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与《秦腔》的怪诞现实主义解读
发布时间:2021-10-29 03:21
以《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和《秦腔》中的引生这两个怪诞形象为出发点,运用俄国思想家巴赫金提出的怪诞现实主义理论和人体地形学学说,基于降格和双重性分析,研究了两部作品中的怪诞现实主义特征,认为作品中怪诞形象具有典型的双重性特征,怪诞形象身体的肢解是对其自身的贬低与世俗化,是典型的降格;怪诞形象不仅具有毁灭与否定的意义,同时还意味着肯定与再生,进而剖析了作家创作思想上的矛盾性。
【文章来源】:外语教学. 2012,33(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怪诞形象
3. 《喧哗与骚动》与《秦腔》怪诞现实主义特征分析
3.1 地形学视角下的降格分析
3.2 双重性分析
4. 作家思想上的矛盾性
5.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如画:《喧哗与骚动》的视觉化与空间化叙事[J]. 周厚娟,刘立辉. 外语教学. 2011(02)
[2]巴赫金视野下《秦腔》与《喧哗与骚动》复调特征研究[J]. 张玉洁,胡宗锋. 电影评介. 2008(23)
[3]乡土挽歌——读《秦腔》与《德伯家的苔丝》[J]. 张玉洁,胡宗锋. 小说评论. 2008(06)
[4]《喧哗与骚动》的文体特征探微[J]. 刘洊波. 外语教学. 2004(04)
本文编号:3463860
【文章来源】:外语教学. 2012,33(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怪诞形象
3. 《喧哗与骚动》与《秦腔》怪诞现实主义特征分析
3.1 地形学视角下的降格分析
3.2 双重性分析
4. 作家思想上的矛盾性
5.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如画:《喧哗与骚动》的视觉化与空间化叙事[J]. 周厚娟,刘立辉. 外语教学. 2011(02)
[2]巴赫金视野下《秦腔》与《喧哗与骚动》复调特征研究[J]. 张玉洁,胡宗锋. 电影评介. 2008(23)
[3]乡土挽歌——读《秦腔》与《德伯家的苔丝》[J]. 张玉洁,胡宗锋. 小说评论. 2008(06)
[4]《喧哗与骚动》的文体特征探微[J]. 刘洊波. 外语教学. 2004(04)
本文编号:34638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463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