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礼”所述文武、大小舞的分类及其统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1 06:42
“三礼”为《周礼》《仪礼》《礼记》的简称,“三礼”经文中对乐舞的记载是杂乱无章的,但在历代注疏中却呈现将其分为文舞、武舞和大舞、小舞两类的倾向。因此通过梳理“三礼”中文舞、武舞和大舞、小舞分类形成的过程,探究两种分类形成的原因并探讨文武舞、大小舞的分类对万舞解释的影响,对古代乐舞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分为七部分。绪论部分梳理了国内现有“三礼”乐舞研究,认为尚缺乏对“三礼”乐舞分类的研究。第一章讨论了“三礼”中的乐舞,认为“三礼”经文中对乐舞记载的杂乱无章是历代经学家对乐舞进行分类的原因。第二章通过梳理文舞、武舞体系形成的过程,提出文舞、武舞具有使用干戈、羽籥的自然属性和表现禅让与征伐、文治与武功的两种政治属性,政治属性的产生源于周公“制礼作乐”时乐的“象德”模式的转变。认为“六代乐舞”的概念源自《韩诗内传》,并探讨了自然属性与政治属性的形成对经学家判断六代乐舞性质和设计祭祀用舞的影响。第三章通过梳理大舞、小舞分类形成的过程,提出大舞、小舞的分类正式确立于唐代贾公彦。经过经学家的逐步建构,“小舞”之“小”指年幼少时所学之舞、指规模较小之舞、指用于祈请之舞;“大舞”之“大”指成年所学之...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2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三礼”所见乐舞
第一节 《周礼》所见乐舞
一、《大司乐》所见乐舞
二、《乐师》所见乐舞
三、《韎师》《旄人》《鞮鞻氏》所见乐舞
第二节 《仪礼》《礼记》所见乐舞
一、《勺》舞
二、《大章》
三、《象》舞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舞、武舞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刘向:文乐,持羽毛而舞;武乐,持朱干玉戚而舞
一、以文得之,先文乐;以武得之,先武乐
二、受命而王者有六乐
第二节 郑玄:武舞执干戚,文舞执羽旄
一、乐以崇德与三代改制论
二、六代乐舞的确立:《大武》属武舞,《大夏》属文舞
三、乐以文德为备
第三节 萧衍:祭祀止备文、武二舞
第四节 韦万石:《大夏》以上为文舞,《大濩》以下为武舞
第五节 陆佃:武舞:干上覆以羽;文舞:羽下载以干
第六节 黄以周:文、武舞组成的六代乐舞
第七节 孙诒让:大祭合乐:或以文舞为主,或以武舞为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舞、小舞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郑玄:年幼少时教小舞
第二节 熊安生:《象》舞,干戈之小舞
第三节 贾公彦:大、小舞的正式确立
一、六代乐舞为大舞,帗羽皇旄干人舞为小舞
二、大舞用于正祭,小舞用于祈请
第四节 孔颖达:以干配戚,武大舞;以干配戈,武小舞
第五节 陈祥道:大舞必用小舞之仪,小舞不用大舞之章
第六节 朱载堉:小舞是大舞支派
第七节 孙希旦:《象箾》:文舞之小舞;《南籥》:武舞之小舞
第八节 孙诒让:小舞组成大舞的乐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武舞、大小舞体系的建立对万舞解释的影响
第一节 《毛传》:以干羽为万舞
第二节 《公羊传》:万舞,干舞也
第三节 郑玄:万舞,为干舞,为雅舞
第四节 孔颖达:万舞,舞之总名
第五节 陈旸:万舞:在商为《大濩》,在周为《大武》
第六节 吕祖谦:万舞,文、武二舞之总名
第七节 马瑞辰:万舞为大舞
第八节 孙诒让:万舞,六代乐舞之通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本文结论
第一节 文舞、武舞的分类来源于远古舞蹈
第二节 六代乐舞非“大舞”,帗羽皇旄干人舞非“小舞”
第三节 文武舞与大小舞分类的关系及其建立的原因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先秦秦汉时期“太一”内涵述考[J]. 廉超.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2]周代《象舞》考辨[J]. 吕华亮.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8(03)
[3]商周族氏铭文中的鼗鼓形态与鼗族[J]. 高晋南. 民俗研究. 2018(01)
[4]《周官》“六代大舞”说考辨[J]. 彭林.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5]中国上古时期《云门》之乐钩沉——兼论其与巫术、宗教的关系[J]. 刘涛.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7(04)
[6]《韩诗内传》旧辑考辨与新辑[J]. 吕冠南.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7]“万舞”与殷商祈雨仪式[J]. 何华莹,魏鸿雁. 文教资料. 2016(17)
[8]桐城经学家马瑞辰交游考述[J]. 于春莉. 兰台世界. 2016(08)
[9]商人服象用途研究[J]. 王敏. 文物世界. 2016(02)
[10]龠研究述评[J]. 怀璐欣.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5(03)
博士论文
[1]贾公彦《周礼疏》研究[D]. 杨学东.西北大学 2015
[2]周代乐仪研究[D]. 栗建伟.华中师范大学 2014
[3]两周乐官的文化职能与文学活动[D]. 付林鹏.东北师范大学 2013
[4]先秦动物地理问题探索[D]. 李冀.陕西师范大学 2013
[5]先秦乐政与乐教研究[D]. 张国安.扬州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基于艺术符号学下云雷纹的演变研究[D]. 郁莉霞.西北大学 2019
[2]论先秦时期乐与德之关系[D]. 张渝珠.湖南师范大学 2019
[3]周代乐舞试论[D]. 王雨.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4]乐舞《韶》研究[D]. 梁李婷.山东师范大学 2011
[5]清代以前陈旸《乐书》版本调查与研究[D]. 单蕾.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
[6]先秦乐舞文献研究[D]. 王祎.暨南大学 2006
[7]先秦、秦汉军事乐舞简论[D]. 梁国强.河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30776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2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三礼”所见乐舞
第一节 《周礼》所见乐舞
一、《大司乐》所见乐舞
二、《乐师》所见乐舞
三、《韎师》《旄人》《鞮鞻氏》所见乐舞
第二节 《仪礼》《礼记》所见乐舞
一、《勺》舞
二、《大章》
三、《象》舞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舞、武舞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刘向:文乐,持羽毛而舞;武乐,持朱干玉戚而舞
一、以文得之,先文乐;以武得之,先武乐
二、受命而王者有六乐
第二节 郑玄:武舞执干戚,文舞执羽旄
一、乐以崇德与三代改制论
二、六代乐舞的确立:《大武》属武舞,《大夏》属文舞
三、乐以文德为备
第三节 萧衍:祭祀止备文、武二舞
第四节 韦万石:《大夏》以上为文舞,《大濩》以下为武舞
第五节 陆佃:武舞:干上覆以羽;文舞:羽下载以干
第六节 黄以周:文、武舞组成的六代乐舞
第七节 孙诒让:大祭合乐:或以文舞为主,或以武舞为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舞、小舞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郑玄:年幼少时教小舞
第二节 熊安生:《象》舞,干戈之小舞
第三节 贾公彦:大、小舞的正式确立
一、六代乐舞为大舞,帗羽皇旄干人舞为小舞
二、大舞用于正祭,小舞用于祈请
第四节 孔颖达:以干配戚,武大舞;以干配戈,武小舞
第五节 陈祥道:大舞必用小舞之仪,小舞不用大舞之章
第六节 朱载堉:小舞是大舞支派
第七节 孙希旦:《象箾》:文舞之小舞;《南籥》:武舞之小舞
第八节 孙诒让:小舞组成大舞的乐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武舞、大小舞体系的建立对万舞解释的影响
第一节 《毛传》:以干羽为万舞
第二节 《公羊传》:万舞,干舞也
第三节 郑玄:万舞,为干舞,为雅舞
第四节 孔颖达:万舞,舞之总名
第五节 陈旸:万舞:在商为《大濩》,在周为《大武》
第六节 吕祖谦:万舞,文、武二舞之总名
第七节 马瑞辰:万舞为大舞
第八节 孙诒让:万舞,六代乐舞之通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本文结论
第一节 文舞、武舞的分类来源于远古舞蹈
第二节 六代乐舞非“大舞”,帗羽皇旄干人舞非“小舞”
第三节 文武舞与大小舞分类的关系及其建立的原因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先秦秦汉时期“太一”内涵述考[J]. 廉超.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2]周代《象舞》考辨[J]. 吕华亮.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8(03)
[3]商周族氏铭文中的鼗鼓形态与鼗族[J]. 高晋南. 民俗研究. 2018(01)
[4]《周官》“六代大舞”说考辨[J]. 彭林.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5]中国上古时期《云门》之乐钩沉——兼论其与巫术、宗教的关系[J]. 刘涛.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7(04)
[6]《韩诗内传》旧辑考辨与新辑[J]. 吕冠南.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7]“万舞”与殷商祈雨仪式[J]. 何华莹,魏鸿雁. 文教资料. 2016(17)
[8]桐城经学家马瑞辰交游考述[J]. 于春莉. 兰台世界. 2016(08)
[9]商人服象用途研究[J]. 王敏. 文物世界. 2016(02)
[10]龠研究述评[J]. 怀璐欣.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5(03)
博士论文
[1]贾公彦《周礼疏》研究[D]. 杨学东.西北大学 2015
[2]周代乐仪研究[D]. 栗建伟.华中师范大学 2014
[3]两周乐官的文化职能与文学活动[D]. 付林鹏.东北师范大学 2013
[4]先秦动物地理问题探索[D]. 李冀.陕西师范大学 2013
[5]先秦乐政与乐教研究[D]. 张国安.扬州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基于艺术符号学下云雷纹的演变研究[D]. 郁莉霞.西北大学 2019
[2]论先秦时期乐与德之关系[D]. 张渝珠.湖南师范大学 2019
[3]周代乐舞试论[D]. 王雨.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4]乐舞《韶》研究[D]. 梁李婷.山东师范大学 2011
[5]清代以前陈旸《乐书》版本调查与研究[D]. 单蕾.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
[6]先秦乐舞文献研究[D]. 王祎.暨南大学 2006
[7]先秦、秦汉军事乐舞简论[D]. 梁国强.河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30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130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