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张资平小说的艺术特质
本文关键词: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和日本文艺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江南大学》 2010年
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张资平小说的艺术特质
林佳
【摘要】:本文以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为切入点,探寻张资平小说中自然主义艺术特质的生成与意蕴,借以加深对中日文学在“五四”时期交流的深度透视。本论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第一部分侧重于材料的梳理和挖掘,后两部分则侧重在对文本细读基础上的具体现象的剖析。从整体布局来看,论文着重论述后两部分。本论文的具体框架如下:第一部分,结合明治时期日本社会现实和文学价值取向,梳理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生成与演变的轨迹,凸显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特质,并阐释它在中国现代文坛发生、发展的过程及产生的影响。第二部分,重在对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张资平小说创作关系的分析,采用“影响研究”的方法,就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对张资平小说创作的影响进行实证考察,力求从具体文本入手,阐明张资平小说对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承续和由此在其创作中表现出的艺术和创作特质。第三部分,主要对张资平小说长期淡出读者视阈的原因进行探讨,肯定其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合理性,并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张氏自然主义小说呈现出的现代文化意蕴,以期客观、公允地考察“文学史现象的张资平”。同时,在中日两国近、现代文学碰撞的背景下,就张资平对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之接受形态进行全新思考,进而认识到,张资平通过对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接受和承转,不仅使得日本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在中国现代文坛得到较全面的运用,而且也丰富了新文学初创时期的创作方法。此外,他在创作中的性描写也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文学描写性爱的禁区,阐释了现代婚姻、性爱观念,给予了“五四”新文学经由文学创作宣扬人的自由与解放以别一种方式。以此证明,张资平的小说创作不仅给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新的创作元素,而且对中日两国间的文学交流和沟通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7.42;I3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向远;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的宏观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2 王向远;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和日本文艺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3 陈晗;;新道德的写实——论张资平性爱小说的自然主义写实[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彭玉斌;中国新文学早期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关系[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靳明全;;张资平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J];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05期
6 程丽蓉;;从“中体西用”到“华魂洋才”——以自然主义的中国接受为例[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智晓静;;论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之异同[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巫小黎;张资平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巫小黎;张资平:在“历史情境”与“历史叙述”中[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巫小黎;;张资平小说思想价值与历史影响的再认识[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牛水莲;20世纪初期中国自然主义文学的提倡与日本自然主义[D];郑州大学;2000年
2 王禹涵;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D];山东大学;2006年
3 卢红珍;张资平恋爱小说与客家文化[D];暨南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杏培,彭接燕;被遮蔽的知识分子群像——论《红旗谱》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左晶;试从紫姬形象看紫式部的理想女性构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3 方元务,张继延;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启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邹存峰;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从作品看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特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王川;刘晓艺;;寻找丢失的“自我”——从《砂女》看“自我认同”表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方国武;;叙事视点与政治意义——晚清谴责小说政治叙事的形式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刘中树,郝长海;漫谈老舍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林渝南;苏晟洁;;现代成人神话——田中芳树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1期
9 管龙娟;;郁达夫感伤小说的创作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10 谭姗姗;;日本女作家林芙美子的战争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玮;;西学:日本“明治宪法体制”的推进剂[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2 王建辉;;出版业的文化诉求:呼唤编辑大师[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3 彭林祥;;论郭沫若的序跋[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4 陈延;;自然主义在日本[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曾华隽;;论梶井基次郎的《冬日》——浅析创作方法的转换及在梶井文学中的位置问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吴光辉;;试论夏目漱石的禅诗意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黄雪桂;;试论文化符号的可译性——以《伊豆的舞女》的文化词语翻译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蓝善康;;毛泽东在延安的文艺论与瞿秋白脉承又有区别[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四辑)[C];2010年
9 黄红英;;浅析新时期下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A];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第四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方忠;;论五四至二十年代中国散文的艺术转型[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5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叶启良;论七月派小说创作[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杨剑龙;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8 周敬山;从“艺术偏至”到“政治偏至”[D];复旦大学;2003年
9 高日晖;《水浒传》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杜成会;理解报纸大众化——关于我国20余年报业改革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吴秋玥;论林斤澜新时期以来的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徐娟;诚信教育视域中日本对儒家诚信观念的借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吴刚;论连载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双重价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辛勤旺;《诗经》现实美观念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熊志敏;海派语境中施蛰存小说创作突围[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廖志华;游离与据守[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金玲;《大地》三部曲的跨文化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光强;道教曲牌音乐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明全;;张资平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J];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05期
2 李洁非;新生代小说(1994-)[J];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01期
3 吴立昌;;弗洛伊德在中国现代文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6期
4 刘锦云;客家贞女节妇文化现象析[J];妇女研究论丛;1994年04期
5 谢重光;客家妇女人文性格及其历史成因[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巫小黎;;张资平小说思想价值与历史影响的再认识[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7 王彦彦;;光影斑驳的世界——论张资平性爱小说的性意识特色[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巫小黎;女性欲望与男性权威的建构——张资平恋爱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其文化阐释[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徐肖楠;张资平:20世纪中国市民小说的最早尝试——略论张资平及其情感幻想小说的历史意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詹庆生;论沈从文小说的性爱主题──兼及性爱主题在现代文学史中的历史命运[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汉祥;山乡和侨乡——张资平小说的客家情境[J];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2 巫小黎;张资平早期小说与客家文化[J];学术研究;2005年03期
3 宋聚轩;同一起点的不同道路──郁达夫张资平之比较[J];齐鲁学刊;1996年03期
4 颜敏;论鲁迅对张资平的批判[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5 黄淳浩;相识相期却终至分道扬镳——郭沫若与张资平之关系[J];郭沫若学刊;2003年02期
6 巫小黎;张资平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赵强;;从“当红作家”到“汉奸文人”——记创造社作家张资平[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年07期
8 徐仲佳;新道德的描摹与建构——张资平性爱小说新探[J];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01期
9 黄淳浩;郭沫若致张资平[J];郭沫若学刊;1992年04期
10 ;张资平的“恋爱小说”[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化男;;一种《水浒》,一个宋江——我对鲁迅评《水浒》观点的一点体会[A];水浒争鸣(第三辑)[C];1984年
2 杨鼎川;;汪曾祺40年代两种不同调子的小说[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3 谭洛非;谭兴国;;视角·结构·语调——论巴金小说的文体美[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编后记[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5 吉田薰;;围绕国民和读者的梁启超[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6 甘智钢;;关于鲁迅小说文体的再思考[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莉;;自然 朴素 平实——王安忆小说的审美风格及其形成[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8 江建文;;论文艺的理性本质与情感本质[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九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C];1993年
9 孟繁华;;生存世界与心灵世界——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苦难”主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4)[C];2005年
10 王干;;当前现实主义小说优化的几个问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5)[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元三;[N];联合时报;2009年
2 董锦瑞;[N];中华新闻报;2004年
3 孙武臣;[N];中国艺术报;2004年
4 龚育之;[N];学习时报;2005年
5 盐城市 王淦生;[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6 梁捷;[N];上海证券报;2007年
7 于占元;[N];中国集邮报;2008年
8 文新;[N];文艺报;2007年
9 丘峰;[N];文艺报;2011年
10 高旭东;[N];中华读书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文;二十世纪中国市民小说论纲[D];山东大学;2006年
2 吴亚娟;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中国“五四”新文学[D];吉林大学;2008年
3 张文娟;五四文学中的女子问题叙事[D];吉林大学;2008年
4 宫下正兴;以日本大正时代为背景的郭沫若文学论考[D];山东大学;2006年
5 张永葳;稗史文心[D];浙江大学;2008年
6 孙圣英;阿兰·罗伯-格里耶新小说中的时间[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7 林沙欧;中国古代小说体叙事的历时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杨剑龙;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徐仲佳;性爱问题:20年代中国小说的现代性阐释[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魏世民;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嬗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佳;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张资平小说的艺术特质[D];江南大学;2010年
2 李建国;张资平、叶灵凤性爱小说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秦鹏举;张资平与日本自然主义[D];湘潭大学;2008年
4 赵强;张资平情爱小说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鲁良;道德重构视野下的张资平涉性小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卢红珍;张资平恋爱小说与客家文化[D];暨南大学;2008年
7 沈日中;试论中国留日作家对私小说的借鉴[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丹;五四小说:人性启蒙者的情欲叙事[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梁颂谦;三十年代初上海文坛景观[D];暨南大学;2006年
10 闫芋锦;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和日本文艺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0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0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