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名词解释大全_西方文论中的+
本文关键词:西方文论中的“张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文学批评写作学习
理论探索
西方文论中的“张力”研究
谢 梅
在西方文论中,“张力”是新批评学派用来进行文本意义结构分析的一个概念,由20世纪早期的美国批评家艾伦 退特率先提出。其后,罗伯特 潘 沃伦就提出了诗歌结构的本质即张力的重要观点。樊 奥康纳则将张力由概念扩展为诗歌内部各矛盾因素对立统一现象的总称;1947年和1949年,克里安思 布鲁克斯连续推出《悖论语言》和《反讽———一种结构原则》两篇重要文章,颇具创造意义地从诗歌语言特征和诗歌结构原则的层面,将张力概念延伸完善成为一种诗歌批评的理论。二战以后,新批评曾一度统治美国文坛,本世纪初随着新批评文论家在中国的讲学而引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学理论及文学创作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概念的形成、演变,去全面理解和认识“张力”这一知识型话语的特征,对于考察和梳理迄今为止在西方乃至中国文学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的新批评理论精髓,使之发挥对当代中国文学实践的借鉴作用,重新塑造传统文化的当代文学价值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
象),才构成完整的意象。正是意象这种“复合体”,表现出内涵与外延、对立与和谐的差异,呈现着意与象、内在思想感情与外在形象(包括韵律)的差异、对立与和谐;这种差异、对立、和谐与交融形成完美的张力,从而达到创作和接受主体自由和解放的审美境界。庞德这种追求内外、虚实和意象结合的思想,揭示了文学文本内在意义结构的本真性质,成为新批评理论的奠基之石,成为“张力”思想的滥觞。
新批评家对语义的精微体察使张力诗学的建立成为可能,但就张力对辩证因素的把握而言,瑞恰兹的文学观点无疑对“张力”论的产生起到了指引和孕育的作用。瑞恰兹(I.A.Richards)认为真正的美是“综感”,是各方面平衡的结果,对立的平衡是最有价值的审美反应的基础,这个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包容诗”概念里,他认为“一般情况下相互干扰、相互冲突、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冲动,在诗人身上结合
#
成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发而为诗,就是“包容诗”,认为
只有将不和谐、繁杂相异的因素,比如欢乐与忧郁、悲伤与滑稽等组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对立冲动的平衡”,才是好诗,而这种对立的平衡,比单一明晰的情感经验更具审美价值,更具美感。瑞恰兹的“包容诗”中内含的冲动以及对立与平衡的辩证观念成为“张力论”的基本内核。
根源于瑞恰兹“包容诗”的观念,退特的“张力”观在承接着对立平衡辩证思想的同时,将“张力”确立为内涵和外延、字面意义和联想意义的有机结合,在对内外、虚实和意象结合的形式追求中,期待着对立冲突达到的稳定和协调,这实际预置了“张力”由一种文本意义结构的分析手段向文学创作原则的转化,并进而演变为一种诗歌批评标准的思想幼芽。
紧随其后,兰塞姆(J.C.Kansom)提出“构架-肌质”说,成为张力论的绝好诠释。兰塞姆将诗的构成分为“构架”和“肌质”两部分,,认为这两部分既相关又独立,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干扰,在干扰、对立、互补、统一的张力中产生诗歌的魅力。他认为“构架”是诗的逻辑构架,而“肌质”却指作品从遣词用字到标点符号的具体细节;构架好比屋子的墙,是功能性的;而墙板外面的部分是肌质。这些肌质只是作为“装
$饰”,“在逻辑上,这些东西是和构架无关的”。在兰塞姆看
一 由概念到批评标准
———“张力”的理论演变
1937年,诗人艾伦 退特(AIIGnTatG)在《论诗的张力》中写道:“凡是好诗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它们必定有一种性质———‘张力’”,他认为:“诗的意义,全在于诗的张力,即诗
!
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张力”论的
提出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将新批评文本分析的所有思想、方法和意义都吸纳其中,统摄为影响力巨大的“张力诗学”的文学批评理念。
“张力”论的提出集中体现了新批评学派的文学思想精髓,但退特的阐述却并非新批评“张力”观点的源头,早在20世纪初,美国意象派诗人、诗论家庞德(EzraPound)就提出了使诗本身具有强度的诗歌创作原则。庞德指出好诗是一种“意象的复合体”,一种“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
"情的复合体”。这个意象由内外两个层面构成,内层是
“意”,是诗人主体理性与感情的复合或“情结”,是主体思想或理性与感情的交融;外层为“象”,即“形象在视觉想象上的投射”,思想感情的“复合体”要在瞬间呈现为“象”(形当代文坛2006年第2期
36
本文关键词:西方文论中的“张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2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2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