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文学地理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本文关键词:世纪之交文学地理研究的进展与趋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0年第3期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5卷JOURNALOFZHEJIANGNORMALUNIVERSITY(总第168期)(SocialSciences)No.3,2010
GeneralNo.168
Vol.35
世纪之交文学地理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梅新林
(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浙江金华321004)
摘 要:作为世纪之交学科交融与学术创新的一个热点论题,文学地理研究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揭示了文学地理研究的历史进程,在回溯文学地理研究历史渊源的基础上,将世纪之交的文学地理研究划分为20世纪80年代的吸收与酝酿时期、90年代的多元发展时期、21世纪初的走向整体研究与理论构建时期三个阶段;然后依次从区域性、专题性、整体性、个案性、理论性研究五个重点领域总结了世纪之交文学地理研究的重要进展;最后是对文学地理学研究预期走向的展望,提出应针对当前文学地理学研究所存在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实证成果不够显著、研究重心不够明确、文献基础不够坚实、学术交流机制缺失等诸多问题,加以重点突破。
关键词:世纪之交;文学地理研究;进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I206;K9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35(2010)03-0001-07
人类与地理的天然亲缘关系,不仅激发和塑铸了人类的空间意识,而且也为文学与地理学之间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潜在的可能,因而以文学空间形态为重心的文学地理研究,实为一种回归于
这一天然亲缘关系之本原的学术行为。进入20世纪以后,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学地理思维成果与西方人文地理学的碰撞、融合,促进了文学地理研究的现代转型。至20世纪80年代,得益于改革开放与“文化热”的有力推动,文学地理研究在沉寂数十年后再度复兴,并逐步臻于理论自觉阶段。这既是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空间意识高涨的时代产物,同时也是中国文学研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长期以来囿于传统的线型思维,学界在普遍注重文学时间形态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学的空间形态及其与时间形态的内在交融,结果牺牲了文学本身的鲜活性、多元性与丰富性;所以,文学地理研究在世纪之交日趋多元化的学术格局中异峰
突起,当有“矫正”与“拓新”的双重意义。相信由此激发的文学地理“大发现”,必将极大地改变固有的文学史研究传统,通过“版图复原”与“场景还原”,实现重构中国文学史范式与重绘中国文
学地图之双重目标,同时也将赋予文学地理学更为高远的学术理想,使之从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逐步发展成长为相对独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以推进中国文学研究的学科交融与学术创新。
一、文学地理研究的历史进程
回溯一下中国古代学者对文学地理的关注与阐述,可谓源远流长。最早的两部诗歌总集———《诗经》与《楚辞》,都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也由此可见编著者浓厚的地理意识。而在先秦及此后的《诗》、《骚》研究中,又都曾不同程度地以地理的眼光阐释和评价文学家与文学作品,实已开启了文学地理学研究之先声。尔后,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评论文学家与文学作品,在历代的文集、诗话、
*收稿日期:2010-04-07作者简介:梅新林(1958-),男,浙江温岭人,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学的学术体系建构与研究”(Z05WX01)
本文关键词:世纪之交文学地理研究的进展与趋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53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5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