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劝学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8 17:37
【摘要】:散文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以体裁的多样性、题材的广泛性、形式的灵活性、语言的形象性等诸多优势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记录和传承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而劝学则是散文的古老主题之一,它既是一种思想主张,也是一种学术传统,更是一种民族心理,从“劝学”视角关注和研究“散文”不失为独特新颖的做法。我们把以劝学为主题或含有劝学内容的文章都称之为散文。这里的散文是最广义的散文,即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一切文章。从篇幅看,既有上万言甚至十几万言的著作,也有几十字的小文章;从体裁看,有制、论、文、表、序、疏、议、奏、书、说、诏、状、策、铭、箴、记、赞、颂、赋、启、诫、词、帖、跋等诸多类别,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章样式;从语言的韵律看,既有韵文,也有散体文;从体例看,既有整体的文章,也有语录式的文段。劝学文是纷繁复杂而又博大精深的,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体裁多样、数量巨大,仅笔者搜集到的劝学文就有数千篇之多,分布在各个时期。本文研究的散文时期是从先秦到清末的整个古代,具体时期的划分采用前人学者的五分法,按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五个时期。 本文共分为七大部分: 前言分五方面阐述,即选题的主要依据、劝学文研究概述、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和劝学文的界定等,其中研究概述部分主要从劝学思想的内涵、古代散文的内涵、古代散文的文体分类、古代散文的分期问题等几个视角进行综述,既介绍了这几个视角下相关研究的整体情况,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第一章为中国古代劝学散文总论,对劝学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整体把握,分别论述了古代劝学文的思想根源和劝学文的文体分类两大问题。其中思想根源主要以子学思潮、经学思潮、理学思潮等学术思潮发展为脉络而阐述的,主要体现为“儒、释、道”三教地位的变化。劝学文的分类十分必要,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这里按照其功用将其分为学令、学谏、学规、学记、学论、学说、学箴、学赞、学训、学函、学篇等十类,并结合具体的文章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第二至六章为中国古代劝学文分论。力图勾勒出劝学文发展的整体脉络,同时揭示每个历史时期劝学文的总体特点,阐释具有代表性的劝学文章及其主张。第二章为先秦劝学文。先分析了劝学文的产生,从诸侯割据及社会转型、“士”阶层的产生、官学衰落及私学兴起、散文的勃兴等四大方面进行了阐释。然后对先秦劝学文总体概况进行了介绍,介绍了先秦劝学的文献概况、语言特点、表现手法、劝学主张等内容。后三节专门介绍代表性的劝学文《论语》《学记》《劝学》,分析其劝学主张,领会其表达艺术。 第三章为两汉劝学文。先总体介绍汉代劝学文发展的概况,然后分别介绍了贾谊、扬雄、董仲舒、司马谈父子、刘向父子、王充、王符、徐干、班固、蔡邕等人的劝学文,多是从劝学思想和艺术表现两大方面加以阐释。 第四章为魏晋南北朝劝学文。采用的仍是先总后分的结构,先对这个时期的劝学文作总体概述,提出了这一时期特色的地方,就是注重家庭教育。然后分节阐述了嵇康、傅玄、葛洪、颜之推、刘劭、周兴嗣、刘昼等多位学者的劝学文及其主张。 第五章为唐宋劝学文。这是古代劝学文的鼎盛时期,劝学文的质量和数量较以往有长足提高。儒学发展、学校繁荣、科举实施、文学发展等诸多因素共同促进了劝学文的发展,这一时期成为阐释经典劝学文献的高峰,出现了州县学记等各种实用文体。本章主要对王通、韩愈、柳宗元、孔颖达、李翱、皮日休、林慎思、张弧、王安石、张载、程颢、程颐、朱熹、杨时、胡宏、陆九渊、叶适、王应麟等诸多学者的劝学文进行了介绍。 第六章为元明清劝学文。元明清三代历史跨度较长,且处于封建社会的末世,劝学文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微和灭亡。这一时期多为少数民族统治,民族矛盾尖锐,又受到西学的冲击,各时期的劝学文发展不够平衡。此章还介绍了元代的许衡、程端礼、王守仁、顾炎武、颜元、曾国藩、张之洞、王相、黄宗羲、王夫之、王筠、王国维等学者的劝学文章 劝学文随着历史的脚步走到了今天,得到了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式,劝学文博大精深且弥足珍贵,既承载着古代的哲学思想,也从多个视角体现了文学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更对当今教育以无限启迪,激励中华学子不断前行。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670082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恕诚;中国古代散文发展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桂勤;从《劝学篇》比较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人才观[J];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04期
3 罗新慧;试论春秋战国之际的士与儒士[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4 刘福森;王淑娟;;劝学所沿革述论[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5 杜振吉;郭鲁兵;;儒家的修身思想及其方法述论[J];道德与文明;2008年01期
6 王琳,郭勇;葛洪《抱朴子外篇》的说理艺术[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01期
7 唐春;;论儒家道德教育中自律与他律的思想及其对当前德育的启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方燕;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的“从师热”[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郭玉良;关于“儒”的原始意义的探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10 王运熙;;中国古代散文鸟瞰[J];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清敏;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黎丽;傅玄、傅咸父子文学比较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700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70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