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佛教仪式舞蹈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韩佛教仪式舞蹈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中国藏传佛教仪式舞蹈“金刚驱魔神舞”和韩国佛教仪式舞蹈“作法舞”为研究对象。中韩两国佛教仪式舞蹈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现象,包含着复杂而深邃的宗教哲学与奥秘。不仅如此,作为民族历史与文化交流的产物,它又包含着众多历史与文化信息。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两国佛教仪式舞蹈的研究比较,使它们的特性、价值得到相互映衬和凸显,揭示仪式舞蹈如何受宗教思想的影响而形成其独特的内涵和表现特性,并深入分析两国佛教和仪式舞蹈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各种文化形态影响之间的关系。这不但有利于促进两国仪式舞蹈形式的研究,也有利于促进两国舞蹈史的研究。 本文分引言、四个章节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概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介绍了一些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第一章“形成的背景与过程”,梳理了两国佛教、佛教仪式和仪式舞蹈形成的历史脉络;第二章“仪式与舞蹈形态分析”,概述了两国佛教仪式,即“祈愿大法会”和“灵山斋”的内容与结构,并对其仪式的主要组成要素——仪式舞蹈进行了分析;第三章“舞蹈比较”,从形式和功能两方面对两国佛教仪式舞蹈进行比较,形式比较包括动作、队形、服饰和舞具、音乐、表现特征;功能比较则包括供养、修行、布
【关键词】:藏传佛教 韩国佛教 祈愿大法会 灵山斋 金刚驱魔神舞 作法舞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J705
【目录】:
- 引言9-13
- 第一章 形成的背景与过程13-21
- 1.1 背景述略13-17
- 1.1.1 藏传佛教的形成、发展与传播13-15
- 1.1.1.1 藏传佛教的形成与发展13-14
- 1.1.1.2 传播14-15
- 1.1.2 韩国佛教的形成与发展15-17
- 1.1.2.1 三国时代15-16
- 1.1.2.2 统一新罗时代16
- 1.1.2.3 高丽时代16-17
- 1.1.2.4 朝鲜时代17
- 1.2 仪式及其舞蹈的形成17-21
- 1.2.1 藏传佛教的仪式和舞蹈17-19
- 1.2.2 韩国佛教的仪式和舞蹈19-21
- 第二章 仪式与舞蹈形态分析21-30
- 2.1 “大愿祈祷法会”及其仪式舞蹈“金刚驱魔神舞”21-25
- 2.1.1 大愿祈祷法会21-22
- 2.1.2 金刚驱魔神舞22-25
- 2.2 “灵山斋”及其仪式舞蹈“作法舞”25-30
- 2.2.1 灵山斋25-27
- 2.2.2 作法舞27-30
- 第三章 舞蹈比较30-59
- 3.1 形式比较30-51
- 3.1.1 动作30-42
- 3.1.1.1 金刚驱魔神舞31-37
- 3.1.1.2 作法舞37-42
- 3.1.2 队形42-44
- 3.1.2.1 金刚驱魔神舞42-43
- 3.1.2.2 作法舞43-44
- 3.1.3 服饰和舞具44-48
- 3.1.3.1 金刚驱魔神舞44-47
- 3.1.3.2 作法舞47-48
- 3.1.4 音乐48-49
- 3.1.4.1 金刚驱魔神舞48
- 3.1.4.2 作法舞48-49
- 3.1.5 表现特征49-51
- 3.1.5.1 金刚驱魔神舞49-50
- 3.1.5.2 作法舞50-51
- 3.2 功能比较51-59
- 3.2.1 供养51-53
- 3.2.2 修行53-54
- 3.2.3 布教54-55
- 3.2.4 超度55-57
- 3.2.5 其他57-59
- 第四章 成因研究59-75
- 4.1 共同点59-61
- 4.2 差异点61-75
- 4.2.1 宗教思想61-67
- 4.2.1.1 韩国佛教-禅宗61-64
- 4.2.1.2 藏传佛教-密宗64-67
- 4.2.2 历史和文化交流67-75
- 4.2.2.1 韩国-儒家文化的影响67-69
- 4.2.2.2 中国-汉族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69-75
- 结语75-77
- 参考文献77-82
- 附录82-85
- 作者声明85-86
- 后记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晓玲;;试论藏传佛教对群众文化生活的现实意义[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2 角巴顿珠;;能治病的神秘藏娘塔之谜[J];西藏艺术研究;2011年02期
3 桑吉扎西;岳丽彬;;藏传佛教觉囊派梵音古乐在北京演出[J];佛教文化;2010年01期
4 李国臣;;辽宁省举办首届藏传佛教教职人员培训班[J];法音;2011年09期
5 沉洲;;心悬来世[J];广西文学;2011年06期
6 更堆培杰;觉嘎;;藏传佛教“绝耷”音乐结构研究——以雄色尼古寺“绝耷”音乐为主例[J];佛教文化;2010年03期
7 徐长安;;藏传佛教界吹响抗震救灾集结号[J];佛教文化;2010年03期
8 刘俊哲;;藏传佛教关于生死智慧的论说[J];民族学刊;2011年02期
9 程狄;;元、明时期北京藏传佛教发展概况[J];大众文艺;2011年15期
10 嘉雍群培;;藏传佛教中的“扎年琴”[J];佛教文化;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传力;边普;;藏传佛教与拉萨城市转经道空间[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亚莎;;藏传佛教“佛鹏”源流考——青藏高原Khyung图形的演变脉络[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曹学文;;藏传佛教在炳灵寺发展之述评[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班班多杰;扎洛;周拉;孙悟湖;;近年来藏族宗教生活中出现的若干新现象[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5 向红笳;;藏传佛教在北美的传播[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郎维伟;;四川康区藏传佛教觉姆现状研究[A];“西藏和其他藏区现代化道路选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郎维伟;;试论康藏文化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为纪念任乃强先生而作[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8 班班多杰;;为道、为学、为器——简论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的关系[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9 才让;;当代藏传佛教的社会影响及发展特征[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10 沈桂萍;;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历史考察[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尕藏加;新中国的藏传佛教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记者 周东平;青海上亿资金保护藏传佛教名寺[N];人民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王鹏权;民族性 现代性 藏传佛教宿命何在?[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4 记者 马玉龙;我省藏传佛教代表人士培训班结业[N];云南日报;2009年
5 记者 李韵;故宫博物院成立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N];光明日报;2009年
6 潘琼阁;藏传佛教:在脆弱的土地上守护生态天堂[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记者 马子雷;故宫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成立[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记者 李亦恩;藏传佛教培训班学员来岳考察[N];岳阳晚报;2010年
9 记者 冯骥 常川;推动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N];西藏日报(汉);2010年
10 赵国栋 于转利;茶与藏传佛教[N];中国民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知珍;7-18世纪西域与西藏佛教交流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刀吉仁青;藏传佛教文献中的佛性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何杰峰;藏传佛教判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扎西卓玛;藏传佛教佛经翻译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白玛措;莲花生信仰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高泽祯;道次第蠡测[D];四川大学;2005年
7 段晶晶;藏传佛教圣迹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8 王开队;康区藏传佛教历史地理研究(公元8世纪~1949年)[D];暨南大学;2009年
9 刘京涛;蒙原佛教造像变异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斯塔;本体、方法、境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银珠;中、韩佛教仪式舞蹈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吉仁尼格;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世俗化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3 蔡晓菁;藏族格言诗哲理新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高琳;藏传佛教在新疆的兴起和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D];新疆大学;2009年
5 曹英;藏传佛教对藏民族习惯法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陆启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7 李冰洁;藏传佛教在藏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意义[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8 白丽娜;论章嘉·若必多吉对藏汉文化交流的贡献[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德却卓玛;试论宗喀巴大师对格鲁派寺院教育的贡献[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10 王书博;试论藏医学及其现代转换[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中、韩佛教仪式舞蹈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1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71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