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临县伞头秧歌及其民俗基础与开发利用

发布时间:2017-08-02 16:27

  本文关键词:临县伞头秧歌及其民俗基础与开发利用


  更多相关文章: 伞头秧歌 阳歌 生存环境 民俗 生存状态 保护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在当代中国,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要素,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表明,前一代人所达到的水平,是培育后一代人的基础,同时也是后人生存发展的起点和能源。一个文化土壤里总有自己最基本的东西,就像我们生存需要阳光和水。我们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这笔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等待我们去开发和利用。本文旨在以晋西临县伞头秧歌作为个案,研究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探讨伞头秧歌赖以生存的民俗基础,窥一斑而见全貌,作者从“小地方、大社会"的思路出发,对临县伞头秧歌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做了细致分析,为全国的地方艺术保护工作建言献策。 伞头秧歌做为一种民间艺术,流行于陕北和以临县为中心的吕梁地区,而在临县,它以更加积极的一种方式成为临县民间艺术的典范。作为反映晋西临县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民间艺术,伞头秧歌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一定历史时期临县人生存状态和情感模式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一代代临县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也勾勒出临县民俗各个时期的不同风采,近年来,随着各种媒体的不断介入到临县人的生活当中来,伞头秧歌不仅没有退化的趋势,反而更加的发扬光大起来。正值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力开展,伞头秧歌的研究对目前我国的保护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文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对临县伞头秧歌做了细致的搜集整理工作,在历时两年的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总结伞头秧歌的艺术特色及内容分类,在查证当地县志及文人手稿之后,得出伞头的唱词实应称之为“阳歌”,临县人对伞头秧歌的热忠也是由于演唱的“阳歌”,而并非扭秧歌。本文在对北方各地秧歌进行对比后,指出临县伞头秧歌的独特魅力在于它对即兴性的苛刻追求,以及伞头秧歌对当地社会和当地人产生的影响,伞头秧歌之所以能发扬光大也是由于它不拘泥于旧的艺术形式及唱词,能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本文在对比各地秧歌的基础上,,指出临县伞头秧歌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艺术特色的独特,更在于其民俗基础及起源发展的独特。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对临县伞头秧歌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探讨,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分析临县伞头秧歌的生存环境,在此基础上,对其存在状态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关照,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走向作了积极的陈述,探讨了对其进一步规范化发展的途径,并向全国建言献策,从而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得以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伞头秧歌 阳歌 生存环境 民俗 生存状态 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722.2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引言12-14
  • 第一章 伞头秧歌的表演形式、分类、艺术特点及缘起14-32
  • 1.1 伞头秧歌简介14-15
  • 1.1.1 伞头秧歌的组成形式14
  • 1.1.2 伞头秧歌的表演形式14-15
  • 1.2 伞头秧歌的源起15-18
  • 1.2.1 源于古代祭祀活动15-17
  • 1.2.2 阳歌——从称谓看伞头秧歌的源起17-18
  • 1.3 伞头秧歌的分类18-25
  • 1.3.1 祭祀拜渴类18-19
  • 1.3.2 街头表演类19
  • 1.3.3 迎接欢送类19-20
  • 1.3.4 舞台表演类20-24
  • 1.3.5 日常生活类24-25
  • 1.4 临县伞头秧歌的艺术特色25-32
  • 1.4.1 即兴编词的演唱特点25-27
  • 1.4.2 灵活多变的格律结构27-28
  • 1.4.3 语言通俗明快28-29
  • 1.4.4 和谐独特的地方音韵29
  • 1.4.5 有形有神有骨有血有肉29-32
  • 第二章 伞头秧歌存在的民俗基础32-48
  • 2.1 伞头秧歌的生存土壤32-35
  • 2.1.1 从“文化生态学”看伞头秧歌的存在环境32
  • 2.1.2 伞头秧歌赖以生存的大环境32-34
  • 2.1.3 伞头秧歌赖以生存的小环境34-35
  • 2.2 伞头秧歌的民俗基础35-48
  • 2.2.1 北方各地秧歌的综合比较35-41
  • 2.2.2 临县伞头秧歌存在的民俗基础41-48
  • 第三章 临县伞头秧歌的生存状态48-57
  • 3.1 伞头秧歌的现状48-50
  • 3.1.1 现代伞头秧歌的由来48-49
  • 3.1.2 伞头秧歌的现状49-50
  • 3.2 现代伞头秧歌的存在特点50-55
  • 3.2.1 人口的流动推动了伞头秧歌的传播50-52
  • 3.2.2 演出场合增多52
  • 3.2.3 伞头职业化程度提高52-54
  • 3.2.4 随着经济的发展伞头的收入逐年递增54-55
  • 3.3 伞头秧歌在环境影响下发生的功能的变迁55-57
  • 第四章 临县伞头秧歌的前景57-63
  • 4.1 伞头秧歌的传承和保护57-60
  • 4.1.1 保持伞头秧歌赖以生存的民俗环境57-58
  • 4.1.2 伞头秧歌传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58-59
  • 4.1.3 伞头秧歌的传承保护需要多方共同努力59-60
  • 4.2 伞头秧歌的开发和利用60-63
  • 4.2.1 伞头秧歌作为一种艺术元素加以利用60-61
  • 4.2.2 伞头秧歌搬上荧幕与观众见面61
  • 4.2.3 与本地旅游业相结合61-63
  • 结论63-64
  • 附录64-66
  • 参考文献66-69
  • 致谢69-70
  • 发表论文情况70
  • 个人简历70-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余;秦晋伞头秧歌概说[J];民俗研究;1997年02期

2 高兴;山西秧歌的民俗学研究[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3 薛艺兵;;北方各地“秧歌调”同源关系辨识[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王亮;晋东南明清迎神赛社祭仪及其音乐戏剧[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李海伦;;美国当代民间艺术遗产保护方案及发展趋势[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王亮;民歌的衰微、保存与转型[J];文艺研究;2005年03期

7 章建刚;遗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理想模式[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本文编号:6101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6101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3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