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以新批评视角分析《雪国》和《边城》

发布时间:2016-12-23 02:27

  本文关键词:文艺中“张力”概念的精神实质及其限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辽宁师范大学》 2012年

以新批评视角分析《雪国》和《边城》

张慧  

【摘要】:新批评是一个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派别,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诞生,五十年代在美国占据统治地位。新批评理论和文本细读方式对分析具体作品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新批评派理论家艾伦·退特提出“张力”、“外延”、“内涵”的概念,“张力”在新批评派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至于新批评派即被称为“张力诗学”。深受新批评派影响的梵·奥康纳也提出“张力”存在于作品中“诗歌节奏与散文节奏之间”,“个别与一般之间”,“具体与抽象之间”等矛盾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辩证统一因素之间。后来文论家将“张力”概念发展为作品中各种对立平衡因素的辩证统一关系。优秀作品普遍具有“外延”和“内涵”,以及矛盾对立因素,因此用“张力”分析作品显得尤为适用。威廉·燕卜荪提出“含混”的七种类型,“含混”和“张力”一样成为新批评的核心批评术语,此外,布鲁克斯则强调作品的“惊奇”。可以说,在新批评的理论强调和批评实践中,“张力”、“含混”、“惊奇”成为三个关键词。本文就采用这三个批评术语,来细读分析两部受到广泛关注的名著:日本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雪国》和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的《边城》,同时采用燕卜荪强调的作品关键词分析及其他新批评派文论家的整体统一理论。论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清晰阐述新批评派的“张力”、“含混”、“惊奇”这三个概念之后,辨析这三个批评术语的区别和联系。因为“张力”和“含混”关系微妙而复杂,本文着重梳理两者关系,重点分清两者区别。与燕卜荪的“含混”概念相比,退特的“张力”概念有其不同之处:一是退特“张力”概念明确划分出“外延”和“内涵”;二是主张“外延”和“内涵”的统一,以及抽象观念和形象感觉的统一;三是强调“外延”是向“内涵”贯通的,由优秀作品的“外延”可到达“内涵”;四是退特区分出“外延”的失败和“内涵”的失败这两种情况。“含混”也有不同于“张力”之处,具体表现在:燕卜荪将“含混”划分为七种类型,,并强调文本多种含义相互联系并组成一个整体性。 第二部分用“张力”、“含混”、“惊奇”这三个批评术语分析《雪国》和《边城》,由新批评派有深度的理论观照具体作品,深入挖掘作品中尚未被开掘的闪光点和优秀之处。 第三部分找出作品关键词并对其进行分析。威廉·燕卜荪依据词语出现频率、主题思想、人物性格这三方面来确定作品关键词,然后通过分析关键词对作品进行全面思考和把握,这为本文分析关键词提供理论借鉴。本文先依据出现频率、主题思想、人物性格这三方面找出《雪国》和《边城》中若干关键词,然后分析关键词是否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关键词是直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式,作品中关键词的思想情感方面含义,关键词是否使用得艺术自然不刻意,某个频繁出现的关键词在某种程度上被故事情节消解。 第四部分是以统一整体理论解读《雪国》和《边城》。新批评派也主张作品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组成一个和谐整体,作品中多余部分无法与其他部分融合,多余部分不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用这种整体观分析作品可以发现文本中部分是怎样组成一个整体,发现文本各个部分的联系方式是存在共同内涵、相互映照和激发、文本内容的重复,发现部分之间具有怎样的和谐性。 新批评派理论有为我们分析作品提供一个思考角度,从“张力”、“含混”、“惊奇”、“关键词”、“统一整体论”这几个角度深入细致分析《雪国》和《边城》,这种理论性分析有别于纯粹的情感式、印象性阅读分析,会得出有异于前人的独特创新见解。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10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蓝仁哲;新批评[J];外国文学;2004年06期

2 小岛久代;沈从文研究在日本[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3 史永霞;;沈从文与川端康成的自然观比较[J];日本研究;2009年03期

4 吴学先;燕卜荪的词义分析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1期

5 支宇;文本语义结构的朦胧之美——论新批评的“文学性”概念[J];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05期

6 刘旭光;;文艺中“张力”概念的精神实质及其限度[J];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02期

7 陈林;;新批评在中国的命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8 小岛久代;;日本近期的沈从文研究[J];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03期

9 郑丽娜;;东方文学的高端——《雪国》《边城》和我们[J];小说评论;200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惠;“理论旅行”——“新批评”的中国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王欣;王越;;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张力性有机整体结构——新批评视角的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张静静;;人类苦难与艺术困境——论阿多诺的“奥斯威辛”命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化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肖翠云;;从文学的政治性到文学的语言性——新时期文学批评去政治化策略之一[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学勇;;叙事学视阈中的鲁迅阐释[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邢丽娜;;《温柔的手》中外祖父川可的形象分析及其教育意义[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3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戴冠青;;用审美心胸打造诗意人生——论《陈明玉吟稿》的美学价值[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5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烨;;用精神分析批评解读《小镇畸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高万云;;文学语言的哲学思考[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10 赵子昂;;论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8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孔德鑫;爱·摩·福斯特的“联结”之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一婷;“他者”在歌唱[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丽伟;深层呼唤与别样的叙事[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维梁;《文心雕龙》“六观”说和文学作品的评析——兼谈龙学未来的两个方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2 张金言;怀念燕卜荪先生[J];博览群书;2004年03期

3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J];当代文坛;2007年04期

4 黄平;;“文本”与“人”的歧途——“新批评”与八十年代“文学本体论”[J];当代文坛;2007年05期

5 张隆溪;;作品本体的崇拜——论英美新批评 现代西方文论略览[J];读书;1983年07期

6 刘再复;;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续)——近年来我国文学研究的若干发展动态[J];读书;1985年03期

7 王佐良;;燕卜荪·奥登·司班德 读诗随笔之四[J];读书;1987年04期

8 葛桂录;;I·A·瑞恰慈与中西文化交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王佐良;怀燕卜荪先生[J];外国文学;1980年01期

10 王丽亚;批评理论与作品阐释再认识——兼与殷企平先生商榷[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邓中良;[N];中华读书报;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连桥;;《边城》和《雪国》的死亡意识比较[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2 孙凤龙;;《雪国》与《边城》——虚无主义和感伤主义的共鸣[J];考试周刊;2008年15期

3 翟晓甜;齐雪艳;;自由地吟唱悲美人生——《边城》与《雪国》比较研究[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 杨瑞仁;《边城》研究述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刘洪涛;《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J];文学评论;2002年01期

6 李彦文;牧歌·爱情憧憬·挽歌——重读《边城》[J];语文学刊;2004年09期

7 赵洁;梦失乐土——论《边城》的幻灭感[J];保山师专学报;2004年06期

8 袁红涛;论《边城》的人物描写艺术[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施军;“美丽总令人忧愁”——《边城》题旨解读[J];名作欣赏;2005年11期

10 伍丹阳;《边城》的象征主义特色[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敏;;日式虚无美的极致——读川端康成《雪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黄展骥;;“歧义”及其相关“谬误” ——批判西方学者的“歧义谬误”观点[A];逻辑与认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许雯丽;;浅谈人文精神对文学创作思想的影响[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沈庆利;;问解“李劼人难题”——兼析《死水微澜》的艺术奥秘[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5 王丽丽;;“长河”的生态美与生态智慧[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尹卫巍;;从踏向边城的脚步谈文化的张力与文章的魅力[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今泉秀人;陈薇;;“乡下人”究竟指什么——沈从文和民族意识[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8 凌宇;;沈从文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其文化意蕴[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9 程致中;;鲁迅与沈从文:文学观念和审美取向比较论[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丁莉丽;;乡村牧歌的消逝——当前乡村题材电影的一种倾向[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元崇;[N];团结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吴恒权 胡果 刘晓鹏;[N];人民日报;2011年

3 李惠敏;[N];文艺报;2005年

4 重庆市石柱中学 隆玉梅;[N];学知报;2011年

5 张学康;[N];云南日报;2003年

6 周阅;[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路娴;[N];山西日报;2004年

8 首席记者 罗成友 记者 罗芸;[N];重庆日报;2004年

9 记者 彭业忠 通讯员 石林荣 龙芬;[N];湖南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李建桥;[N];重庆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雪梅;中国现代小说的音乐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褚连波;湘西文化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昭兵;语言论争与作家的现代汉语体验[D];复旦大学;2010年

4 李火秀;审美现代性视阈中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D];浙江大学;2010年

5 吴正锋;沈从文创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魏巍;少数民族视野下的沈从文与老舍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谭文鑫;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音乐[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詹琳;文学大众化的想象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慧;以新批评视角分析《雪国》和《边城》[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2 熊洪;《边城》接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林燕;《边城》时空修辞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颖;论舞剧《边城》的艺术特色[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万亚娟;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解读《德伯家的苔丝》和《边城》[D];郑州大学;2011年

6 甘翠;《边城》评说70年[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程捷;从《边城》到《长河》——论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发展演变[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晖;《边城》版本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小雪;修改·乡土性·再现—对比分析《边城》中英文版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钱嘉颖;从哲学阐释学角度论译者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文艺中“张力”概念的精神实质及其限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4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24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9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