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民间舞舞台创作实践探索 ——以作品《情忆》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22 22:11
笔者在学位作品《情忆》的创作实践探索中,将赣南采茶舞文化内涵、舞蹈风格特征的传承与舞台创作创新进行了兼顾。对传统赣南采茶舞的原本风格、动律及文化意义进行保存,通过对赣南采茶舞蹈风格动律的提取表达当代人的思想意识,期望做到“存形造意”,在保留传统赣南采茶基本动律、风格、形态特征不变的前提下对动作的幅度、节奏及表现方式进行改变、调整后用于舞台创作实践,探索作品《情忆》的当代表达。试图找到与创作作品中人物行为动态及作品思想相符合的要素用以舞台表达,形成从动律动态到人物语言最终传达编导思想的递进式转化。也是从民间到舞台,从传统到创作的递进式转化。研究期望通过对采茶戏中舞蹈的艺术、形态特征进行分析,提炼出其风格特点与审美特征,并遵循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将其运用于采茶舞蹈艺术的创作中。正确认识传统、提炼传统、发展传统,在尊重民间舞创作规律的前提下,最终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舞蹈新样态,为赣南采茶舞蹈样式的传承与发展尽微薄之力。
【文章来源】: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2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研究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及解决的问题
一 《情忆》作品概述及创作特征
(一)以情为索,看悲欢离合
1.一条线索
2.四个段落
(二)以传统为源,衍世间情丝
1.动物模拟
2.扇花动作
3.单袖筒动作
4.步伐
(三)以空间为依,绎身心远近
1.立体空间的运用
2.平面空间的调整
3.身体空间的触碰
(四)以音乐为渲,塑角色心境
1.音乐的情绪渲染
2.道具的人化带动
3.角色的塑造代表
二 作品《情忆》对传统赣南采茶戏艺术特征的关照
(一)“一阴一阳”的对立和谐
1.赣南采茶戏的对舞形式
2.作品中的关照
(二)“诙谐幽默”的情感表达
1.赣南采茶戏的风趣诙谐
2.作品中的关照
(三)“美丑并重”的民间风味
1.赣南采茶戏的“美”与“丑”
2.作品中的关照
(四)“情与趣”的兼容包并
1.赣南采茶戏中的情、趣融合
2.作品中的关照
三 作品《情忆》民间舞舞台创作实践探索启示
(一)民间舞的“根”源于民间传统
(二)民间舞的“茂叶”生于舞台创作
(三)“存形造意”为民间舞创作的重要手段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赣南采茶舞蹈风格的六大特征[J]. 赖丹.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02)
[2]从茶文化看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成[J]. 赖丹.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3(06)
[3]以民间男女对舞为根基,重建中国民族民间舞双人舞教材的思考[J]. 丁琦睿.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2(04)
[4]中国的阴阳文化[J]. 何琦. 文史博览(理论). 2009(04)
[5]浅谈江西赣南道教歌舞的审美意蕴与客家文化特征[J]. 傅丽,陈宾茂.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7(01)
硕士论文
[1]汉族民间对舞文化基因发展研究[D]. 陶美艳.北京舞蹈学院 2016
[2]中国民间对舞研究[D]. 吴群.上海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12532
【文章来源】: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2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研究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及解决的问题
一 《情忆》作品概述及创作特征
(一)以情为索,看悲欢离合
1.一条线索
2.四个段落
(二)以传统为源,衍世间情丝
1.动物模拟
2.扇花动作
3.单袖筒动作
4.步伐
(三)以空间为依,绎身心远近
1.立体空间的运用
2.平面空间的调整
3.身体空间的触碰
(四)以音乐为渲,塑角色心境
1.音乐的情绪渲染
2.道具的人化带动
3.角色的塑造代表
二 作品《情忆》对传统赣南采茶戏艺术特征的关照
(一)“一阴一阳”的对立和谐
1.赣南采茶戏的对舞形式
2.作品中的关照
(二)“诙谐幽默”的情感表达
1.赣南采茶戏的风趣诙谐
2.作品中的关照
(三)“美丑并重”的民间风味
1.赣南采茶戏的“美”与“丑”
2.作品中的关照
(四)“情与趣”的兼容包并
1.赣南采茶戏中的情、趣融合
2.作品中的关照
三 作品《情忆》民间舞舞台创作实践探索启示
(一)民间舞的“根”源于民间传统
(二)民间舞的“茂叶”生于舞台创作
(三)“存形造意”为民间舞创作的重要手段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赣南采茶舞蹈风格的六大特征[J]. 赖丹.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02)
[2]从茶文化看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成[J]. 赖丹.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3(06)
[3]以民间男女对舞为根基,重建中国民族民间舞双人舞教材的思考[J]. 丁琦睿.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2(04)
[4]中国的阴阳文化[J]. 何琦. 文史博览(理论). 2009(04)
[5]浅谈江西赣南道教歌舞的审美意蕴与客家文化特征[J]. 傅丽,陈宾茂.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7(01)
硕士论文
[1]汉族民间对舞文化基因发展研究[D]. 陶美艳.北京舞蹈学院 2016
[2]中国民间对舞研究[D]. 吴群.上海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125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512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