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体育院校流行舞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1 22:23

  本文关键词:体育院校流行舞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体育院校 流行舞 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流行舞做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特殊舞蹈文化形式,以其高度的娱乐性与艺术性、形式的自由性、充满律动的节奏感,做为时代艺术的先锋被广大群体所认可接受,迅猛发展。为了加强流行舞理论的研究,促进舞蹈学科的丰富完善,满足社会文化发展对流行舞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流行舞的概念、分类与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并对体育院校中培养流行舞专业人才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及流行舞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初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将“流行舞”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界定。广义上讲:流行舞属于以社会居民为主体,当代都市下参与并消费的一种民间艺术文化形态,是大众化的文化娱乐活动,其主要指当代流传盛行在世界各地中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时代的动态性、强烈的自娱性及浅层审美理念的途径等各种通俗性的舞蹈形式。其中包括国内产生和发展的广场健身舞及国外流传过来的街舞、爵士舞、拉丁舞、踢踏舞、钢管舞等等。狭义的流行舞则主要是指:以欧美为中心,体现当代风行在世界各地的爵士舞、街舞及社会表演性舞蹈。2、体育院校流行舞专业人才培养的背景主要体现社会文化发展、人类个性发展、艺术学科发展及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需求等四个方面。3、经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大量高校尝试性的开设了流行舞相关课程,但只有极少的艺术院校开设流行舞专业方向,尚未建立流行舞专业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4、理论研究不足,尚未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及教育管理者、教师认识不到位,是影响体育院校流行舞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5、体育院校具备了流行舞专业人才的培养的政策环境、学科基础、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一定的优势。6、对流行舞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分析,制定出流行舞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我国体育院校流行舞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院校 流行舞 专业人才培养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70-4;G642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1 前言10-15
  • 1.1 问题的提出10-11
  • 1.1.1 流行舞表演实践发展迅猛但理论研究严重不足10
  • 1.1.2 流行舞教学表演人才亟需但规范培养严重不足10-11
  • 1.2 文献综述11-14
  • 1.2.1 关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11-12
  • 1.2.2 关于体育院校艺术类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12-13
  • 1.2.3 关于流行舞理论的相关研究13
  • 1.2.4 关于流行舞的教学现状的相关研究13-14
  • 1.3 研究的目的任务14
  • 1.4 研究的意义14-15
  • 2 研究方法与步骤15-18
  • 2.1 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15
  • 2.2 研究方法15-18
  • 2.2.1 文献资料法15
  • 2.2.2 问卷调查法15-17
  • 2.2.3 专家访谈法17
  • 2.2.4 实地考察法17
  • 2.2.5 数理统计法17-18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18-29
  • 3.1“流行舞”相关概念分析18-19
  • 3.1.1“流行舞”的概念界定18-19
  • 3.1.2“流行舞”的分类19
  • 3.1.3“流行舞”具有的特点19
  • 3.2 体育院校流行舞专业人才培养的背景分析19-21
  • 3.2.1.流行舞的发展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20
  • 3.2.2 流行舞的发展是社会人类个性的需求20
  • 3.2.3 流行舞的发展是艺术学科发展的需求20
  • 3.2.4 流行舞的发展是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发展的需求20-21
  • 3.3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流行舞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分析21-23
  • 3.3.1 流行舞在部分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中的发展概况21-22
  • 3.3.2 流行舞在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课程开设情况22-23
  • 3.4 影响体育院校流行舞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23-24
  • 3.4.1 理论研究不足,,尚未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23
  • 3.4.2 受传统思想影响,教育管理者、教师认识不到位23-24
  • 3.5 体育院校流行舞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因素分析24-26
  • 3.5.1 具有成熟的学科基础24-26
  • 3.5.2 具备良好的师资条件26
  • 3.5.3 具备较好的教学环境26
  • 3.5.4 政策支持、体育院校寻求特色发展26
  • 3.6 体育院校流行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26-29
  • 3.6.1 培养目标26-27
  • 3.6.2 课程设置27-28
  • 3.6.3 流行舞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分析28-29
  • 4 结论与建议29-30
  • 4.1 结论29
  • 4.2 建议29-30
  • 参考文献30-33
  • 致谢33-34
  • 附件一34-36
  • 附件二36-38
  • 附件三38-39
  • 附件四39-40
  • 附件五40-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俊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现状的调查分析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2 韩耀红;;关于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3 王康;;关注文化产业发展 重视专业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年25期

4 王晓瑜;万陆洋;;浅谈展示设计人才的培养[J];科技资讯;2008年27期

5 马洪奎;张书玉;;广播影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年03期

6 吴名琳;;对美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12期

7 裴前方;刘培培;裴源远;;积淀人文精神 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8 管金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9 郭道荣;;动画人才培养初探——以成都地区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13期

10 尹青山;;论高校党建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远国;;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心建;;关于“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邓开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4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饶凌平;丁坚勇;胡钋;华小梅;;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7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9 ;抓好人才培养 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A];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纺织教育交流会议文集[C];2004年

10 ;宁波大学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闽江学院院长 杨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N];福建日报;2008年

2 厦门大学校长 朱崇实;自觉担当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记者 沈朝晖;“百校千企”签订31项人才培养协议[N];宁波日报;2011年

4 记者 汪俞佳;文化产业要发展人才战略须先行[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郝静;天津河北:“十佳”模范引领人才培养[N];检察日报;2012年

6 通讯员 洪玉管;人才培养也有质量认证[N];中国教育报;2012年

7 通化师范学院副院长 教授 刘惠洲;三个确立三个发挥 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2年

8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胡和平;充分发挥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2年

9 西南科技大学 董发勤;跨文化联合校园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崔楠;西北地区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本文编号:6013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6013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e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