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的伦理关系
本文关键词: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的伦理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的伦理关系
!薛春霞
在叙事学研究中,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不能画等号,这一认识已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认同,但是,两者间的伦理关系却很少有人涉及。对真实作者进行细分,旨在说明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间存在着互相渗透、动态变化的伦理关系。真实作者对隐含作者负有一定的道义责任,而隐含作者则起着审查真实作者情感的作用。将内在情感经验外在化,表达对生命的理解是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伦理关系的终极反映;而两者之间复杂的意识和情感距离是决定文学作品修辞效果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真实作者;隐含作者;伦理性!中图分类号"#$%&(浙江杭州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薛春霞0(.1$—2,女,浙江工商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
《小说修辞学》自(.&(年布思在中提出隐含作者的概念,对这一概念的讨论经历了质疑它存在的有效性到再次肯定的过程。虽然学术争论还在继续,但隐含作者作为一种文本分析的方法依然被大多数研究者支持和使用。在这些支持的声音中,大多数论述都“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受述者)是在——隐含读者—真实读者”这个循环体系的两个端口,即真实作者与读者间进行的,具有代表性的是热奈特在《新叙述话语》“隐含作者被它的发明者韦中的评价:恩?布思和它的诋毁者之一米克?巴尔界定为由作
"3(/,)
(真实)”!((品建构并由读者感知的作者形象。布
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未能得到研究者的深入关注。事实上,在叙事进程中,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之间有着交错重叠、互相影响的关系。为了更有效地使用隐含作者这一叙事手法,丰富这一概念的内涵,有必要深入探讨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之间的伦理关系,探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特定的规律和原则。
一
有关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许多研究者都“隐含作者的立场”有间接涉及,只是采用的是这一说“具体作品中的特定作者立法。如,申丹教授在论及“在种族歧视方面,《声音与疯狂》场”的问题时指出:中的隐含作者远比历史上的福克纳更为进步,更加有
!(("3()/)
《隐含作者、平等的思想”;在叙事结构与潜藏文
《隐含作者的复活:》思在为何要操心?一文中也再次重申隐含作者的存在有强调修辞的伦理效果的作用。这些观点赞同隐含作者的存在,认可文本的重要性,认为读者与文本间的交流不容忽视,文本的意义需要读者的参与才能够最终实现。但在这个叙事链条中,
本》一文中,她又指出:凯特?肖邦在不同时期的作品
!$"03(%,2
“大相径庭的意识形态立场”中有着;她还认为
“作者在某一作品中所持的立场观点与其通常所持的
!"#$%"
!"
江西社会科学!""#$!
%&’()&*+,
《“隐含作者”可能会有不同”,等等。在新解》一望能够去除他自认为“不喜欢或者至少是不合时宜
%*(’);;)
。也就是说,这个筛选是有倾向的自我的痕迹”
“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间文中,乔国强教授明确提出: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他以乔治?艾略特和西尔维娅?普拉斯为例,说明不仅隐含作者身上有着实际生活中作者所处创作环境和生活的投影,隐含作者反
’)!+)
,之也会促使真实作者向自己笔下的人物靠近%-(
性的。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生活的直接印象,作家拥有表述的自由。在筛选小说素材和建构隐含作者的过“艺术与忠实”程中,真实作者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即真实作者是否需要在作品中如实地反映实际的社会生活,是否必须诚实地呈现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对生命与存在的认识和理解?换句话说,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之间是诚实的对应关系,还是呈现出伦理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对于叙事链条的终端———读者来说,有将隐含作者甚至是叙述者等同于真实作者的倾向性。由于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体验,读者对真实作者的记忆和所知往往是隐含作者的集合,是读者在阅读作品后的“虚构物”一个,而不是真实作者私下的个人存在。例如,对读者来说,莎士比亚、海明威、福克纳、纳博科夫“从未作为任何‘我’的主观体验而存在”,而是读者在“投射创造出来解读以他或她的姓名出版的作品时,
%+(’)&*+)
的第三人称存在”。而对从事创作的作者来说,
这种互动的关系是以往的叙事学研究中少有论及的。
“隐含作者是真实作者精简了的变体(.费伦称:
,是真实作者的一小套实际或传/012.345627821/596)
说的能力、特点、态度、信念、价值和其他特征,这些
%&’()&*")
”特征在特定文本的建构中起积极作用。首
先,他肯定了真实作者的主体性特征,承认隐含作者是真实作者的创造物;其次,隐含作者是真实作者的“变体”“第二自我”,是布思所言的,反映了真实作者在特定时期的某种特征;最后,隐含作者只是真实作者的部分特征,它不等同于真实作者,即便是在态度、信念这些具有持久个性特征的方面也只反映真实作者的部分而非全部。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之间是母体和子体的关系,真实作者处于主体位置;作为他的创造物,隐含作者身上有母体的影子和血脉。但是,犹如新生命的诞生,新的文本一旦成立便拥有了自身的独特性与和谐感,它与母体的关系是真真假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母体在子体身上延续自我的某些特征,子体也拥有异于母体之处。所以,作为“第二自我”母体的真实作者,对他的负有相应责任的同时,也拥有一定的自由意志。但这种责任和自由意志并不意味着真实作者只做单方面的施为,隐含《小说修辞学》作者也并非是纯然的受力。布思在中以索尔?贝娄为例:
“你近来在干什么?”
“哦,我每天花四个小时修改一部小说,它《赫尔索格》将被命名为。”
“为何要这么做,每天花四个小时修改一部小说?”
“哦,我只是在抹去我不喜欢的我的自我中
%*’(:;;,
的那些部分。”
写作同样是一种涉及自我意识的行为。无论是素材的筛选、话语的风格还是人物事件的安排,都与作者主观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布思认为:隐含作者是“角色扮演”一种,是一种自我倾诉、自我创造的行为。在创作不同的作品时,作家会处于不同的思想认识状态中,创造出不同的隐含作者。阅读和创作的主观性决定了隐含作者是一个受到多种影响的存在体,也就“隐含作者是批评建构,是说:从文中推导出来,仅存在于文本之内;而历史作者存在于文本之外,其生活‘无限复杂,正如布思所言,在很大程度上不为人所
%&(’)&-#)
”知,哪怕是对十分亲近的人而言’。
自传应该是最忠实于作者自我的文学叙事。作者通过回顾以往的生活,记录个人的成长和演变。即“真实的”便是这样,自传也不是完全。叙事的主观性“事件的意决定自传首先是作者对自身历史的重塑,义在被回顾时可能会改变;描写事件的自我在经历
%;(’);=)”这些事件之后也可能已经改变。自传的作者
“文学面具”布思用这一例子意在说明,对于,作者希也如其他文学叙事的作者一样在叙事中探索另一个
!"
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的伦理关系
“这个自我从一开始就存在于作者自身,自我:等待‘我’着一次自我发现,这一发现将会在现在的中把
!"(#$"%)
”其次,自传本身也是一过去的一切汇聚起来。
反映”,他们在认知、意识和情感方面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真实作者对隐含作者负有一定的道义责任,隐含作者则承载着真实作者的多面性。两者间的关系呈现出动态的特征。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真实作者做进一步的细分来表现两者间的动态伦理关系。
二
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被美国叙事学家内尔斯和“历史作者”(,-./01-23435/,01)“事业上布思分别用和(23166135/,01)来表示。这两个名称考虑到的作者”
了真实作者在生活中思想、观点和态度的不断变化;也考虑到了在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中,可能会存在不同的隐含作者。但由于作者的人格本身有矛盾、多面化的可能,作家的生活也并非一成不变,将真实作者按写作时间划分,能够更合理地说明两者间伦理关系的互动变化,如下所示:
(写作前)真实作者37
(写作中)真实作者87
(写作后)27
虚像的)隐含作者成像中)隐含作者成像后)隐含作者
种文学创作,素材的选用具有明确的目标性,服务于作者的内省和重塑。以奥古斯丁为例,他的自传首先是出于神学教化目的,其人物及隐含作者的立场是“优化”“在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中给经过的,目的是
!%#&$’()
《忏悔录》予人们引导”。奥古斯丁显然是希望
“第二自我”中的成为教化众人的榜样,所以他采用“内心对话的形式,了促使个体逐渐认识到被忽视的
!%#&$’()
内心”。在内省的过程中,将逝去的生活重新组
织和编排。
真实作者不存在对隐含作者诚实的约定。文学叙事可以是预演生活,设想生命的一种方式,隐含作者完全有可能是真实作者对自我的一种弥补。玛丽安?埃文斯在使用乔治?爱略特这一男性笔名写作时,她的叙事主题及思想并不符合她实际的生活。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女性不可能接受高等教育,也不“男性气质的隐含可能从事科学工作,但她作品中的“剑桥学者”作者”却显露出特征———从事科学的才华和男性思维。虽然这只是叙事而非现实,但公众对“乔治?爱略特”这一男性作者的认同显然更有利于她的写作生涯,这一点也促使她在以后的创作中继续使用男性隐含作者的形象来弥补她本人作为女性在社会认同方面的劣势。
“小说是虚构的叙事作品”这一认识决定了真实作者有相当的自由对生活进行想象,将自我经历改头换面,甚至塑造出高于本人价值认识的隐含作“许多追求者。所以,虽然菲尔丁、笛福和萨克雷写了
($*+)!*#美德的情节,他们自己却绝不追求”,我们也不
“仅存在于因为隐含作者是从文本中推导而来,文本之内”,而真实作者存在于文本之外,所以两者间的伦理互动影响需考虑到真实作者这一变量和创造叙事所需的三个时间分段。在写作的第一层面中,作者构想作品,选择素材,确定叙事策略,此时,他对隐含作者的形象构想是不甚清晰的,这一尚未成形的虚像承载着真实作者的特定认识和写作意图。作者自身的主观范式在这一层面起着主导作用。当写作渐入佳境时,隐含作者的世界观可能会逐渐脱离真实作者的母体环境。在对素材进行裁剪、选择时,作者有时可能会抹掉不喜欢的部分,还有可能会在“牵引”“不由自主”隐含作者的下,地调整自身的观念、态度和叙事手法,以适应和实现作品的内在和谐,使之自成一体。这时的隐含作者开始具备自身的逻辑和气场,拥有独立的风格和立场,只待文本形神兼具,脱离母体。到了第三个层面,也就是文本成形之后,隐含作者作为脱离母体的自在物,以它自身的生命力和对读者的影响给予作者反拨力。这种反拨力有可能在隐含作者的形成过程中带给作者,也有
!"#$%"
会因此而责备这些早期的作家缺乏真诚的写作道德。同样,现代读者也不会再像出版商一样,要求麦《泰比》克维尔提供传奇小说中故事的真实依据。
虽然真实作者并不存在对隐含作者诚实的约定,但作为母体和子体,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之间不“隐含作者是真是相等的关系,也绝非对立的关系。实作者的能力、态度、信念、价值和其他特征的准确
!"
江西社会科学!""#$!
可能通过读者反应、公众舆论等方式产生。换言之,虽然在第一层面,真实作者对隐含作者负有完全的道义责任和影响,但这种影响的力量会随着写作的进展逐渐向隐含作者一方倾斜,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间呈现一种多层交叠式的影响模式。真实作者的外在举止和面貌在写作前后也许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意识和情感必然会受到成形的隐含作者的浸染,隐含作者成为真实作者主观体验的一个部分,辅助后者完成认识层面上的阶段性升华。
“真实”!"世纪以来的西方小说叙事从对事件的“文学、记录转向对人的感觉、思想和意图的叙述;从
(’(!))%#&文字叙事,走向叙事多元化”,甚至叙事也从
会赞同、激励或质疑、责难作家。这种反拨力的存在源于作者对自己创造的语言世界的依赖和信任,也源于隐含作者自身具备的特殊情感力量。换句话说,真实作者对于隐含作者有着特殊的情感职责,力图使文本的隐含作者符合自己的认识;同时,由于真实作者的情感倾向呈现出多面性和复杂性,隐含作者又起着审查真实作者情感的作用。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之间这种相互渗透的伦理关系决定了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情感距离,而这种情感距离往往从侧面决定着文本的修辞叙事效果。
费伦在论述修辞的含义时指出:作者可以通过叙(审美的、事文本邀请读者做出多维度的情感的、概念的、伦理的、政治的)反应%))&-’,.。现当代英美作家也认可文学作品对读者意识和情感的影响作用,他们倾向于通过复杂的叙事策略和修辞手段来缩短叙述距离,实现情感的介入,以达到隐藏自己、突出隐含作者的《赎罪》效果。在麦克尤万的中,真实作者以作家布里“当小说家处于上帝的奥妮的身份表明叙事的目的:
位置,完全有权决定故事的结局时,怎样才能赎罪?没有人、没有实体或更高的形式可以成为她恳求或和解的对象,或成为原谅她的主体……在她的想象里,她
%+(&’(/#)
”设定了界限和条件。在文本的叙事中,作家布
表述手段转变为语言表述本身。古典现实主义往往要求叙事客观化,避免作者的情感介入,强调作者在创作中的距离感。但是,现代派倾向于让情感直接出现在叙事中,使作家的信念、偏见、希望、恐惧等思想情感特征有效地反映在隐含作者身上,成为作品风格不可或缺的因素。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叙事行为不再排斥作者情感上的介入,作家表现出自觉的意识表达倾向;而对读者而言,他们渴望在复杂的叙事中了解隐含作者的立场,把握真实作者的写作意图,“他需要知道,在价值领域中,他站在哪里———即,知
%*(&’*()
道作者要他站在哪里”。读者的期望反映出真
“满怀同情的进入人物的意识”里奥妮,在强调人物布里奥妮判断失误的同时,也强调了她如何对自己的判“没有机会,断深信不疑,并表明她没有时间,没有许
%+(&’(/*)
可来表达出判断的复杂之处”。麦克尤万以故事
实作者与隐含作者之间对应的伦理关系变化。相比具体、随机性较强的行为而言,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忠诚”之间的相互更有可能实现在叙事文本中。由“叙事不再被看作是一个静态的文本,于而是一个动
%#(&’+!))
态的过程”,,所以隐含作者不仅仅是真实作者
套故事的方式叙事,显然希望读者能够理解并同情作“虚构与生活”家布里奥妮的错误判断。麦克尤万对的矛盾情感构成了以布里奥妮的赎罪之情为中心的隐含作者情感,这种同情和忏悔在两个叙述层面以悬念套叠的形式交错递推,给文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效“艺术与赎罪”果。隐含作者提出的主题,实现了麦克尤万强烈的自我反省意图。
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情感距离亦有可能互相《赎罪》纠缠,形成复杂的修辞效果。在中,麦克尤万只是给了叙述者布里奥妮一个作家的身份;而在菲《朱克曼三部曲》利普?罗斯的中,菲利普?罗斯所
的投影,真实作者对隐含作者也不是绝对的单向性施为。
“第隐含作者是真实作者价值观念和社会良知的二自我”。写作的种种行为———无论是假想人生、预测未来、构想人性还是设计生活冲突等等,都源自作者的“自独立人格和个体意识,所以,真实作者需要认识到
%)"(&’,)*)
(语言)身的行为给他人的福利带来的后果”。一
方面,真实作者以个性化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识和情感;另一方面,隐含作者在实现作家自我探索的同时,必然
!"
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的伦理关系
塑造的主人公朱克曼是一个与他自己有着近乎相同“第二自我”的犹太背景、成长经历的。罗斯一方面使用反讽和不可靠叙述等修辞手段不动声色地拉开自“艺术是己与朱克曼的距离。同时,又借用朱克曼对”“你不再是什么人的儿子,什么?的质询和不再是什么好女人的丈夫,不再是什么人的兄弟,你的背后不
!"#$%&##’(##)*
再时时刻刻有纽瓦克的影子”等,来传递
(&"#+)!",$
的影响,具备!隐含作者$的美德或恶习”。这
一说法大致描述了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的互动伦理关系。读者总是设想真实作者具备崇高的道德领悟“尽其力、力和超乎常人的智慧,从而能够述其德”。这种伦理关系的设想是偏理想化的。真实作者如何使用叙述策略表达个体对生命的理解;隐含作者如何促进真实作者的情感介入和表达,是两者伦理关系的核心所达。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的伦理关系不仅受到文学理论变化的影响,也受到伦理观多元化趋势的影响,两者间的伦理关系是动态的,表现出相应的时代特征。不管这种关系如何变化,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之间的互动是始终存在的,正如蒙田所言:“我创作了我的作品,我的作品也塑造了我。”
!参考文献$
“隐含作者”(哲学!"$申丹.何为!/$.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叙事结构#00+1%#*.!#$申丹.隐含作者、(哲学社会科学版)与潜藏文本!/$.北京大学学报,“隐含作者”新解!/$.江西社会科#00)1%)*.!,$乔国强.
学,#00+1%2*.!’$/3456&758391&5:5;/.<3=>9?@>:A等译.北京:北京大学BC6.当代叙事理论指南!D$.申丹,
出版社,译#00E.!)$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D$.申丹,.北京大学出版社,#00#.!2$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D$.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00).!E$F;>39G:?HI.“<53C>9J1B:7>H6139C:75K>:5;3;LM43J>93:>?9”.!"#$%&"’(’)*%+&,’)-N?8O45,’1PO9=5;"1Q>9:5;#00,.!+$韦恩?布思.小说修辞学!D$.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胡全生.经典、后经典、后"R+2.!R$尚必武,经典之后———试论叙事学的范畴与走向!/$.当代外国文学,#00E1%,*.!"0$杜威.人性与行为!S$.万俊人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T$.北京:
社,#00+.!""$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D$.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00#.!"#$&7>8>U<?:7../01"’2(3435,/36.P5@V?;IWX3;;3;1G:;3O639CY>;?O6."R+".!",$Q3L95TF??:7.Z?;9>3&;5661K:C.1"R++.
78"9,2:(3);"
<"":=>3?&8%0+,@A%0&%,3.T38>Z?;9>3W[9>\5;6>:L?ZT38>]
“艺术高于生活”“真实与虚构”的价值观。朱克曼在问题上的困惑,也反映出犹太个体与犹太群体在新旧价值观念上的对峙,并提出了作家创作时的一些重要问题:作家有多大的权限可以自由发挥?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利用真实的情感素材?在当代多元化价值观相互冲突的社会现状下,这些问题是作家的创作意识和情感面临多重挤压的反映,也是隐含作者对真实作者做出反向影响的一个典型例子。
三
“%作家*创造了一种人性,索尔?贝娄说:一个由希望和现实按他自己的乐观主义程度相同比例组成的人性替身……作家必须找到认识什么事物是真实的、什么事物是重要的持久直觉。他的工作就是运用这些持久的直觉,它们具有透过所有变形和迷茫”去辨认受难的原因或幸福的原因的能力。
!+($&",#(&",,)
贝娄所说的人性替身是作家笔下隐含作者的一个重要特征。隐含作者带有作家的人性特点,反映作家的直觉判断,他使用语言及情感的力量来表达幸福或“心灵性”“精神性”苦难。文学作品从本质上说是和的,以写作为生的作家大多表现出极度的内省特征。因此,将内在情感经验外在化,表达对生命的理解是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伦理关系的终极反映。
作为叙事的主体,真实作者和他的文本始终存在着一种意义和情感上的关联。不仅作家的种族、性取向在写作中起着导向作用,他的气质、认知和情感表达都与隐含作者处于不同层面的相互作用中。布《我们所交的朋友》思在一书中提出:真实作者对隐“他-她应当尽力写出所能想象出含作者负有责任,
的最睿智聪慧的气质……艺术家经常模仿自己创造的形象,在现实中,作家甚至会潜移默化地接受文本
【责任编辑:龙迪勇】
!"#$%"
!"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高中教育、出国留学、表格模板、IT计算机、外语学习、农林牧渔、求职职场以及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的伦理关系等内容。
本文关键词: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的伦理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4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4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