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论山东三大秧歌在当代的新视野

发布时间:2017-06-20 13:04

  本文关键词:论山东三大秧歌在当代的新视野,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山东三大秧歌是齐鲁大地中最具代表性的“活态”民间艺术文化,也是我们国家民间舞蹈中最为绚烂的奇葩,更是当今保留比较完整而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三大秧歌在历史的长河里历经几百年的传承与衍变,透射出山东人民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中经济、政治的局面状况,印证了其鲜明而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与精神风貌,承载着齐鲁儿女淳厚而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 作为节庆民俗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其本身是饱蘸着浓郁的乡俗气息和严肃亦或诙谐的礼仪性质。这种乡俗礼仪性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折射出一种狂欢精神,带有深厚的自娱性色彩,每逢春节,各个村队领头人都将组织起来进行秧歌串村交流演出,大家欢聚一堂,高歌狂舞,呈现一派盛大的欢娱。人们利用秧歌这一极具生命内在激情的民间艺术形式,来传达彼此之间的热情与祝愿。正月期间,无论大街小巷,县城还是村镇,山东秧歌欢腾热闹的氛围无处不在,秧歌演出队总是川流不息,给村镇的每个人传递着最为原始、本真的热情。齐鲁大地的人民就是以这种自娱性强烈的民间舞蹈形式,尽情的抒发着对生活,对生命,对齐鲁这块炙热而深情土地的深爱与豪情。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血脉相承之所在,山东三大秧歌彰显出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意蕴是独特而伟大的。它不仅仅是齐鲁文化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形态的典型代表,诚如乔晓光教授所言“山东三大秧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无形的民间活态文化”。毋庸置疑,都市化的进程消除了城乡的差异与距离,发展似乎主宰了一切,它给我们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我们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番由滚滚的经济浪潮所带来的多元艺术文化的改革体质之中,三大秧歌逐渐成为了“弱势群体”,山东三大秧歌正是面临着这尴尬境况,倘若还不加紧对其进行保护传承亦或发展创新,或许它们很快会成为一种文化痕迹,并终有一日将消散于人间。 山东三大秧歌是当下最为宝贵的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不仅仅饱蘸和蕴藏着本地域的人文精神与文化意蕴,也呈现着齐鲁大地人民对生命最为虔诚的爱慕之情,山东三大秧歌贴近生命最为原始的源头,极具浓郁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韵。作为某一特定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和风格的传承和衍变,三大秧歌生存传衍的状态在“都市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复杂多样、多元交叉的立体式形态,在其起源之地传承发展,更多的是保留三大秧歌的原生形态,亦或原生和变异同时兼并的状态。但是,,对于民间艺术形式,追根溯源,先传承后发展必然是它的自然规律,也是山东三大秧歌发展的本质规律。因此,我们必须寻其根,溯其源,在肯定三大秧歌过去的前提上找出缺陷与不足之处,分析原因,抱着整理和完善的意念去重新建构,而不是将其通通否定,全盘摒弃。现代都市化进程中,日新月异的变化、现代与传统的强烈冲突,东西方文化艺术的观念的激情碰撞,不但打通了都市人们敏感的经脉,而且对人们周遭的社会文化,历史人文产生出巨大的撼动,文化艺术的变革似乎无处不在,山东三大秧歌必然面临这一境况。面对来自不同年龄、不同审美品味、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观众,面对新时代的审美变迁下传统艺术文化价值观念和现代思维意识的糅合与冲撞,面对当代人不断追求“现代”气息的审美旨趣与对西方文化艺术创作观念的盲目崇拜,注定了山东三大秧歌在都市化进程中必须“在不变中求变,在变中求不变”,使之既保留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色和特定固有的民间风韵,又必定饱含时代气息,符合现当代人的审美心理。
【关键词】:山东三大秧歌 文化价值 发展态势 审美取向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722.21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2
  • 第一章 山东三大秧歌的历史回眸及文化探析12-24
  • 第一节 山东鼓子秧歌的历史回眸及文化探析12-16
  • 一 鼓子秧歌的历史回眸12-13
  • 二 山东鼓子秧歌文化探析13-16
  • 第二节 胶州秧歌的历史回眸与文化探析16-21
  • 一 胶州秧歌的历史回眸16-19
  • 二 胶州秧歌文化探析19-21
  • 第三节 海阳秧歌的历史回眸与文化探析21-24
  • 一 海阳秧歌的历史回眸21-22
  • 二 海阳秧歌文化探析22-24
  • 第二章 山东三大秧歌在当代的发展态势24-39
  • 第一节 山东三大秧歌仪式性的简化24-27
  • 第二节 山东三大秧歌的教学实践27-29
  • 第三节 山东三大秧歌在舞台创作中的审美取向29-39
  • 一、原创式创作样式32
  • 二、结构式创作样式32-34
  • 三、借用式创作样式34-36
  • 四、宏大主题的升华36-39
  • 第三章 山东三大秧歌在当代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39-46
  • 第一节 三大秧歌的“不变”——保护与传承39-41
  • 一、构筑的保护空间40
  • 二、保持原有乡土气息40-41
  • 第二节 三大秧歌的“变”——创新与发展41-44
  • 一、从本地域或其它地域舞蹈中横向借鉴42
  • 二、抓住审美主体,打造精品42-43
  • 三、提升本体创新与创作43-44
  • 第三节 山东三大秧歌中原生态元素的探索与开发44-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4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8-49
  • 致谢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錾鑫;;跑动中的英姿——试论山东鼓子秧歌场图在课堂训练中的意义[J];剧作家;2009年03期

2 滕栋梁;沈阳大秧歌兴起与发展的社会学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1年04期

3 李宝铎;山东鼓子秧歌与鼓子秧歌文化[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戴磊;;试论汉族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风格的异同[J];音乐生活;2008年03期

5 李北达;;浅议第四届CCTV舞蹈大赛秧歌专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徐毅;;“鼓”舞中国[J];乐器;2007年06期

7 王雪;;试述汉族民俗舞的文化焦点和文化精神[J];大舞台(双月号);2009年06期

8 王巧兰;浅谈舞蹈节律教学[J];山西教育;1999年03期

9 李卿;;由“自娱性”向“表演性”的转变——论商河鼓子秧歌汇演之现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张可存;;浅谈中国民间舞的技巧[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维全;王永利;;红红火火的陕北秧歌[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2 刘s

本文编号:4656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4656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b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