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阐释的文学理论
本文关键词:走向阐释的文学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西方的文学理论学术发展史来看,文学理论都是一门具有阐释意义的学科,但出于某种哲学和意识形态立场的遮蔽,20世纪之前的文学理论总体上是从"立法"而非"阐释"立场上看待文学问题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大进展,就是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阐释"对于文学理论学科的重要性,重视文学理论的自我调整与自我反思。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放弃"立法"式的思维方式,走向"阐释"和理论自身反思。具体讲,它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走向理论的对话与沟通,容纳不同理论体系与声音的存在;二、废除"立法者"的身份立场,明确理论对于创作的意义是启示而非简单的介入;三、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统一起来,既重视文学阅读经验的阐发和语言形式的研究,又注意揭示文学的社会历史特征和意识形态内涵;四、赋予本土文学理论资源阐释的优先地位,建立起符合中国文学经验实际的文学理论体系。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文学理论 阐释 立法 学科反思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对文学理论学科性的反思,是近十多年来文学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在这种关注中,有两种观点颇有代表性:一是认为由于全球化、电子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文艺学研究范式已经很难解释文学活动的新状况,所以主张文学的范围应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J.希利斯·米勒;刘蓓;刘华文;;文学理论的未来[J];东方丛刊;2006年01期
2 毛宣国;;修辞批评的价值和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3 周宪;;文学理论、理论与后理论[J];文学评论;2008年05期
4 张法;;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发展回望与补遗[J];文艺研究;2006年09期
5 毛宣国;;修辞批评视域与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J];学术月刊;2009年01期
6 李春青;;当代文论建设的可能途径[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静;;超越文学的自主性——论厄尔·迈纳《比较诗学》研究方法的局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2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陈文忠;;比较诗学的三种境界——中国比较诗学的学术进程与研究方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何旺生;在“言志”与“摹仿”之间——兼与曹顺庆先生商榷[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陈文忠;;唐诗的两种辉煌——兼论唐诗经典接受史的研究思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徐凯;;文论转化中的古诗话研究——兼评《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程细权;;新材料入旧格律:吴宓的文学创造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9 陈斯金;;让文学性由灵石变为血肉之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10 未志英;;《约拿书》的隐喻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川;;化解“丰富的痛苦”——编写12部教材的体会[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2 吴刚;;趋同存异——民族文学60年的发展[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3 金永兵;;近30年我国文学理论的拓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王云;;消极补偿:中国特色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6 钱中文;;三十年间[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顾祖钊;;新理性主义与中国文论建设[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8 张进;;活态文化及其对文艺学的挑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9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10 戴冠青;陈晓茹;;西方原型批评的中国化及其与中国古典意象论的互通性[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8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10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皓s,
本文编号:254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4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