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新冠肺炎疫情主题舞蹈创作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7 03:57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并迅速蔓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全国舞蹈界人士积极投入到"抗疫"事业中,各级舞协、高校、舞蹈机构等系统迅速展开新冠肺炎疫情主题性创作。舞蹈创作者借助互联网,以"舞蹈影像"的方式,通过"镜头"为战胜疫情助力发声,掀起了一股"以舞战疫"的创作热潮。短短两个月,数百部新冠肺炎疫情主题舞蹈作品通过独特的"隔空创作"现身互联网的"舞台"。作为中国舞蹈史上第一次完全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主题创作,网络文化因素的全面渗透使其创作过程呈现出显著的网络化艺术特点,这是对舞蹈创作形态认知方式的一次革新。在疫情防控期间这一特殊创作背景下,基于网络媒介传播的舞蹈作品形态多样、导向鲜明、时效性强,更带有"互联网+舞蹈"的显著特征。 

【文章来源】: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20,(02)CSSCI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新冠肺炎疫情主题舞蹈创作现象研究


三大类型作品发布数量分布

数量分布,数量分布,作品,公众


以微信为代表的媒体传播平台已经被广泛应用,成为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短视频社交更是不断展现出了新的活力。通过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疫情期间数量庞大的“以舞抗疫”主题作品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集中创作,并在互联网上进行广泛传播,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舞蹈创作景象。从艺术创作的历史维度来看,灾难一直是艺术创作的母题之一。无论是加缪的《鼠疫》,还是吉奥诺的《屋顶上的轻骑兵》,亦或是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都在文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文艺,也以自己的方式通过对灾难的表现参与到社会与文明的进步中,带动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与建构。抗战时期,戴爱莲先生先后创作了《空袭》《东江》《警醒》《思乡曲》《卖》等舞蹈作品,表现出一位艺术家对于苦难人民的同情和祖国命运的关注。“新舞蹈艺术先驱”吴晓邦更是在“抗日救亡”主题下描绘出无数鲜活的舞蹈形象,创作了舞蹈《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饥火》《流亡三部曲》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时代之作。“20世纪前半叶的突出特点是‘以人传舞’,通过观照几位代表人物就能反映出舞蹈发展的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则是‘以事传人’和‘以事传舞’,舞蹈的发展和新中国的‘事’息息相关,舞蹈人的个性服从的是时代的共性。”[2]先人们踽踽独行,用妙手仁心丈量着生命的长度,留下了坚实而清晰的足迹。面对疫情,这次以“抗疫”为主题的舞蹈创作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而且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但是,部分作品出现了质量不佳、内容同质化等现象。由于疫情期间舞蹈创作因场地、拍摄条件、服化道不足等原因,大部分编导无法深入现场体验生活,再加上网络传播所要求的即时性、时效性,导致创作时间紧迫,无形中增加了创作难度。然而再大的困难也抵挡不住舞蹈界人士高涨的创作热情,大家克服万难、积极运用自身熟悉和擅长的表现形式,为“以舞抗疫”贡献力量。

趋势图,作品,公众,趋势


据数据检索显示,2月3日至3月28日,55天内十个微信公众平台总计推送了385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作品(包含重复作品内容),平均每日推出6.5部作品。从作品日发布数量来看,(见图2)时间轴上出现了4个高峰值,其中2月9日(周日)和3月27日(周五)出现了两次较大波峰。网络平台会根据所征集作品总量酌情间隔性推送,以保证每日定量更新,发布时间一般会选择在阅读概率较高的周末等时间段,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度。传统舞蹈的传播方式、传播中的主客关系以及审美原则随着新媒介的变化而改变,传统有序的“结构”被消解并在新媒介的“游戏规则”下生发出新的内涵。从传统舞台舞蹈与疫情期间舞蹈在创作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对比(表1、表2)可以看出,网络媒介下的舞蹈已经突破了传统舞蹈媒介语言的限制。


本文编号:3068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068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f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