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太极拳与广场舞锻炼对老年女性行走特征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4 04:07

  本文关键词:太极拳与广场舞锻炼对老年女性行走特征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目的:对比分析广场舞和太极拳两种体育锻炼方式对老年女性行走特征的影响以及两种行走模式下肢运动生物力学之间的差异。研究方法:运用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Qualisys、三维测力台Kistler以及肌电采集和分析系统MegWin对受试对象进行同步测试,采集分析相关有效数据。首先利用SPSS17.0将两种速度下广场舞组和太极拳组分别与无体育锻炼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随后进行各组人群在自然和快速行走模式下的配对样本T检验。研究结果:①自然状态下:NE组与SD组间在RKM、RPM、股内侧肌腾空期、股外侧肌腾空期以及股二头肌支撑前期差异显著,在步速、步频、步行周期、RKV、RPA、RPV、股内侧肌支撑期以及股直肌支撑后期和腾空期存在极显著差异;NE组与TC组间在RPV、股内侧肌支撑前期、股直肌支撑后期和腾空期、股二头肌腾空期以及腓肠肌支撑期差异显著,在fRAM、RKM、RPM、股直肌支撑前期以及腓肠肌腾空期存在极显著差异。②快速状态下:NE组与SD组间在RKV、股内侧肌支撑后期以及股外侧肌支撑前期差异显著,在RAA、RKA、RPA、RPV、RPM以及股外侧肌腾空期存在极显著差异;NE组与TC组间在RPV、股内侧肌腾空期、股直肌支撑后期、股外侧肌支撑后期、股二头肌腾空期以及腓肠肌支撑后期差异显著,在RAM、RKM、RPM、股直肌支撑前期和腾空期以及腓肠肌腾空期存在极显著差异。③两种速度下:NE组和TC组在步幅、步速、步频、步行周期、RKA、RPA、 RAV、RKV、RPV、GRFmax、RAM以及RKM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SD组在RAA、RKM上差异显著,在步幅、步速、步频、步行周期、RKA、RPA、RKV、RPV、RAM以及GRFmax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肌电方面除了SD组在胫骨前肌支撑前期差别不大外,其它各指标均出现极显著差异。研究结论:1、老年女性步幅的改变主要受年龄影响,与其是否参与体育锻炼并无多大关系,同时老年女性通过长期广场舞运动逐渐形成步频高、步速快、步行周期短的特征。2、长期广场舞锻炼较之太极拳在改善老年女性下肢关节活动方面更具优势,而长期太极拳锻炼在增强老年女性下肢肌肉力量上效果更佳。3、长期广场舞运动有利于改善老年女性股内侧肌的肌肉募集效果,而长期太极拳锻炼使老年女性股直肌、股二头肌以及腓肠肌的作用得到增强。
【关键词】:老年女性 体育锻炼 速度 行走特征 生物力学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52.11;J722.1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前言11-18
  • 1.1 选题依据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8
  • 1.2.1 生物力学在老年人步态研究中的应用11-15
  • 1.2.2 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老年人步态的影响15-16
  • 1.2.3 行走速度对老年人步态的影响16-17
  • 1.2.4 小结与展望17-18
  • 2 研究方法18-25
  • 2.1 研究对象18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18-21
  • 2.2.1 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18-19
  • 2.2.2 三维测力台19
  • 2.2.3 肌电分析系统19-20
  • 2.2.4 相关分析软件20-21
  • 2.2.5 其它实验用品21
  • 2.3 marker点的选用及贴放位置21-23
  • 2.4 肌肉的选取及贴放位置23
  • 2.5 测试指标23
  • 2.6 实验流程23
  • 2.6.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23
  • 2.6.2 实验数据采集23
  • 2.7 数据处理与统计23-24
  • 2.8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24-25
  • 3 研究结果25-42
  • 3.1 自然行走时三组人群的行走特征25-28
  • 3.1.1 运动学特征25-26
  • 3.1.2 动力学特征26-27
  • 3.1.3 步行过程中的肌肉活动27-28
  • 3.2 快速行走时三组人群的行走特征28-31
  • 3.2.1 运动学特征28-29
  • 3.2.2 动力学特征29-30
  • 3.2.3 行走过程中的肌肉活动30-31
  • 3.3 两种速度下各组人群行走特征的变化31-42
  • 3.3.1 运动学特征的变化31-34
  • 3.3.2 动力学特征的变化34-36
  • 3.3.3 肌肉活动的变化36-42
  • 4 讨论与分析42-47
  • 4.1 运动学特征的变化42-44
  • 4.1.1 步幅的变化42
  • 4.1.2 步速、步频、步行周期的变化42-43
  • 4.1.3 关节角度及角速度的变化43-44
  • 4.2 动力学特征的变化44-45
  • 4.2.1 地面反作用力的变化44
  • 4.2.2 关节力矩的变化44-45
  • 4.3 肌肉活动的变化45-47
  • 5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凤儒;浅谈太极拳健身活动中的不良倾向[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张广华;太极拳训练的时空观[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隋克;对中国太极拳价值的新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4年04期

4 郭明明,赵丽光;浅谈太极拳健身机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5 桑莉;试述太极拳对老龄化群体身心健康的积极性影响[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张杰;;试论太极拳与书法艺术的融合[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2期

7 陈清璜;;从中医治病要则谈太极拳锻炼[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5年01期

8 杨润琴;太极拳与全民健身之研究[J];体育学刊;1996年02期

9 唐德伟,李惠玲,郭成吉;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心缩间期的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1997年04期

10 赵双印,刘书霞;谈大学生练太极拳的意义[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曦娟;;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和饮食调整对中老年人体成分的影响[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周之华;杨军;候曼;唐东辉;武英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影响之研究——太极拳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3 陆颖;李青;李洁;;国外太极拳临床研究现状与思考[A];中国医学气功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王静;姜丽萍;王国谱;;太极拳意念引导的内涵[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王晓军;陈剑云;李艳君;宗维洁;朱宏;;对太极拳抗衰老作用机理的初步探讨[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6 吕晓标;张楠楠;倪伟;毛伟琴;;长期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认知能力影响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7 金挺剑;邱纪方;;太极拳对老年人平衡控制和抗跌倒能力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金挺剑;邱纪方;;太极拳对老年人平衡控制和抗跌倒能力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选编[C];2007年

9 丁瑞;刘卉;;简化24式太极拳对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影响[A];第12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林甲换;张四清;;论太极拳文化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基础[A];第十八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颖;常练太极拳老人腿脚健[N];健康报;2004年

2 中国武术协会主席 李杰;太极拳将成为健身时尚[N];人民日报;2001年

3 戴青山;太极拳健身奥秘[N];大众卫生报;2008年

4 北京中医协会提供;癌症患者可多练太极拳[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曹玉祥;练太极拳强健心肺功能[N];医药养生保健报;2011年

6 徐乃辉;太极拳:和谐高效的身心整体运动[N];中国妇女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蒋亚明;学者名家话太极[N];中国体育报;2011年

8 李殿文;习练太极功夫 扬传统文化[N];伊春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段佳;研究发现太极拳锻炼可改变大脑功能活动[N];科技日报;2014年

10 柳昌林 胡辛;太极拳可防治心血管疾病[N];中国医药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玉冰;太极拳本体论[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2 黄灵燕;太极拳干预对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临床康复效果及步态生物力学的影响[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3 杨慧馨;中老年人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4 梁栋荣;太极拳锻炼对怀孕妇女身心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5 王贵双;针刺结合太极拳对失眠的干预作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阮哲;简化24式太极拳练习中肌肉、呼吸与植物性神经变化规律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7 黄豪;太极拳“五功六法”应用于早期帕金森病辅助治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赵影;太极拳健身效果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华帅;太极拳的文化解读[D];苏州大学;2009年

2 张国富;内蒙古城镇居民太极拳健身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3 王琳;大学生太极拳锻炼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4 崔黎明;太极拳之太极哲理阐微[D];河南大学;2010年

5 杨安兵;将各派太极拳统一的可行性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6 许之星;太极拳的多元发展策略[D];西南大学;2011年

7 周希文;论道家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国平;太极拳锻炼对社区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及超越老化的影响[D];南华大学;2011年

9 张翠;论太极拳与全民健身活动[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志兰;甘肃省城镇居民太极拳健身行为的社会学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太极拳与广场舞锻炼对老年女性行走特征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99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4199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2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