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光诗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4 07:46
李孝光是元代中后期重要的文学家、学者,在世时享有盛誉,与杨维桢齐名,并称“李杨”。直至清中叶,由于诸多原因,李孝光声名渐寂。到了现代,人们对于李孝光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更是知之甚少。相对于李孝光的文学成就和历史地位而言,长期以来的研究成果显得零散单薄。引言简述选题缘起和研究价值,并对李孝光诗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回顾与梳理。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五章构成:第一章研究李孝光的生平经历,结合其思想将李孝光的生平分为三个时期,即:深受儒学影响的青年时期,积极出仕的壮年时期,向往归隐的晚年时期。第二章划分李孝光诗歌题材内容,分为五类:酬唱赠答、山水田园、咏怀、劝谕及题画等。第三章对李孝光诗歌艺术特色进行总结,得出四个特征:一为奇险峭拔、潇洒灵动;二为简淡高逸、古朴深远;三为清新自然、流丽婉转;四为注重学养、造语新警。第四章从两个方面研究李孝光的散文创作,首先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分为山水游记和传纪序跋;其次是散文的艺术风格,归纳为复古宗唐、流畅绮丽。第五章探究李孝光历史地位的变迁,首先追溯其取得的成就,从交游广泛,李杨唱和,诗文俱佳三个方面进行确定,其次总结出声名渐寂的原因:文集不传、官位不显;明清文学的...
【文章来源】:新疆师范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综述
1.2 :研究意义
2:李孝光生平及思想
2.1 :深受理学思想影响的青年时期
2.2 :积极出仕的壮年时期
2.3 :向往归隐的晚年时期
3:诗歌题材内容
3.1 :酬唱赠答诗
3.2 :山水田园诗
3.3 :咏怀诗
3.4 :劝喻诗
3.5 :题画诗
4:诗歌艺术特色
4.1 :奇险峭拔,潇洒灵动
4.2 :简淡高逸,古朴深远
4.3 :清新自然,流丽婉转
4.4 :注重学养,造语新警
5:李孝光的散文创作
5.1 :散文题材内容
5.2 :散文艺术特色
6:李孝光历史地位的变迁
6.1 :声名显赫,“李杨”并称
6.2 :声名渐寂的缘由
7: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李孝光《雁山十记》艺术论[J]. 张卫红. 山东文学. 2009(12)
[2]论元泰定、至正间诗风之转变[J]. 王忠阁. 学术交流. 2009(09)
[3]高则诚、李孝光佚诗佚文考索[J]. 张如元.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4]元代别集整理的良好先例——读陈增杰先生《李孝光集校注》[J]. 虞万里.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5]李孝光诗辨疑[J]. 陈增杰.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6]李孝光的生平和文学创作成就[J]. 陈增杰. 浙江社会科学. 2005(06)
[7]李孝光佚文佚诗补辑[J]. 陈增杰.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8]李孝光《雁山十记》二则[J]. 陈增杰.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9]肠断南归路——李孝光诗歌解读[J]. 陈海霞.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6)
[10]试论元末“古乐府运动”[J]. 黄仁生. 文学评论. 2002(06)
本文编号:3588112
【文章来源】:新疆师范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综述
1.2 :研究意义
2:李孝光生平及思想
2.1 :深受理学思想影响的青年时期
2.2 :积极出仕的壮年时期
2.3 :向往归隐的晚年时期
3:诗歌题材内容
3.1 :酬唱赠答诗
3.2 :山水田园诗
3.3 :咏怀诗
3.4 :劝喻诗
3.5 :题画诗
4:诗歌艺术特色
4.1 :奇险峭拔,潇洒灵动
4.2 :简淡高逸,古朴深远
4.3 :清新自然,流丽婉转
4.4 :注重学养,造语新警
5:李孝光的散文创作
5.1 :散文题材内容
5.2 :散文艺术特色
6:李孝光历史地位的变迁
6.1 :声名显赫,“李杨”并称
6.2 :声名渐寂的缘由
7: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李孝光《雁山十记》艺术论[J]. 张卫红. 山东文学. 2009(12)
[2]论元泰定、至正间诗风之转变[J]. 王忠阁. 学术交流. 2009(09)
[3]高则诚、李孝光佚诗佚文考索[J]. 张如元.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4]元代别集整理的良好先例——读陈增杰先生《李孝光集校注》[J]. 虞万里.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5]李孝光诗辨疑[J]. 陈增杰.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6]李孝光的生平和文学创作成就[J]. 陈增杰. 浙江社会科学. 2005(06)
[7]李孝光佚文佚诗补辑[J]. 陈增杰.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8]李孝光《雁山十记》二则[J]. 陈增杰.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9]肠断南归路——李孝光诗歌解读[J]. 陈海霞.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6)
[10]试论元末“古乐府运动”[J]. 黄仁生. 文学评论. 2002(06)
本文编号:35881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588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