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阿尺目刮》:多元传播方式和长效保护机制

发布时间:2017-06-19 02:10

  本文关键词:《阿尺目刮》:多元传播方式和长效保护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维西傈僳族传统歌舞“阿尺目刮”以其不可复制的艺术特性,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共同文化财产,“阿尺目刮”获得了较为优势的发展条件。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了解“阿尺目刮”的艺术形式,但对于隐藏在艺术形式之后的精神内涵却认识有限,更遗憾的是,当前“阿尺目刮”后续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并不尽人意。究其根本,从源头上不难发现一个重要原因,即大部分人对“切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并没有做出十分清晰的界定,经常性理解为“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已是目的,致使许多地方对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造势,远远大于后续对遗产保护、开发的投入。“阿尺目刮”申遗成功后的态势有诸多值得人们关注和反思的地方。论文以“阿尺目刮”的艺术特质,精神内涵和文化思考展开,揭示申遗成功之后,“阿尺目刮”的现状与问题,探寻如何把已经申遗成功的民族文化真正延续和弘扬,形成活色生香的艺术魅力,,并为类似的“非遗”项目启动价值功能有更深更新的思考。
【关键词】:民族文化艺术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性的民族文化 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722.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7
  • 引言7-9
  • 一、 “阿尺目刮”的文化本源与艺术特质9-19
  • (一) 不可复制的文化渊源9-12
  • 1、 特殊的自然生境9-11
  • 2、 与羊的不解之缘11-12
  • (二) 独具魅力的艺术个性12-16
  • 1、 信仰万物有灵,信仰自然和谐14
  • 2、 纯粹的精神需求,纯粹的灵魂自白14-15
  • 3、 回归文化之根,回归艺术本真15-16
  • (三)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价值16-19
  • 1、 历史价值:傈僳文化的载体与再现16-17
  • 2、 审美价值:视听享受后的心灵洗礼17
  • 3、 教育价值:质朴真诚的艺术心态对当下社会的反思意义17-19
  • 二、 申遗成功后的态势19-30
  • (一) 荣誉带来的机遇与繁荣19-21
  • 1、 艺术新空间,学术新视角19-20
  • 2、 文化新认识,民族新自豪20-21
  • (二) 荣誉背后的制约与封闭21-30
  • 1、 开发形式与艺术内容对立21-22
  • 2、 发展定位与当代艺术需求背离22-24
  • 3、 经济效益与艺术价值难以兼备24-27
  • 4、 珍视文化观与动态发展观薄弱27-28
  • 5、 知识产权意识与专业研究人员匮乏28-30
  • 三、 反思与启示30-40
  • (一) 引发的话题30-33
  • 1、 “蜂拥而上”的申遗局面与“竭泽而渔”的错误理念30-31
  • 2、 社会观念与文化理念的理性缺失31-32
  • 3、 “非遗”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悖论32-33
  • (二) 也谈日本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33-35
  • 1、 日本对“非遗”保护的理念精髓33-34
  • 2、 日本“人间国宝”给予的启示34-35
  • (三) 发展的中国,“非遗”保护向何处去35-40
  • 1、 切实保护“非遗”才是目的,成功“申遗”只是手段35-36
  • 2、 “保护”究竟意味着什么36-37
  • 3、 树立产业化发展思路,合理利用“非遗”资源37-38
  • 4、 世界性的民族文化更具生命力38-40
  • 四、 重新定位:“阿尺目刮”的长效保护和多元传播40-57
  • (一) 申遗资格转变为“非遗”资质41-46
  • 1、 正确保护观与切实保护机制的相辅相成41-43
  • 2、 教育、创新与培养新生传承力量的难解难分43-45
  • 3、 民族自信与文化自觉的互促互进45-46
  • (二) 人文内涵创新为人文价值46-52
  • 1、 多角度——“文化创意产业”时代,保护也需“创意”46-47
  • 2、 多样性——依托数字化,建立新型传播空间47-48
  • 3、 多元化——拓宽开发渠道,打造文化品牌48-52
  • (三) 艺术特质升华为艺术魅力52-57
  • 1、 在不迷失自我前提下,不断融合多元文化52-53
  • 2、 形成独特文化符号,扩大文化影响力53-54
  • 3、 参照世界标准前,需要有融入世界的资格54-55
  • 4、 保持民族文化生命力,创造世界性的民族文化55-57
  • 结语57-59
  • 参考文献59-61
  • 后记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凤琦;胡攀;;文化生态视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2 吕屏;王庆仁;彭家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文化传承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3 谢菲;;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述评[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4 钱永平;;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6 陈又林;;从日本经验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2年03期

7 李艳芳;;保山地区傈僳族风俗歌简论[J];民族音乐;2009年02期

8 张继英;林永辉;;维西傈僳族民间音乐“阿尺目刮瓦器”[J];民族音乐;2010年01期


  本文关键词:《阿尺目刮》:多元传播方式和长效保护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1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461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c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