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乐山译本《一九八四》译者主体性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2-07-29 13:25
20世纪70年代末期,著名翻译家董乐山先生怀着对日本和德国法西斯右翼极权主义的极端憎恶,主动选译奥威尔的经典作品《一九八四》,该小说首次在中国译介传播。《一九八四》是董乐山和奥威尔对全人类命运与前途思考的一次共鸣,翻译这本书是董先生作为社会主义者对信念的一次坚持,其译介过程彰显出译者的主体性,具体表现在译前选材、译中翻译风格的厘定和译后序言的呈现。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翻译与译者主体性
三、译前选材展现的译者主体性
四、译中翻译风格的确立表现的译者主体性
五、译后序言呈现的译者主体性
六、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乔治·奥威尔在中国大陆的传播与接受[J]. 陈勇. 中国比较文学. 2017(03)
[2]论译者的显形——对后现代语境下译者主体性的哲学反思[J]. 石红梅. 中国翻译. 2016(03)
[3]副文本之于翻译研究的意义[J]. 肖丽. 上海翻译. 2011(04)
[4]董乐山在“1984”[J]. 冯翔. 南风窗. 2009(23)
[5]译者主体的缺失与回归——现代阐释学“对话模式”的启示[J]. 朱献珑,屠国元. 外语教学. 2009(05)
[6]从跨学科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四个维度及其特点[J]. 刘军平.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08)
[7]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 查明建,田雨. 中国翻译. 2003(01)
本文编号:3666544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翻译与译者主体性
三、译前选材展现的译者主体性
四、译中翻译风格的确立表现的译者主体性
五、译后序言呈现的译者主体性
六、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乔治·奥威尔在中国大陆的传播与接受[J]. 陈勇. 中国比较文学. 2017(03)
[2]论译者的显形——对后现代语境下译者主体性的哲学反思[J]. 石红梅. 中国翻译. 2016(03)
[3]副文本之于翻译研究的意义[J]. 肖丽. 上海翻译. 2011(04)
[4]董乐山在“1984”[J]. 冯翔. 南风窗. 2009(23)
[5]译者主体的缺失与回归——现代阐释学“对话模式”的启示[J]. 朱献珑,屠国元. 外语教学. 2009(05)
[6]从跨学科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四个维度及其特点[J]. 刘军平.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08)
[7]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 查明建,田雨. 中国翻译. 2003(01)
本文编号:3666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666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