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魔兽世界人类真人舞蹈_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全两册)

发布时间:2016-12-18 01:17

  本文关键词:舞蹈人类学引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内容概要

  2010年11月5日至7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举办了第四次学术会议。此次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联合主办,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承办,在北京西藏大厦举行。会议主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研究”。共有12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除中国学者外,还有来自英国杜伦大学人类学系的教授、《艺术人类学》作者罗伯特·莱顿,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音乐人类学家罗伯特·温特,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荻野昌弘,美国肯塔基大学人类学系的教授莫尼卡,美国肯塔基大学音乐学院的教授周雅文,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世界声学研究与阿尔泰朝尔》课题负责人、法国学者单泰陆等,这是一次艺术人类学界的盛会,共收到论文近百篇。  日本是世界最早提出保护“无形文化财”的国家,今天联合国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最初便源于此,因此,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上是走在了世界前列的。会议请到了日本关西大学学院的社会学教授荻野昌弘介绍并分析了日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他曾参与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确立。他文章的题目是《无形与有形:实现之道》,文章通过介绍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指出,日本借助“无形文化财”和“人间国宝”的观念,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度。无形文化财的体系是由“现实化逻辑”支撑的,现实化指的是激活存在于过去的事物,即在“无形之物”中找寻意义。文章进而阐释了社会“需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英国杜伦大学的罗伯特·莱顿在他的文章《民族艺术与民间艺术中的非物质和物质遗产》中,分析了少数民族与民间艺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在他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要延续下去,其中的理念和价值必须被受众所接受,或者更有说服力,受众必须能够“阅读”这些象征和符号。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六组关键词
——试论国际遗产保护的核心观念与话语体系
从“遗产到资源”的理论阐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沿研究
民族艺术与民间艺术中的非物质与物质遗产
无形与有形:实现之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俗文化的重构
非遗保护的一个认识误区
“非遗”保护与现代“规范”观之再校正
——以陕西传统建筑彩作为例的调查与思考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生产力视角与文化主体的历史使命
第二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和传承模式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仰民俗
——以成吉思汗祭典的保护与开发为例
论区域性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民族文化传习馆模式
大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文化保护语境中的艺术传承
——以热贡唐卡传承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文化变迁
——以德江傩堂戏为例
基层政府的行为对农村民间舞蹈传播的影响研究
——以黄练貔貅舞传播个案为例
无文字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几个问题
——以怒族、土家族建筑习俗为例
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层社区需求
——市场变迁所引发的思考
战争记忆的遗产化——物的阐释与口述的表述
从“非遗” 保护工作看仪式音乐的“语境”及文化演生层次
珠江流域少数民族铜鼓艺术及其保护传承
梭戛生态博物馆的文化遗产动态系统展示刍议
试论少数民族传统歌场的文化空间性
当代昆曲民间文化生态研究
——以苏州虎丘曲会为研究对象
第三部分 艺术人类学理论研究
论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学科定位
艺术即行为,艺术即证据
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对象及其田野实践
艺术人类学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试论审美人类学的两种模式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认同问题研究
从凝固幻象到流动的想象:乡民艺术民族志书写中主体意识的现代转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诗性思维的文明史价值
民艺采风与民艺之变
舞蹈人类学引论
接通的意义
——传统田野历史
两条路径两条腿
——论从文化土壤提炼中国特色的必要性
第四部分艺术人类学的田野与个案研究
从政治宣传画到旅游商品
——户县农民画:一种现代艺术“传统”的创出与再生产
西北地区回族刺绣艺术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湘西芭排与西兰卡普
生活方式转变与民间美术的发展
浅论西藏当代美术的文化内涵
团花剪纸的俗信主题与文化寓意
湖南通道侗锦艺术传承现状思考
土家织锦的原生态及保护传承之思考
恋爱的阈限与媒介
——服饰在长角苗恋爱习俗中的文化功能考察
年画 中国民间文化精神的能指
——略论年画保护与文化传承
人类学视野下大足石刻艺术世俗化审美踪迹
金银之宠
——蒙古族佩饰习俗及金银饰品制作工艺的田野考察
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作为现代生产力的探析
行业体制变革与生活方式变迁下的制陶手工业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川西彭州桂花镇土陶产地的个案调查
往来于神人之间的舞者
——先秦巫师的制像模式
龟兹佛窟壁画供养人物的体质人类学探讨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的“外来基因”及其中国化
中国古代玉器造型设计中的神性、物性与人性
中国艺术史上的朱砂与色彩文化
音乐在仪式中进行
——内蒙古乌拉特地区蒙古族“敖包”祭仪的“音声”考察与分析
刀郎麦西莱甫美学解析
《花儿俏》、《夫妻识字》与《一个妈妈的女儿》
——平武白马人民歌中的历史记忆
皮影戏演出仪式的结构特征与象征意义解读
——以甘肃皮影戏为例
藏戏在青海河南蒙古族中的传承与表述
——以托叶玛乡西顷村藏戏表述与文化认同田野考察为例
湖剧艺术文化内涵及其变迁
先锋话剧导演的“艺术人类学”体验论纲
身体与象征
——艺术人类学视阈下的行为艺术研究
空间与心理的双重“边缘”:不断迁徙的艺术群落
民族民间节日的价值体系及保护原则
日本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兼其对中国的启示
——青森大型灯会“乜不妥祭”个案分析
作为地方文化遗产的羌区大禹传说
景德镇瓷业神祗的景观演变
蚕月祭典
——湖州含山蚕花节考察记行
展示、表演与文化的选择——水乡古镇的形象再造
神话与满族说部的关系研究
青海社火艺术仪式个案调查
豫北年节祭祖仪礼考
——以丁庄为例

章节摘录

  有关“人文资源”的概念是费孝通晚年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提出的“文化自觉”的思想一样,值得人们关注。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是费孝通先生晚年指导的最后一个国家重点课题,课题提出的“从遗产到资源”这一理论,是费孝通有关“人文资源”思想的进一步理解与深化,在我国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农村建设、文化的自主创新、道德重建、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重要问题的讨论中,在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时,甚至在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议题。在课题的学术成果出版之际,在费孝通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研究和探讨这一课题的内容与成果应是对他的最好纪念。  一、费孝通“人文资源”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费孝通先生一生“志在富民”,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到晚年他提出了“富了以后怎么办?”的问题。他在一次讲话中说:“我志在富民,这是不错的,但仅仅是富,还够不够?其实人是不会满足于吃饱穿暖的。人要安居乐业,这里的安乐就是高一个层次的追求。”“我们现在应当讲的还是科技,是讲科技兴国。但我们的再下一代人,可能要迎来一个文艺的高潮,到那时可能要文艺兴国了。”在笔者的理解中,费孝通先生一生做了两篇大文章,第一篇是“志在富民”,关心的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建设问题。第二篇是“富了以后怎么办?”,关心的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文化建设问题。  文化建设需要有基础,而这一基础就是蕴藏在我们生活中的丰富的人文资源。有关这一点,费孝通先生提出:“我们现在不光要发展经济,也要重新认识人文资源,要回头看到这种资源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另外,还要利用这些原有的资源给我们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来服务于我们新的生活,这里面有很深的学问。”  2000年,为了平衡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国家推行了西部经济大开发计划。西部地区是中国自然生态和自然资源最为多样化、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文化遗产和人文资源保存最为丰富的地方。费孝通先生首先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这样一个重要的课题。2001年,为了推动课题的立项和深入探讨,他在兰州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在会上他说道:“今天我们召开一个座谈会,在这个座谈会上我们要研究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在西部大开发中怎么样认识人文资源在其中的作用和意义,要如何去保护、开发和利用西部的人文资源。西部的人文资源,,不仅包括过去我们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许多人文方面的遗产,也包括现在还活着的,并还在继续发展的各种人文方面的活动,尤其是现存的各民族的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  ……

图书封面

魔兽世界人类真人舞蹈_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全两册)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全两册) PDF格式下载



  本文关键词:舞蹈人类学引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78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178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f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