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战_清华大学王宁教授谈世界诗学的建构
本文关键词:世界诗学的构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3月13日,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举办名家讲坛第169期、人文基金讲座第81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王宁教授应邀做主题为《比较诗学、认知诗学与世界诗学的建构》的演讲。
王宁教授的演讲涉及比较诗学、认知诗学和世界诗学三个话题。王教授以前两个话题作为提出世界诗学理论建构的基础。谈及为什么要提出世界诗学的建构,王宁教授认为,十多年来,世界文学再度兴起成为国际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界的又一热门话题。当年比较诗学伴随着比较文学的兴盛而诞生,同样,世界诗学也应乘着世界文学兴起的东风步入理论建构的前沿。
王宁教授认为,当年歌德之所以提出世界文学的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阅读了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一些非西方文学作品后收到了很大的启发,因此提出了这一带有乌托邦色彩的构想。同样,中国的文学理论也曾对西方学者的比较诗学理论建构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比如美国学者刘若愚、孟而康、法国学者艾田浦、荷兰学者佛克马等人,,都做过一些初步的尝试。但是,在当时西方中心主义占主导的情况下,非西方的文学和批评理论经验未被当作建构一种普适性的世界文论的基础。而在今天世界文学已成为一种审美现实的情况下,文学理论也进入了一个“后理论时代”。
王宁教授就是在此时提出了世界诗学的构想,他表示,作为中国学者,首先要研究比较中国与西方以及东方主要国家的诗学,之后才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提出自己的理论建构。而建构这样一种具有普适价值、创新的理论需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必须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包容产生自全世界主要语言文化土壤的文学理论,尤其是人数较少的民族及其语种的文学作品;必须跨越语言与文化的界限,不能只是“英语中心主义”的产物。王宁教授还强调,世界诗学作为一种理论模式,在运用于文学阐释时绝不可对文本或文学现象进行“强制性阐释”,不可用西方的理论强行阐释,而要联系实际,并以莫言等作家的作品为例进行解释。
在讲座的最后,王宁教授总结道,如果说歌德当年呼唤世界文学的来临有些不合时宜的话,那么在今天世界文学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的情况下,世界诗学的建构就不会是遥不可及的。作为中国的文学理论家和研究者,我们不仅应当继续在国际文学理论争鸣中发出中国的声音,同时更要在与西方和国际同行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理论话语,以批判意识、创新意识与中国意识,建构有全球视野的人文科学。(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叶馨)
本文关键词:世界诗学的构想,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59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15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