tofulfillthis wish.Thethesisaimsat starting anewmethodof studying Yan Geling’S novels through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danceand novel, and provides a possibility to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of literary works. Key words:

Yan Geling;

Novel;

Danceimage;

Danceposture;

Dance spirit IV 严歌苓小说的舞蹈视角解读 绪论 严歌苓五十年代末出生于上海一户书香人家,父亲是一位作家, 母亲是一个话剧演员,她从小跟父母生活在作家大院中,受着艺术的 熏染。同时童年于她又充满着不幸。从小属于敏感体质的严歌苓害着 贫血,动辄口腔溃疡,在与伙伴的玩耍时也总不会占优势。但她有着 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讲故事,她广泛地阅读祖父、父亲的藏书, 把书中的情节经过选择与加工后讲给同伴们听,在对故事的复述中, 严歌苓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也通过不断阅读拓展了自己的视 野,锻炼了思维能力。父亲是她文学的启蒙老师,母亲给了她艺术美 的熏染,但父母也给了她最初的关于人生的阴影。她在散文《写稿老 手记》中如是说:“像别的父母习惯于哭闹的孩子一样,我习惯了哭 闹的父母。”①严歌苓的童年期是中国的六十年代,那是一个热烈到疯 狂的年代,一段关于饥饿与血的回忆;

“文化大革命"留给严歌苓的 是一系列关于自杀的记忆,“大家都在自杀”,文革开始时严歌苓才七 岁,但这段历史却是刻骨铭心,这一时代的创痛在她的许多小说中都 有或显或隐的体现。比同龄人幸运的是严歌苓并没有随时代的大流参 与到上山下乡的运动中,而是成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兵,这一 年她12岁;

军旅生活虽非坦途,但她在这期间所进行的舞蹈学习, 对她的一生产生了无法磨灭的影响,而军队中严谨的纪律也塑造了她 的性格与意志,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和写作中无时无刻不以高标准严格 ①严歌苓.波西米亚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硕士学位论文 要求自己。文艺兵的随军行动使严歌苓到处游历,几次入藏,“对她 在写作气质的形成上有很大影响,使她产生_种非女人式的,比较雄 壮的,近乎雄性的东西”①。1979年,刚刚21岁的严歌苓主动报名 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直面战争与暴力,她感触良多,于是开始大 量写作,作品在《解放军报》和军区报纸上都有发表,之后便去了军 区创作组,实现了由舞台上的舞者到文字中的舞者的转变。 二十几年里丰富的生活阅历,书香世家的积淀,便成了她写作中 最初的宝藏。1978年发表处女作童话诗《量角器与扑克牌的对话》, 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电影文学剧本创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剧本只 有少量摄制成片。除了电影文学外,严歌苓还创作了大量小说,自 1981年到1986年,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葱》、《腊姐》、《歌神和她 的十二个月》、《芝麻官与芝麻事》等,中篇小说《你跟我来,我给你 水》。严歌苓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发表于1986年的《绿血》(获10年 优秀军事长篇小说奖),至此,她的创作能力得到了普遍认可,于1986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了最年轻的会员。后又相继发表了长篇小 说《一个女兵的悄悄话》(1987)(获解放军报最佳军版图书奖)和《雌 性的草地》(1989),皆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1988年应美国新 闻总署的邀请访美,一年后进入哥伦比亚文学系就读写作专业,获艺 术硕士学位,后与美国外交官劳伦斯陷入热恋并最终步入婚姻的殿 堂。在美国,严歌苓开始了她人生的另外一次征程,这也是她写作生 涯的一次重大转折。在求学期间,严歌苓一切零碎的课余时间除了打 ①舒晋渝.严歌苓:从舞蹈演员到作家【J】.中国图书评论,2002(10):17-18. 严歌苓小说的舞蹈视角解读 工挣生活费就是进行写作,相继出版了长篇小说《草鞋权贵》(1992)、 《扶桑》(1996)、《人寰》(1998)、《无出路咖啡馆》(2001),中短篇 小说集《红罗裙》(1993)、《少女小渔》(1993)、《失眠人的艳遇》(1997)、 《风筝歌》(1999)、《谁家有女初长成》(2000)、《也是亚当,也是夏 娃》(2000)等作品。从1991年开始,严歌苓的作品便获奖不断,但 主要是在台湾、香港或海外地区获得的,而在中国内地,大家几乎是 通过这些奖项才慢慢对严歌苓有所认识和了解的。与此同时,她的电 影剧本的创作也获得了认可,并被不断地搬上荧屏。严歌苓成了名利 大赢家,读者遍布世界各地,但她仍选择不断向高难度挑战。2006 年《赴宴者》在美国发行,这是严歌苓第一次用英文进行创作。双语 写作是她写完《扶桑》之后便有的强烈愿望,“中文体现了她的曲折、 含蓄、老练、深沉,甚至是狡猾;

而英文中更多的则是勇猛和直率” “我的英文只有十五岁”①,严歌苓幽默地说。 对于严歌苓的小说创作,如果从时间和创作地域大致地分为出国 前和出国后两个阶段,那么对其小说创作的研究也大体可依此分为两 个阶段。目前,学界对其前一阶段创作的研究较少,但严歌苓赴美前 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雌性的草地》,研究者是颇有论及的,而严歌 苓本人也曾表示这部作品是她比较满意的,且对她之后写作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在自序《从雌性出发》一文中,严歌苓提到她的写作, 似乎为了伸张虬陛”,批评者也就多从“雌性”这一关键词出发,对 严歌苓在小说中书写的理想化倾向表达看法。而陈彬妮的《永远留在 ①张琼.此身? 彼岸一严歌苓复旦讲座侧记【J】.华文文学,2004(6):66-69. 3 硕士学位论文 草原上的那抹“黄”和“红"——浅谈(雌性的草地)中小点儿与沈 红霞的“性的欲望”》①一文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巧妙地用“颜色” 和“物"来象征女子们对性的渴望,或是对爱情的执着,颇有让人耳 目一新之感。其实这部小说在结构上也是颇有特色的,情节上的间歇 性、局部时空上的穿越以及个人情绪的凸显使它摆脱了传统叙事的套 路而独树一帜,但在研究上力作乏陈。在I訇J'i-,理论的充实、环境的 异质及移民的特殊身份,使她的作品在题材选择、思想意蕴和艺术技 巧方面都有很大提升。而华文文学作为一个崭新命题,其研究队伍也 不断扩大,所以学界竞相采用新的批评方法对其作品加以分析和评 论,具体表现为方法的多样化和切入角度的灵活性。 比较传统的切入角度是人物形象的解析,包括单个人物和人物群 象分析,此类评论文章随着严歌苓新作的不断涌现,其数量也在不断 攀升。例如《柔韧的赞歌——浅析严歌苓的<小姨多鹤>中女性形象》 ②就提到Td说中两个女性人物竹内多鹤和朱小环的形象刻画,以及 她们柔弱双肩上承载的战胜苦难的坚韧和人性的美,表达了作家对女 性的讴歌。而张春红的《以弱势求生存的神话——以小渔、扶桑、王 葡萄为例谈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则论及了严歌苓多篇小说中的 弱势女性,她们地位卑微,生存于屈辱之中,但却是真正懂得生活本 真意义的一类人,她们用弱势求得生存的神话唤起了人类的悲悯与良 ①陈彬妮.永远留在草原上的那抹”黄”和”红”——浅谈《雌性的草地》中小点儿与沈红霞的” 性的欲望”【J】.华文文学,2005(3):52.55. ②王文璨.柔韧的赞歌——浅析严歌苓的《小姨多鹤)》中女性形象【J】.安徽文学,2009(9):31. ③张春红.以弱势求生存的神话——以小渔、扶桑、王葡萄为例谈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J】. 语文知识,2007(3):3 1? 33. 严歌苓小说的舞蹈视角解读 知,以此赢得了“精神的自由和道德的完善”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 到,严歌苓在写作中对女性分外偏爱,且其笔墨多集中在女性中的弱 者身上,而这群“弱者”是充满包容的,能以柔克刚的。男性在严歌 苓小说中的失语是一种长期状态,这也为人物形象的解读提供了独特 的阐释视角。例如李仕芬的《男性叙述下的女性传奇——读严歌苓< 倒淌河>》②一文中就提到了作者通过对男主人公何夏的叙述来突出阿 尕这一女性的现象。 而由具象分析到文化、人性内涵的挖掘也是不少研究者的切入角 度。由于海外华文文学作家自身的边缘性,所以在其创作中也多表现 出一种由边缘生存而体验的边缘文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对民族文化 的思考。例如《严歌苓<扶桑>中的民族文化认同与反思》③分析了移 民者在夹缝中艰难生存时产生的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反思,而这种 反思不应该只属于某个民族,而属于全人类。《文化夹缝里的梦幻人 生——严歌苓小说中的意象解读》④一文分析了严歌苓借助小说中特 有的意象符号系统展示了她的情感价值取向:文化认同中的尴尬与坚 守。从女性立场出发,严歌苓表现出对人性的普遍关注。陈思和在《人 性透视下的东方伦理》一文中这样赞扬严歌苓:“你用你的笔尖锐地 挑开了蒙在这两个故事上的友谊面纱,从中发现了人性的扭曲和丑 ①张春红.以弱势求生存的神话——以小渔、扶桑、王葡萄为例谈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明. 语文知识,2007(3):31—33. ②李仕芬.男性叙述下的女性传奇——读严歌苓《倒淌河》【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3(4):4344. ③宋赛南、梁路璐.严歌苓《扶桑》中的民族文化认同与反思【J】.文学教育,2009(12):138.139. ④王泉.文化夹缝里的梦幻人生——严歌苓小说中的意象解读【J】.华文文学,2004(4):67-69. 硕十学位论文 陋。,,①《<金陵十三钗>:残酷境遇中人性的审视》②一文论到作者将人 性的善恶美丑置于战火纷飞的背景之下,体现了人性的复杂,而关于 生存与人性的选择则表明了高贵与卑微离我们的生活都是如此之近。 还有一些研究主要是从艺术层面对严歌苓小说进行探讨,包括叙事 学、精神分析学、新历史学等切入角度。如《<扶桑>的叙事魅力》③从 三个方面对严歌苓小说的叙事特征进行分析,即使用人称交错、元叙 事、拼贴叙事等手段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错并置,并探讨隐于其后的 思想与观念,也就是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而《女性隐秘情 感的揭秘——严歌苓<人寰>精神分析学解析》④一文以《人寰》为例 讲述严歌苓小说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理论支撑讲述女性成长过 程中的“恋父情结”;

以及对《约会》《屋有阁楼》中的母子、父女之 间的逾越正常伦理情感的爱欲表现的解读等都是精神分析学角度切 入的范例。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切入的典型如《一次虚妄的旅行——评 <扶桑>的新历史主义特征》梳理了严歌苓小说“从对再现边缘人历史 命运的热望,到由于叙述者主观化侵入使历史再现成为叙述者的欲望 表达,再到历史真相的永不可抵达”⑤的写作思路,并指出了小说对 新历史主义的突破与局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界主要围绕其长篇小说《扶桑》、《人寰》、 《第九个寡妇》和几部重要的中短篇如《金陵十三钗》、《约会》等展 ①陈思和.人性透视下的东方伦理女作家严歌苓研究【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 ②丛鑫.《金陵十三钗》:残酷境遇中人性的审视[J】.名作欣赏,2009(9):46.48. ③毛尊.《扶桑》的叙事魅力【J】名作欣赏,2006(3):62—64. ④郝海红.女性隐秘情感的揭秘——严歌苓Ⅸ人寰》精神分析学解析【J】瑚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7.4(1):141—142. ⑤方秀珍.一次虚妄的旅行——评《扶桑》的新历史主义特征叨.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2(1):68-70. 严歌苓小说的舞蹈视角解读 开,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涉及,但研究以文本的单篇解读居多。 此外,还有一种综合式分析和比较式研究,或对严歌苓的不同作 品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或将其作品与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在 与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的海外华人作家特别是华人女作家的比较中, 突出一种历史与视域的变迁,以及移民生活和移民心态的变化,比如 说《严歌苓作品中的悲悯与荒诞》①揭示了严歌苓对人类悲剧性的普 遍关注以及对人性复杂的深刻洞悉;

《另一种海洋——略论美华女作 家严歌苓的三篇小说》②选取严歌苓的《海那边》、《红罗裙》、《茉莉 的最后一日》三篇近作做纵向对比,展示了异域移植过程中所体现的 中国世俗社会的滑稽化转变和其深处闪烁的中国世俗文化的幽光;

《海外华人作家书写中国形象的叙事模式——以严歌苓和谭恩美为 例》③通过作品比对分析了两位作家对中国形象的不同阐释方式,即 “历史记忆”和“神话想象”,并尝试寻找海外华人作家书写中国形 象的主要叙事模式。 除上述评论文章之外,学界还有一种比较新颖的研究角度,将严 歌苓的小说及其创作放在文学史的宏观而立体的场景中考察,将宏观 把握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如美国学者陈瑞林的《冷静的忧伤——从严 歌苓的创作看海外新移民文学的特质》④从生命移植激发创作激情、 浸染西方理论的价值判断、敢于直面“边缘的人生”、“冷静的忧伤” ①李晓林.严歌苓作品中的悲悯与荒诞【J].小说评论,2003(1):66.71. ②陈晓辉.另一种海洋—_略论美华女作家严歌苓的三篇小说[J】.华侨大学学报, 1 998(2):84-88. ③吴宏凯.海外华人作家书写中国形象的叙事模式——以严歌苓和谭恩美为例阴,华文文学, 2002(2):3 1-35. ④陈瑞林.冷静的忧伤——从严歌苓的创作看海外新移民文学的特质【J】.华文文 学,2003(5):34-40. 硕士学位论文 的风格主调、奇异的语言系统五个方面对严歌苓小说进行了细致的评 述,并将其置于移民文学史中进行宏观考察。此类评论文章往往立意 宏远,出类拔萃。 上述成果,多为单篇论文,而由庄园主编,2006年汕头大学出 版社出版的《女作家严歌苓研究》一书则是目前唯一一部严歌苓研究 专著。 总的来说,对于严歌苓的小说研究,研究之声此起彼伏,但多是 “喧哗’’而非“争鸣",研究者都习惯性地选择那些相对经典的作品 和人物形象进行解读,切入角度大多是陈陈相因,且缺少系统解读, “断篇取义”者居多。其实,对于严歌苓的小说创作还是有着许多研 究的空白之处的,比如说她出国前的创作其实对后期创作有着不可小 视的影响,但读者和学者却极少涉足,用陈瑞林的话来说就是“那时 的严歌苓,还只是一个裹挟在文学潮流里独自旋转的寂寞仙子”①;

另外除了代表作之外的那些作品应该还是有它们的研究价值的。对一 个作者的创作进行研究,应尽量做到系统和全面,多一些“总论”、 “综述"之类的研究成果,当然寻求新的解读角度也是应该补足的方 面。 因此,本文立足学界已有成果,以文本分析为重点,从舞蹈艺术 的新视角切入严歌苓的小说世界,探讨曾经八年的舞蹈经验对严歌苓 小说创作潜移默化的影响,将舞蹈学的相关理论与严歌苓的相关文本 进行紧密结合,寻找相融相通之处;

本文所强调的并非是舞蹈与小说 ①陈瑞林.冷静的忧伤——从严歌苓的创作看海外新移民文学的特质【J】.华文文 学,2003(5):34.40. 严歌苓小说的舞蹈视角解读 之间的具象联系,而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融合。诗乐舞本是一体,有 着古远的联系,诗是情感的文字陈述,而舞蹈是情感的肢体表达,但 文字有时无法完成情感的完整传达,于是肢体动作成了不错的辅助手 段,是歌咏不足之外的手舞足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舞蹈是情感表 达的最高形式。严歌苓虽然在谈及由舞者到作家的转变经历时戏说曾 经与舞蹈发生了一个严重的误会,但却并不否认舞蹈对自己的深刻影 响,她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以至写作倾向都保留着舞蹈的痕迹,她 的小说有的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的是从人物关系的构成上,有 的是从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生追求上体现着舞蹈的概念与精神。本文 在正式展开论述之前先对舞蹈与文学的关系进行追本溯源,为本文的 论述提供相关的历史依据,从严歌苓的相关文字和言论中找寻作者所 认可的舞蹈经验对写作影响的现实依据,并简述严歌苓人生的关键转 折点及其生成的性格特质,之后从三个方面分别就严歌苓舞蹈经验对 小说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古人立象以尽意,借物以抒怀,而舞蹈的表现亦非单纯依 靠身体的舞动,还须借助一定的外在附加物,舞衣舞鞋的修饰作用自 然是无须多说的,而就舞女而言,花也是一种表现力十足的配备,此 类附加物投射Nd说中就成了作者传情达意的意象。在严歌苓的小说 中,女性是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其中有一部分走在异国他乡的女子就 在红色“舞衣”的映衬下显耀着她们的绝代风华,而后在男人身下躺 成一堆货;

而鞋与性的隐喻关系自古有之,而穿着鞋的疯狂舞动更是 一种性的邀请;

无论是病态的玫瑰还是病态的葵花,,在严歌苓的笔下, 硕士学位论文 它们对常态的超越亦是对正常人伦的超越:综观这一批意象,严歌苓 借这些与舞蹈关系密切的附加物表现了女子谋求生存的依赖之一一 一性。 其次,就舞蹈而言,姿态是其最核心的表现部分,而在严歌苓的 小说中,对人物姿态的设计也是相当用心的。本文选取了三个有代表 性的姿态进行分析,须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姿态并非只关乎某个人, 也可指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错位就是讲的两个人之间的存在形 式,你交错过来,我交错过去,编织成生活中的相交线或平行线,有 瞬间的交汇或永不相交,严歌苓借此想传达的是一种文化之间永恒的 距离。旋转是一种个人姿态,舞者借旋转摆脱地心引力的束缚以得灵 魂的飞升,严歌苓笔下的女性旋转亦有如此的追求,在急速转动的情 形下,人会进入到另一种状态,感觉也无限美好,旋转也是一种文本 组织形式,言语的循环,情节的间歇式出现,呈现出历史与现实的拼 贴与并置。造型是一种静态的舞蹈动作,它不代表动作的停止,而是 为给观众更为清晰的印象,严歌苓在小说中为部分角色设置了标志性 造型,如孙丽坤的“坍塌而立”,朱依锦躺成的“白蝶标本"等,而 除了身体的造型外,人物静止时的眼神亦是人物造型时的重点,灵魂 情绪的重要传达。 本文最后探讨的是严歌苓借助舞蹈投射于小说的手法所要表达 的价值诉求,即沉醉、自由和涅巢。无论是在严歌苓的舞蹈还是她的 小说中沉醉是一种对苦难的享受,以及苦难中仍执着的信念追求,这 种信念或具体或抽象,但已实实在在地演变成这些有着传奇命运的女 严歌苓小说的舞蹈视角解读 子们坚定不移的信仰。对自由的追求是严歌苓们无所归属的最后一片 领空,亦是信仰自然的舞者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小说中主人公 们对自由的追寻都以失败而终证实了它的艰难性。死亡与受难是恒常 的话题,而严歌苓要她的笔下的女人们看透生死,看透苦难,学会承 受与包容,以柔去克刚,方是女性自足于这个世界的唯一途径。 海外华人写作是一种不断变化发展的现象,而作为移民作家,“无 所归属”的特殊身份与处境决定了她们超越民族和种族的价值追寻, 严歌苓试图以无国界的舞蹈艺术实现无国界的文化沟通和人性交流, 而本文亦从舞蹈的层面着手,试图分析出这种沟通与交流的可能性问 题,笔者相信这将是一个别开生面、意味深长的研究课题和学术话语。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以舞蹈意象体验情感 就像我们日常所见到的,舞蹈与小说虽然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但反映的方式迥然有别。舞者用身体和动作,经由舞台,用生动具体 的艺术形象具象式地反映生活;

小说家则用语言文字,通过描写编织 出一个使读者得以进入其中的虚构的世界,借以概括和反映生活。虽 然舞蹈与小说在现代社会分属于不同的艺术种类,但在古代艺术中, 诗、乐、舞则是三位一体的。《毛诗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 之不足故歌咏之;

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①舞蹈是 一切艺术之母,在语言产生之前,舞蹈很早就已经产生了。欧阳予倩 说:“舞蹈应当有诗的境界,舞蹈艺术离不开诗,它和诗是相依为命 的。”②由此可见,舞蹈与诗文关系之密切,甚至可以相融相生。傅毅 在其《舞赋》中借宋玉之口提到:“歌以咏言,舞以尽意”,所以“论 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⑤。技艺之最高境界在于“舞”。 严歌苓12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舞蹈演员,在祖国大江 南北奔波巡演。12岁的年龄,在军队严谨规整的纪律要求下,进行 艰苦的舞蹈学习,不仅养成了严歌苓严格自我约束的良好习惯,而且 这8年的舞蹈生涯也在她以后的生活、思想人格,甚至文学创作中打 下了深刻的烙印。30岁,严歌苓踏上了一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从ABC ①引自于民.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05. ②引自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322. ④引自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文献篇t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2002:130. 严歌苓小说的舞蹈视角解读 开始学起,她终是在美国闯下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对于敏感的严 歌苓而言,移民就“像一个生命的移植,将自己连根拔起,再往一片 新土上移植,而在新土上扎根之前,这个生命是裸露的”。①而舞蹈训 练培养出的吃苦耐劳与坚强不屈,让她忍受了异国的艰辛与冷漠,克 服了异质文化带来的困扰与孤独。她曾说过:“只有顽强坚韧将如数 报偿你所付出的一切:时间、精力、辛苦而枯索的整整一段青春。”② 这种舞蹈训练过程中的坚韧已经内化成了她自身“最优越的素质", 而且有种近乎自虐的味道,“一旦拾起笔,一旦穿上舞鞋,我就会把 自己倾榨到再也写不出一个字,再也抡不动一下腿"③。另一方面, 优雅如初,已是天命之年的严歌苓仍保持着窈窕的身材,淑女的风格, 处处可见舞蹈在身体上留下的痕迹。 20岁时,严歌苓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担任战地记者,直面战争 与灾难,舞台上演出的争斗与生死突然间在她眼前成为现实,使她有 了很大的触动。再加上书香世家的熏陶、前两年几次进藏编写舞台剧 锻炼出的写作功底,她迅速实现了由舞到文的身份转变。可舞蹈毕竟 内化成了她的气质,于是在小说中,严歌苓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总会流 露出舞蹈的影子,甚至在很多小说中,主人公就是一个舞者,如《白 蛇》中的孙丽坤,《灰舞鞋》中的小穗子、《绿血》中的乔怡,《花儿 与少年》中的徐晚江和洪敏在出国前也是跳舞的。山东大学中文系教 授黄万华就曾说过:“每次读她(严歌苓)的小说,眼前都会呈现从 ①江少JII.走近大洋彼岸的缪斯——严歌苓访谈录【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3):48.52. ②管方.严歌苓:逼自己最后一回【J.]小康,2010(3):102.104. ③严歌苓.波西米亚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硕士学位论文 前读过的她,那是一种有力而多变的舞姿。’’①并称赞她是“语言的舞 者”。接受新京报的采访,当问到小说中强烈的画面感和视听感觉是 否与舞蹈有关时,严歌苓也坦言这与她12岁学习舞蹈有关系,对视 觉的欣赏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而且严歌苓也在小说中表达过这样一 个概念“人停止了跳舞,形体之下的一切却老实不下来,不时有细小 的舞蹈冒出形体"②,就其小说创作而言,她的文字也老实不下来, 不时会冒出舞蹈,在严歌苓的笔下,扶桑的穿猩红大缎款款从竹床站 起是舞蹈,史屯人面对蝗灾的手忙脚乱是“伤心的跳舞”,坐在轮椅 上的玛丽忽然直立的步态是“一种残忍的舞蹈”,甚至连马饮水时“纤 长柔韧的脖颈”也给人一种“静止的舞蹈感”,而晾出去的被单、枕 套也会“舞成一片旗”。在散文《且将新火试新茶》中,严歌苓说到: “原来一族的舞蹈并不只是一些动作,而是那民族心理特征的外化。 那些招式和扭动……该是带些挣扎的,曲折而充满疙疙瘩瘩的力 量。"③我们说舞蹈是一个虚幻力量构成的王国,小说又何尝不是?而 将舞蹈融入小说,则是给小说同时增添了动态与静态的美感,无怪乎 陈燕妮会大呼“严歌苓不红,天理不容!”阮籍有言:“歌以叙志,舞 以宣情。"钟嵘在《诗品? 序》里也提到了“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由此可见,舞蹈是内心情感言说的最高方式。严歌苓的小说是一种自 我经验和情感的书写,而其在访谈中也多次提到没有读者的作品不是 好作品,所以她于小说中翩翩起舞,在读者和作品之间搭起了一座情 ①黄万华.语言的舞者——严歌苓小说语言论【J】.吉首大学学报,2007(5):88—92. ②严歌苓.花JI-与少年【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44. ③严歌苓.且将新火试新茶波西米亚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0. 严歌苓小说的舞蹈视角解读 感的沟通之桥。 《庄子? 天道》中出现过“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的说法, 陶渊明也曾有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尴尬,一个优秀的作 家要传达内心最深切的感受,往往会化无行为有形,而这种寄托了作 家灵魂的有形事物就是“意象"。我国关于意象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 到先秦时期,《周易? 系词上》中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 伪……”可见,在我国的文学理论中,“意”和“象”是可以分开的, “意"指涉文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思绪、主题等,而“象"仅是一种 载体,脱离了情感就没有了多大意义。高尔基在《和青年作家的谈话》 中的一段话经常被大家引用:“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 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 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 式。”①可见“象"虽是文中最实际可感的,也仅仅是形式而已。但物 象之择却大有讲究,“象”不合,则无法传达出作者那种“复杂而又 不可言喻的情绪”②,文章之气将如乱流左冲右突而不得一决堤之口。 苏珊? 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指出艺术家要借一种“有意 味的形式”来传达内心感受,而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是所有艺术的本 质"。意味有其不可穷尽性,“弱水三千”,严歌苓取用舞蹈之一瓢, 她把曾经最熟悉的事物摆放在小说中,以纪念曾经的青葱岁月,也借 以表达她对舞蹈的一种深刻感悟,即性爱之隐喻。 ①引自夏之放.文学意象论f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260. ⑦引自夏之放.文学意象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261. 15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节红衣:生命的诱惑 严歌苓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的耳濡目染,使她身上有一种文人 的气质,在八年的军队演出中,严歌苓积累下了不少的创作经验,十 六七岁时跟随两个长年搞舞蹈创作的同事多次进藏,想编写一个有关 女孩子牧养军马的舞剧,这也是她最初产生《雌性的草地》创作冲动 的时候。有着丰富舞蹈创作经验的严歌苓,深谙演艺服饰“肩负着不 可或缺的诸多形象符号信息的使命”①,所以在小说创作中,严歌苓 特别注重她所重点倾注的对象的服饰问题。与此同时,严歌苓还喜欢 从画中思考人生,从色彩中体察人性。她的小说中就有不少在标题上 就充斥着强烈的色彩感,如《绿血》、《橙血》、《白蝶标本》、《灰舞鞋》、 《黑影》等等。在众多颜色中,严歌苓把自己比作紫色,“紫色是一 种用得很少的颜色,但是一旦离开了紫色就总也成不了一个光谱”②, 因为她“坚信世界没有我这样表达,只有我这一份”③。此外,严歌 苓还有很浓厚的中国情结,不管是曾经军队的严酷生活,还是文革带 来的痛的记忆,她总是宽恕地回想,并且满怀深情地言说:“我永远 在中国,永远用中文写作,我的作品永远在中文读者群。”④对祖国的 深切眷恋使她毫不犹豫地在移民女性身上披上了“红色嫁衣"。 在代表作《扶桑》中,扶桑穿着的即是红衫。在中国,女子出嫁 要用红色来妆扮,以示喜庆,“严歌苓选择用象征中国的触目惊心的 红色来包围扶桑,这个形象符号的设定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念与 ①肖苏华.芭蕾舞艺术欣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19. ②麦琪.女作家对女作家【A】.庄园.女作家严歌苓研究【c】.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251. ③严歌苓.李宗懂整理.严歌苓谈人生与写作【J】.华文文学,2010(4):103? 106. ④江少川.走近大洋彼岸的缪斯——严歌苓访谈录[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3):48.52. 严歌苓小说的舞蹈视角解读 追思,反映了严歌苓鲜明的民族立场”①。小说中扶桑的第一次接客 穿着这个妓馆唯一的一件腥红大缎袄,上面还点缀着“十斤重的刺 绣"。德国的爱娃? 海勒曾就色彩所代表的文化做过广泛的调查,研 究表明:“红色是人们最早命名的颜色,它在全世界的语言中都是最 古老的颜色命名。’’②穿着腥红大袄的扶桑从神秘的东方缓缓而来,踮 着“残颓而俏丽"的金莲,带着古老的母性以及谜一般的微笑;

从旧 金山各个图书馆中铺满灰尘的一百六十本中国移民史册中款款走出, 带着古老中国在他乡异地的伤痕与魔力。在小说中,扶桑的每次出场 都会提到她的红衫,与其说红色是一种妓女身份的代表,还不如说红 色本身就是诱惑,以至于除去了红衫,克里斯眼中的扶桑便索然无味 了。被“拯救”了的扶桑穿着的白麻布袍“给了她一种规范,抹去一 切魔一般的东方痕迹”@,就连在白麻布里的笑也“仅仅是微笑本身”;

扶桑也明白“克里斯和所有男人一样,亲近的是穿红衫子的她。那血 污和破旧的红色绫罗是她的原本,已成了她的肌肤。那罪一般的深红 是她本性的象征。没了它,她的形状和色彩就流失了,化成了乌有”。 ④红衫已经内化为扶桑本身,成为性之诱惑,“抑或它本身是活的,布 满神经”⑤。红色的象征性意义受到人们生活中基本经验的影响,红 色可为火,红色亦可为血。女性的血是深红色的,与受难有着最直接 的关联。严歌苓曾表示过在小说中对女性的偏爱,她认为女性拥有着 最柔弱与柔软的躯体,却可以包容一切锋利的痛与罪恶。千百年来, ①柳径-回归传统中国——-论《扶桑》的情感倾向【J】.安徽文学,2008(11):3. ②爱娃? 海勒著.吴彤译.色彩的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37. ③严歌苓.扶桑【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119. ④严歌苓.扶桑【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1 18. ⑤严歌苓.扶桑【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120. 硕士学位论文 女性一直处在比较低下的地位,但在严歌苓眼中女性并非如此,她们 不过是用跪着的姿态宽恕了整个世界,很有些原罪的味道。在《扶桑》 中多次写到扶桑受难的场面,也多次提到她布帘后面的铜盆,那是用 来清洗“荤味道”的,血流如小溪,她慢慢撩起水清洗,却是那样的 从容不迫。爱娃? 海勒在调查中说“过去人们将女性生理周期中所流 的血洒在田地里,以使土地肥沃”①,所以女性之血“象征着富饶”。 因其富饶,因其在一次次破碎之后能重新弥合与完整,所以才有了扶 桑对流血的从容,对轮奸的无所畏惧,仅只留下一把纽扣,储在空盒 或藏于发髻来作为对整件事情的记忆。富饶在于对一切的宽容。 黑色往往与罪恶相连,“有意思的是扶桑的红衫总是搭配着黑裤 或黑裙,因而围裹扶桑的红色也就隐喻、暗示着她的无限生命力、神 秘的诱惑力以及与罪恶、黑暗的关系”②。小说中有这样的描述:“她 红色衣裳临界她身后的黑暗,她若往后靠那么一丁点,似乎就会与黑 暗融合。”③扶桑活在一个无法选择的时代与家庭,一个正派女人尚且 难以在父权、夫权、异质文化的三重压迫下畅快生存,何论又比正派 女性低一个档次的妓女?东方文明给了她最原始、最古老的母性,她 一身惨红,如浴血之凤凰,用一种近乎罪恶的方式受难与宽恕,去维 系她那卑微之生存。 如果说扶桑的红衫是性诱惑本身,那《红罗裙》中海云那件“夕 阳红的太阳裙”则更多的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年轻的指征。“那尖锐 ①爱娃? 海勒著.吴彤译.色彩的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37. ②金琼.谜样的扶桑与盘根错节的历史一严歌苓《扶桑》的文化意蕴【J】.当代评 论,2006(6):81—85. ③严歌苓.扶桑【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90. 严歌苓小说的舞蹈视角解读 的色彩凿子一般将他三十七岁的表层凿了个缺口,青春哗然涌出”①, 红裙让海云发现自己仍然年轻,依然漂亮,喜不自禁,但这种美丽对 于家里的三个男人既是“一种浪费”,也是“一分折磨”,它勾起无限 的欲念,却只能在生理能力与伦常前悄然止步。但红色太阳裙下面的 身体却“渐渐肿胀”,她在儿子健将面前大裸,在卡罗面前“无邪地 想要和想给”,在周先生那次珍贵的“雄性证明”时,“闭上眼,柔顺 得像团泥”。抛却红裙,她不会去计较自己剩余的青春,那么家也就 会有表面的平静如水;

可没有红裙,她又如何在三个男人的世界里翩 翩起舞,“展现自己身体的魅惑’’?小说《女房东》则是完全从一个 男性的角度去感知女性的私密物——浅红色衬裙。它是那样的特别, “凉滑、缠绵的质感那样不可捉摸,像捧了一捧水,它会从他指缝流 走,然而他却不敢用力去捉摸它,生怕毁坏了它”②,这哪是衬裙, 分明就是女房东给人的感觉!四十八岁的老柴从未接触过这么精致的 物品,这么精致的女人。在异国他乡,“因为语塞而内心感觉变得非 常丰富的男性移民”③,在“心灵和肉体都寂寞"的情况下,用丰富 的想象力去填补“那诱人的虚空",那对凉滑的衬裙的触摸,让他内

01818

分类号 学校代码 10542 密级 学号 200920411l卫 严歌苓小说的舞蹈视角解读 An Interpretation of Yan Geling,S Novels in aDacing Angle 研究生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学科专业...

严歌苓小说的忧伤主题研究 [D];西南大学;2012年9丁朋娟; 严歌苓小说的人性主题探讨 [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10 伍月娥; 严歌苓小说的舞蹈视角解读 [D];湖南师范大学...

非日常:严歌苓的审美趋向分析 [D];南京大学;2011年4王衍; 论严歌苓小说的女性意... 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6伍月娥; 严歌苓小说的舞蹈视角解读 [D];湖南师范大学;2012...


  本文关键词:严歌苓小说的舞蹈视角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4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184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9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