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解读中国当代大众文化_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

发布时间:2016-11-03 20:19

  本文关键词: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4/12/1 14:03:00

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

 

四、解读体验观:意义在体验中生成

西方体验美学理论认为,一个文本是作家的一种体验,解读一个文本就是体验作家的体验,体验作家体验过的世界,是一种体验的体验。而且,读者的解读体验对文本意义有着建构作用,文本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解读体验中才能生成。所以,解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体验是读者与文本产生情感交流、心灵沟通而进行对话的基本方式,是将文本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而还原为鲜活生命的唯一可能的途径。

那么,何为“体验”?狄尔泰认为,体验不同于一般认识论意义上的“经验”,或者普通心理学可以证明的“意识”,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源于人的个体生命深层的对人生重大事件的深切感悟。在狄尔泰看来,“体验”特指“生命体验”,相对一般经验、认识而言,它必然是更为深刻的、热烈的、神秘的、活跃的。用我们的汉语言释义,“体验”也带有“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亲身体验含义,它与通常所谓“经验”概念是不同的。“经验”指一切心理形成物,如认识、感觉、印象等;“体验”则专指与艺术和审美相关的更为深层的、更具活力的生命感悟和存在状态lv

我们这里所说的“体验”,是指文本解读中读者对文本世界超越于一般经验、认识之上的那种独特的深层领悟和活生生的感应境界,那种沉醉痴迷、心神震撼的同构状态,只有切入这种解读体验才可能有文本解读的建构性。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深层的体验意味着消解,消解“此在”与“彼在”的鸿沟,把两个彼此隔绝的世界豁然贯通起来,使读者从现实世界飘然跨入超然的艺术世界,体验更意味着生成,它将此在与彼两个世界融合,构成一个新世界的诞生,使读者在沉迷的瞬间感悟到文本世界的真义,发现生命世界的奥秘。对这种文本解读体验观,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和分析:从现象学美学的角度来看,文本的意义只有依赖作者的体验和读者的体验才能生成,没有读者的体验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法国现象学美学家杜弗莱纳就曾指出,艺术作品只有当它被读者体验时才能变成审美对象,艺术的审美性质只存在于读者对艺术作品的体验之中。杜弗莱纳说:“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的区别表现在这里:必须在艺术作品上面增加审美知觉,才能出现审美对象。”lw在这里的“艺术作品”这个概念实际上同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理论不一样,它不是独立自足的“作品”,它只有加上“审美知觉”即解读体验时,才能真正成为艺术作品。很显然,杜弗莱纳使用这个概念的用意在于强调艺术的审美性质只存在于读者对艺术作品的体验之中,没有读者的解读体验,艺术作品就构不成审美对象。真正的审美对象是被感知的艺术作品,即:审美对象=艺术作品+审美知觉。这足以说明读者的解读体验是艺术作品的生命,,艺术作品只有在读者的解读体验中才能够生成,也许杜弗莱纳的这种理论存有偏颇,但它揭示了解读体验的意义所在。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读者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更是第一位的,尤其伊塞尔等人的“接受”理论探讨的焦点就是“读者体验”,突出强调文本解读和接受中读者体验对文本意义的“建构”作用。在伊塞尔看来,读者作为文本解读的能动力量,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现实的读者”,即从事解读活动的具体的读者;二是“观念的读者”,这是从现实的读者中抽取出来的抽象的读者。观念的读者又分为不同的两类,即“作为意向对象的读者”和“隐含的读者”。前者指“作家在创作构思时观念里存在的,为了作品的理解和创作意向的现实化所必需的读者”,而后者则指“作者在作品的本文中预先被规定的解读的行动性,而不是指可能存在的读者的类型”lx。按伊塞尔“隐含的读者”这个概念来说,不仅读者可以在解读过程中发挥体验的建构作用,而且作品本身在其结构中就暗含着读者可能实现的种种体验和理解的契机,隐藏着读者的可能性。这就是说,对于文本来说,读者已不是外加的了,而是本来就隐含着,是文本的形式、结构中原来就有的。这种读者虽然不是“真实的读者”,但却是它的潜能。这样,伊塞尔就把读者文本化了,在文本中为读者找到了存在的位置。在这种理论基础上推出的“读者反应理论”,又进一步强调应该从读者的角度重新看待文本、意义、文学,认为文本并非独立存在的客观结构,而是为读者而存在的;意义仅仅是读者对文本的体验,并且随着读者体验的差异波动;而文学也是读者在解读过程中体验的文学,是读者心中的文学。读者体验不仅包括感情活动,而且更主要的是指全部交流行为。也就是说,读者体验不是那种可以由心理学、认识论把握的体验,而是属于读者的全部存在方式,因而它需要由本体论来解析。读者体验一部作品,就是在构成一个“世界”,一种“存在”。总之,读者反应理论强调读者体验的本体地位,重视读者体验的本体作用,把艺术视为一种体验,而读者的解读更是一种体验,是体验的体验。这种理论或许过分夸大了读者体验的作用,但是应当看到,任何艺术形式都并非如结构主义理论所说是纯客观的、冰冷的东西,而是人所创造的绝对与人的体验内在地关联,为着激活人的体验而存在的东西。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那种滚动奔涌的富有冲击力的体验流是不可抵挡的。

深度的解读体验,不但是情感的宣泄,而且是灵魂的唤醒,是生命的超越。因为当读者在文本解读中体验到作家的生命意识和情感激流而心醉神迷之时,就会顿然形成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主体情感传导活动,使文本成为一种活感性的创生和传达,造成解读主体的灵魂的内在震荡和剧烈的感情冲击,或给读者带来生命价值信念的苏醒,使震颤的心灵连带着整个生命获得更新和再生;或造就读者的新的思维秩序和感知方式,从而以一种新的方式去观照世界,获得一种新的认识与评价世界人生意义的标准。毋庸置疑,这就是一种通过体验而达到心灵和人格启迪效应的文本解读过程。这种文本解读体验过程的本体性质在于:“艺术能在微缩世界的反思之中,赐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即对形而上学性质的沉思默想”ly。不错,文本解读作为一种二度体验形式,充满着反省和反思,因而它能够透过作品的感性形式而抵达“家园”哲学之门。正如卡勒所说:“对某一哲学作品的最真实的哲学解读,就是把该作品当作文学,当作一种虚构的修辞学构造物,其成分和秩序是由种种文本的强烈要求所决定的。反之,对文学作品的最有力的适宜的解读,或许是把作品看成是多种哲学姿态,从作品对待支持着它们的各种哲学对立的方式抽取出涵义来。”lz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充盈着一种人生的诗化哲学意蕴,使读者在沉迷的深度体验中反思自省而恍然获得灵魂的唤醒———意义生成的瞬间。

①②③④⑤乔治?布莱《批评意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4516页。

⑥⑩伊塞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6页,第195页。

⑦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5266页。

ly罗曼?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55页,第49页。

⑨龙协涛《中西读解理论的历史嬗变与特点》,见《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

lv马克莱尔《狄尔泰———人文研究的哲学家》,普林斯大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141页。

lw杜弗莱纳《审美经验现象学》,见《美学文艺学方法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618页。

lx伊塞尔《隐含的读者》,幕尼黑?威廉?芬克出版社1979年版,第9页。

lz卡勒《论解构主义以后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伊萨卡1982年版,第149150页。

 

By lb   | | 引用通告 | 编辑


  • 群组:小学语文 中和街小学教师博客群 
  • 上一篇:班主任要读的十个故事
  • 下一篇: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
  • 发表评论:


      本文关键词: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35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35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9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