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舞蹈课堂传授与学院派课堂教学的差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为例
本文关键词:原生态舞蹈课堂传授与学院派课堂教学的差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为例
【摘要】: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不断深入了解,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大力开展,云南艺术学院顺应时代潮流,自2009年开始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系列活动。本文就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中,彝族传承人施万恒、傈僳族传承人李碧清两位传承人传授的烟盒舞组合与技巧,群舞《阿尺木刮》两个不同舞种的精华部分来分析原生态舞蹈进行课堂传授的特点,从而与学院派课堂教学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原生态舞蹈在课堂传授中与学院派课堂教学的差异。由于两者的出发点、目的不一样,所呈现在课堂上的教授方法也就各不相同,本文试图从教学的角度浅显地谈一下两者具有的差异性。
【作者单位】: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关键词】: 原生态 学院派 课堂教学 差异性
【分类号】:J70-4
【正文快照】: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第二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于2011年4月16日起开始了为期一个星期的传承与教学活动。此次活动的两位老师分别是:施万恒,彝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擅长彝族烟盒舞;另一位老师则是,李碧清,傈僳族,云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云;;原生态民间舞与学院派民间舞分析[J];艺海;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蓉;王娟;;论默斯·坎宁汉的“纯舞蹈风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2 高晋;;舞蹈教育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3 李锐;;舞蹈编导教学法研究——课堂信息传递与回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4 张敏;;浅谈舞蹈教育对青少年美育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5 贾安林;藏缅语族圈舞文化初探[J];北方论丛;2003年04期
6 王毅;;综合视野中的音乐与舞蹈观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徐学铭;;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载歌载舞”教学形式的可行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苏娅;;三国古典舞蹈本体性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胡博;;当前军队舞蹈发展现状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周蓓;;桃李芬芳,论舞英才——浅谈舞蹈比赛选手应具备的素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苏娅;中、日、韩三国古典舞蹈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2 方千华;竞技运动表演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许薇;舞剧叙事性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4 邹之瑞;新中国芭蕾舞史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5 江东;中国古典舞发展历程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6 段妃;新中国第一代舞蹈表演艺术家个案研究及对舞蹈表演训练的探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7 王彬;苏联芭蕾编导与教学历史经验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8 明文军;从民间自然形态走向科学化传承之自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9 孙慧佳;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萨满舞蹈结构及功能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越;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舞蹈艺术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丽;“学院派”东北秧歌之文化形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3 车延芬;中国古典舞之发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4 赵巍;19世纪美国舞蹈教育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5 赵克军;古龟兹舞蹈试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刘青帆;中等专业舞蹈学校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目标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韦文娟;德利布的芭蕾舞剧《葛蓓丽亚》与《希尔维亚》音乐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8 殷鹏;18世纪美国舞蹈教育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陈丽竹;即兴舞蹈的言语与呈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洪艳;舞蹈艺术与身体的审美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勇;;要加强对“原生态”唱法的研究[J];广播歌选;2011年06期
2 马宜莉;;浅谈原生态舞蹈的保护与发展[J];群文天地;2011年08期
3 买尔哈巴·米吉提;;把遗产留给后代——做“原生态”民歌的守护者[J];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4 李丽;;我是魔鬼我怕谁——也谈课堂教学的训练及巩固[J];学周刊;2011年30期
5 覃金盾;;高校音乐学专业加入原生态内容的课程设置构想[J];大家;2011年15期
6 贡灵敏;;模糊语言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功能[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7 姜华;敦雅宁;;巧用课堂偶发事件 生成活性教学资源[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1年01期
8 徐华荣;;英语教师如何搞好课堂教学[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年06期
9 于平;;从原生态“映象”到衍生态“响声”(下)——杨丽萍歌舞、乐舞集创作随想[J];舞蹈;2010年03期
10 杨悦;;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实效性——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伟钧;;清江流域土家族原生态饮食文化的传承与整理[A];云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李翠娟;张登本;孙理军;;谈原生态药物治疗学对《内经》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思奇;胡银根;;保护土地原生态 建设土地新生态——浅谈土地建设的几个问题[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4 窦步云;;课堂,永远为学生而选择[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5 王凯;;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教师任务的变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四川卷)[C];2010年
6 宋晓军;;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王兰英;;注重教学方法,提高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效果[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海燕;;激情,演绎美术课堂的优化[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美术专辑)[C];2006年
9 周华斌;;原生态戏剧与视觉符号[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邓志;;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设疑置问[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磊;“原生态”,淹没在喧哗中[N];文汇报;2008年
2 汪永晨;生态游的最大意义是唤起危机意识[N];黄冈日报;2009年
3 薛文娟;质疑“原生态”[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鄞镇凯;潮汕谜艺回归原生态[N];汕头日报;2010年
5 媒体从业者 郭钦;“原生态”官霸好抓“隐形”官霸不好防[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6 本报驻法国记者 顾玉清;法国食物追求原生态[N];人民日报;2010年
7 赵世民;原生态和私房菜[N];音乐周报;2010年
8 子鸣;慎提“原生态舞蹈”[N];中国艺术报;2010年
9 实习记者 刘伟;全新“贵州风” 多彩原生态[N];中国文化报;2009年
10 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叶舒宪;想象的原生态[N];人民政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忠厚;从混沌走向协同:课堂教学系统自组织境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陈迪;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邱红松;初中几何课堂教学过程重构与视频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玉东;“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宇;意义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孟琦;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于波;20世纪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李晓莉;《伤寒论》中英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与比较[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吕红日;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度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玲;试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肖康舒;试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素苑;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树雷;七年制临床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6 柳如;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艳伟;高中地理课堂中的问题设计[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强;在线测评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大鹏;新课程条件下中学德育课堂教学的建构[D];武汉大学;2005年
10 熊怡海;高中生物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25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725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