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苗族反排木鼓舞之教材初探

发布时间:2017-05-23 10:07

  本文关键词:苗族反排木鼓舞之教材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苗族反排木鼓舞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前辈学者和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依据文献资料、当地的传说以及笔者的田野调查报告,运用舞蹈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教育学等研究方法,试图从纵向上探究反排木鼓舞的来龙去脉,从横向上分析其动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反排木鼓舞的训练价值、教学意义及文化内涵。 苗族在漫长的迁徙历史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这也为苗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苗族民间舞蹈反映了苗族独特而深邃的民族文化,我们要全面准确地研究反排木鼓舞,必须研究其文化内涵。反排木鼓舞的动作特色、表演技巧、肢体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色都是其文化内涵的反映,如果只关注舞蹈形式的绚丽、结构的精密、表现手法的完美而忽视舞蹈背后文化内涵的价值,是无法真正理解反排木鼓舞的内涵。因此,我们在研究反排木鼓舞时,应对其民族文化内涵给予高度重视。 本文分为引言、三个章节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中概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以及一些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第一章介绍了反排木鼓舞的历史源流,其中包括反排木鼓舞的起源和流变现状及其流变原因。第二章对反排木鼓舞的内容结构和形态进行分析,首先对其相关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探究,证明反排木鼓舞是苗族迁徙历史与文化、宗教信仰、农耕文化的体现,它们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其次,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反排木鼓舞具有“刚柔相济”、“逆向之美”、“生命之舞”的审美特征,并纳了反排木鼓舞的“同边顺”、“火爆劲”、“回旋美”三个动态特征。然后,对其木鼓和鼓点、服饰、队形分别进行介绍分析。第三章在借鉴前辈学者整理编写舞蹈教材的一般规律以及在目前已有的关于反排木鼓舞的教材基础上,结合笔者田野调查中搜集到的素材,尝试整理关于反排木鼓舞的部分舞蹈教材。对反排木鼓舞教材的探究,如果单纯地对舞蹈本身的动作和技巧的关注,而忽视或轻视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是不足取的,这样势必会对舞蹈学员的表演水平和自身修养的提高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削弱舞蹈的文化传承作用,对完整地传承和发展我国民间舞蹈艺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在研究舞蹈教材和教学中应加强舞蹈文化内涵渗透到舞蹈具体动作技巧之中的教学思想,即在口传身授苗族民间舞蹈的具体动作和技巧时,应广泛地介绍讲授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结构,准确把握其风格韵律和动态特征,自主地去领会其意境和神韵,使学生对民间舞蹈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达到教学目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优化反排木鼓舞的文化传承作用,才能完整地传承和更好地发展苗族舞蹈艺术文化。
【关键词】:反排木鼓舞 教材 形态特征 文化内涵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722.22-4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7
  • 目录7-9
  • 引言9-13
  • 一、研究意义与目的9-10
  • 二、研究相关动态10-12
  • 三、研究方法12-13
  • 第一章 苗族反排木鼓舞的源流13-29
  • 第一节 反排木鼓舞的起源13-20
  • 一、起源传说13-14
  • 二、依托于"鼓藏节"14-20
  • 第二节 反排木鼓舞的流变20-29
  • 一、流变现状20-26
  • 二、流变原因26-29
  • 第二章 苗族反排木鼓舞的形态29-53
  • 第一节 反排木鼓舞蹈的内容美和形态美29-48
  • 一、反排木鼓舞的形态简介29-34
  • 二、审美特征及动态特征34-40
  • 三、反排木鼓舞的伴奏乐器及鼓点、服饰、队形40-48
  • 第二节 反排木鼓舞的相关背景及文化内涵48-53
  • 一、反排木鼓舞是苗族迁徙历史与文化的体现48-50
  • 二、反排木鼓舞是苗族宗教信仰的体现50-52
  • 三、反排木鼓舞与农耕文化52-53
  • 第三章 苗族反排木鼓舞的教材构建53-70
  • 第一节 反排木鼓舞教材构建的基本方法53-58
  • 一、教材的建构过程53-57
  • 二、教师与教材构建57-58
  • 第二节 反排木鼓舞的教材建构58-70
  • 一、反排木鼓舞教材建构的研究意义58-64
  • 二、组合综述64-70
  • 结语70-71
  • 参考文献71-74
  • 附录74-76
  • 后记76-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嵩昱;;“石门坎现象”与苗族文化关系研究——从苗族文化特质角度探析石门坎现象产生的内在动因[J];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03期

2 周琪;;苗族鼓舞[J];大众文艺;2011年15期

3 周志光;雷勇;;从边缘崛起:石门坎文化现象背后的驱动力[J];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03期

4 石群勇;;文化生态视域下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研究——以湘西苗族特色民居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年02期

5 郑冰宁;;黔东南地区苗绣的审美特征[J];当代艺术;2011年02期

6 ;文化大武陵[J];民族论坛;2011年09期

7 罗刚;;黔西北地区苗族传统文化中的体育内涵探析[J];农业考古;2011年03期

8 吴会蓉;;马边文化资源及其保护与开发[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1年00期

9 ;非物质文化遗产[J];民族论坛;2011年09期

10 田穗;侯天庆;;贵州西江苗族民间歌谣内蕴之民俗事象管见[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永光;张付华;王世忠;;黔西北苗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A];毕节试验区研究——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8年

2 徐晓光;;小牛的DNA鉴定——黔东南苗族地区特殊案件审理中的证据与民间法参与[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3 陈艺;;郎德上寨苗族歌舞的特征[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4 田连伟;;浅析威宁苗族人口教育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晓;;西江苗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思考——兼论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6 赵翠华;;浅谈贵州黔南苗族婚姻习俗及其中的法律问题[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明宪;;矮寨特大桥方案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吴晓;;旅游景观展演与民间艺术的消费叙事——湘西德夯个案的文化阐释[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黎焰;;民族服饰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对近现代贵州苗族服饰文化变迁的研究分析[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金志能;;雷公山旅游资源开发探讨[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桂妹 特约记者 吴伟;台江打造一流苗族文化旅游圣地[N];贵州民族报;2011年

2 记者 龙莹 特约记者 龙艾青;湖南(花垣)首届苗族文化艺术节开幕[N];团结报;2009年

3 记者 龙清彰 通讯员 张发科;夯沙村危房改造凸显苗族文化特色[N];团结报;2009年

4 实习生 陈玉凤;苗族文化遗产与传统智慧研讨会在京召开[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李刚;2010中国苗族文化发展论坛举行[N];中国艺术报;2010年

6 ;2010中国苗族文化发展论坛在广西融水举办[N];中国艺术报;2010年

7 胡润林 本报记者 李春文;叙永苗族祭祀鼓承载千年文化[N];泸州日报;2010年

8 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贵州民族学院副教授 余学军;贾理——神圣而又神秘的苗族文化大法典[N];人民政协报;2011年

9 主持人 王小梅;台江苗族文化生态游面向世界的探索[N];贵州日报;2011年

10 童光丽 张宇霖;施云生:苗族文化的守望者[N];团结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袁洁;社会继承制度变迁中的苗族女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李欣欣;现代性体验下苗族乡村妇女的家庭生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东e,

本文编号:3876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3876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d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