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谈谈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它主张用实证的方法确立两国文学间或多国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该主张不仅淡化了文学的本质特征 (文学性 ) ,又因其设定了一个“有是因则有是果”的研究路径 ,因而被人指责为文学研究中的“声誉争夺”。应该说 ,对影响研究的上述责难 ,主要是针对其方法上的局限性。本文结合克罗齐、韦勒克等人的观点 ,主要从负面上对“传统的影响研究”进行了钩沉提要的检讨。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比较文学 影响研究 审美性 中心与边缘
【分类号】:I0-03
【正文快照】: 人们对比较文学的指责 ,主要集中于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由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它主张用实证的、事实联系的方法处理来自不同民族之间业已存在的实际联系 ,旨在确立两国文学间或一国文学与多国文学之间的联系 ,而要说明影响的存在 ,往往要在实证的方法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乃乔;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王立;文化·审美·题材主题——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综论[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1期
3 李红侠;从接受美学及接受理论谈图书资料工作的管理[J];图书与情报;2005年04期
4 李科;从翻译文学的性质及其归属看译者的地位[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古岩;新世纪的文学批评是怎样的批评——当下文学批评的困惑与走向[J];当代文坛;2000年02期
6 王珂;论外国散文诗的文体生成及对中国新诗文体建设的影响[J];东方论坛;2003年03期
7 曹顺庆;李卫涛;;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旷新年;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的政治学与文学[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9 瓦韵青;试谈可比性的形式、实质及其组成部分[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晏红;论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实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珂;;外国诗歌的“中国式”翻译对新诗诗体建设的影响[A];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国亮;小说日常话语的叙述表征[D];上海大学;2007年
2 阳文风;宗白华与中国现代诗学[D];暨南大学;2003年
3 郎晓玲;十八、十九世纪中英鬼小说主题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孙鸿亮;佛经叙事文学与唐代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姜源;异国形象研究: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构[D];四川大学;2005年
8 杨晓林;叛逆与困惑[D];苏州大学;2005年
9 张桂琴;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宗先鸿;卢梭与中国近现代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煜;想象西藏[D];暨南大学;2003年
2 范秀娟;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当代股评写作[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谢瑞贞;文化研究视角下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现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吴琳;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D];广西大学;2005年
5 谢群;论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象征派诗歌中的异国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魏永贵;哀怨起骚人[D];内蒙古大学;2005年
7 杨丹;论计算机技术对文学接受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骆道营;主题嬗变与经典生成[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潘青;留日时期的沟通与对话[D];青岛大学;2006年
10 郝祝平;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与文化缺省的重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文坤;谈谈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03期
2 刘颖;;中国语境下流传学研究的发展及模式[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杨朝生;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和中国学派的建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4 胡鹏林;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与文化研究之争——论20世纪比较文学方法论的危机及其化解[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5 黎跃进;学科意识的前沿性与开放性──评《新编比较文学教程》的文化视点[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4期
6 黎杨全;当前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理论困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岭;比较文学两大学派[J];浙江社会科学;1986年01期
8 曹顺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J];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03期
9 李新德;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及其新发展[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王向远;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新解[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乐黛云;;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发展的趋势[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钟名诚;;朱光潜比较研究的原则[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浙江工业大学 刘圣鹏;比较文学:比什么?不比什么?[N];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姚斐菲;告别“比较文学危机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谢天振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冲击与拓展: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的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小白;恢复对文学表达生命感受的信心[N];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郝岚;反思·辨析·前瞻[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程玉梅;比较文学的昨日与今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实习记者 青羽;从书本到田野:实现学科的视阈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钱志富;互赏机制的建立[N];文艺报;2008年
9 杨乃乔;比较文学中的文化研究[N];人民日报;2007年
10 谭佳 刘颖;站在21世纪人文精神的最前沿[N];社会科学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杨;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樊星;影响·契合·创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钟琛;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媒介文学事件”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吕超;比较文学视域下的城市异托邦[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徐立钱;穆旦与英国现代主义诗歌[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6 庞希云;“人心自悟”与“灵魂拯救”[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岩;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现代化中国想象[D];北京大学;2008年
8 谢志超;爱默生、梭罗对《四书》的接受[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高天;中西古典文献中的战争叙事[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会;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比较文学理论的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晶晶;克莱门茨《大学比较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商益措;从比较文学角度试论翻译得失问题[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4 郭素;田汉对王尔德唯美主义的接受及其演变[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任孝霞;比较文学辨“异”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尹季显;改编视野中安德列耶夫对师陀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
7 赵瑾;博尔赫斯对先锋派小说家格非的影响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张一弛;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生命意志的主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9 康萨依;比较文学潮流运动的历史[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韩冰;从文化角度比较研究艾伦·坡哥特小说与蒲松龄志怪小说[D];内蒙古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谈谈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7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57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