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新青年》与五四启蒙文学思潮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1-06-20 16:00
  传媒在每一次的社会转型中都以自己的方式发挥无可替代无与伦比的作用。《新青年》杂志对在文化启蒙思想的形成中所作的贡献就是典型证明。从《新青年》创办的社会、文化背景可以看出,他与身俱来就把文化启蒙作为自己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新青年》以思想启蒙为宗旨,自觉地成为文化变革的推行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聚集发现人才的探索者。它通过杂志内容策划和语言变革推行现代文化,批判旧有落后文化,从而达到对国民进行新文化教育的目的。白话文的表述,新文体的推行,为现代文学的形成开辟了新的途径。《新青年》重视批判重建式启蒙,在互动和争鸣中实现启蒙的目的,为五四启蒙文学思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当代中国文学面临各方面的困难和忧虑,怎样发挥传媒的作用和功能,《新青年》也许能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6.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青年》作为文学启蒙者角色的出场背景
    第一节《新青年》创办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新青年》创办的文化背景
第二章 《新青年》应时代之需走上文学启蒙的道路
    第一节《新青年》自觉承担文学启蒙任务
    第二节《新青年》成为文学变革的推行者
    第三节《新青年》文学启蒙载体聚集了大批志士仁人
第三章 《新青年》的文学启蒙角色主要活动分析
    第一节《新青年》文学启蒙的内容
    第二节《新青年》文学启蒙的途径
        一、通过文章内容推行新文化的教育
        二、身体力行,担当新文化的示范者
    第三节《新青年》文学启蒙的特点
        一、外在批判重建式的文学启蒙
        二、直接的而不是含蓄的文学启蒙
        三、在论争中实现的文学启蒙
结语:《新青年》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意义
    第一节《新青年》对五四时期文化事业的贡献
    第二节《新青年》启蒙角色扮演的缺憾
    第三节《新青年》对当代文化转型的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刚圣;;对八十年代文学思潮命名问题的考察[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2 张体坤;宋颖慧;;“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历史误读及其方法论批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邓金明;;“五四知识分子”与知识共同体——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的考察[J];学术月刊;2011年05期

4 熊裕娟;陶许娟;;浅谈《新青年》与其所建构的公共领域[J];新闻世界;2011年08期

5 安彩莲;张军;;现代视野下的工农兵文学思潮[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6期

6 陈晔;;《新青年》在场域“斗争”中的资本占位[J];名作欣赏;2011年23期

7 李楠;姚远;;生物进化论经由《新青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赵亚宏;;《新青年》广告多元意义的承载[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9 徐美燕;;论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中的“日本元素”及其产生的正负效应[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邹华;;近三十年来中国审美主义思潮的三种形态[J];学术月刊;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玲华;《新青年》反“传统”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方贤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80年代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3 胡明宇;预告、呈现、揭示[D];苏州大学;2012年

4 叶虎;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思潮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孙虹;词风嬗变与文学思潮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6 邓金明;从《新青年》到“新青年”[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静;《新青年》杂志话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亚宏;《甲寅》月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李灿朝;明末清初越中文人及文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磊;《新青年》与五四启蒙文学思潮的形成[D];湖北民族学院;2011年

2 晏洋;从传播学解读《新青年》[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少波;从《新青年》看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中国道路[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张连成;论《新青年》文学色彩之流变[D];湖南大学;2010年

5 杜波;《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朱丽莉;论革命文学思潮对自由主义作家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鑫;回眸世纪之争:五四时期《新青年》旧戏论争的文化反思[D];苏州大学;2011年

8 周利荣;从感性的泛滥到理性的回归[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瑞花;走进五四“发舒意见”的时代论坛[D];汕头大学;2010年

10 屈艳;丁玲散文与延安文学思潮[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703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703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8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