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音乐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07 17:12
音乐文学历史悠久,可上溯到上古诗、乐、舞三位一体时期,在艺术起源方面音乐和文学紧密结合,它们之间又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原始的音乐和诗歌是一家,此时的诗歌作品也是音乐文学作品。音乐文学正是文学的开端和初始阶段。本文通过对先秦时期音乐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梳理,结合出土文献的相关资料,对先秦音乐文学的代表作展开研究,立足音乐文学视角来审视先秦文学作品,试图发掘其中的音乐文学特性,以此来探究先秦音乐文学等级制度、教育制度、场与乐悬制度,还原先秦时期音乐文学作品的“生态”状况,从而更好的体现先秦作品的艺术魅力。本文首先对音乐文学进行了界定,然后简要介绍了先秦音乐文学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论文的第二部分从上古诗歌谈起。在这一部分重点探讨了诗、乐一体及其产生根源、发展演变、结构的功能性;然后梳理了上古谣、六代大乐舞的音乐结构。论文的第三部分即以《诗经》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在大量论证的基础上对《诗经》作为音乐文学的产生背景、一般生活世界的用“诗”现象、周代的乐官制度、《诗经》的乐歌结构等具体问题作了探析。论文第四部分从上博简《采风曲目》、《为吏之道》与《荀子·成相篇》、楚风与《楚辞》入手,探讨了音乐...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音乐文学概况
1.1 音乐文学之概念界定
1.2 该课题研究现状
1.3 该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上古诗歌与音乐共生性
2.1 诗歌与乐舞一体
2.2 歌谣与节律
2.3 六代乐舞
第三章 《诗经》及清华简《周公之琴舞》
3.1 《诗经》产生的音乐背景
3.2 风、雅、颂的音乐形式
3.3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耆夜》
第四章 先秦音乐文学的俗雅互变
4.1 由俗到雅:上博简《采风曲目》
4.1.1 “采诗”制度之印证
4.1.2 《采风曲目》的俗文学性及“采诗”的雅化
4.1.3 《采风曲目》与“诗入乐”
4.1.4 《采风曲目》中“风”的区域属性推测
4.2 雅俗互动:《荀子·成相》与《为吏之道》“成相”篇
4.2.1 《荀子·成相》篇的音乐文学性
4.2.2 《为吏之道·成相辞》的音乐文学性
4.3 脱俗进雅:楚风与《楚辞》
第五章 先秦音乐文学制度
5.1 礼乐制度与音乐文学制度
5.2 乐悬制度下的音乐文学场
5.3 礼崩乐坏:先秦音乐文学制度的终结
第六章 先秦音乐文学理论简析
6.1 上博简《孔子诗论》
6.1.1 上博简《孔子诗论》对诗乐关系的揭示
6.1.2 上博简《孔子诗论》对诗乐功用的揭示
6.2 荀子《乐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诗经》颂诗的仪式属性与歌唱内容[J]. 李辉.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03)
[2]论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的结构[J]. 李学勤.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1)
[3]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研究的新突破——评杜兴梅、杜运通《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J]. 王富鹏.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05)
[4]新整理清华简六种概述[J]. 李学勤. 文物. 2012(08)
[5]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周颂[J]. 李守奎. 文物. 2012(08)
[6]高丽俗乐的中国渊源[J]. 王小盾. 中国社会科学. 2012(07)
[7]先秦儒家音乐思想探微[J]. 孔祥安. 滨州学院学报. 2012(01)
[8]荀子乐论与儒家乐论传统[J]. 张源旺. 孔子研究. 2011(06)
[9]从秦简《为吏之道》看秦国的吏治特色[J]. 朱振辉. 史学月刊. 2011(09)
[10]论《诗经》与音乐的关系[J]. 杨德春. 音乐天地. 2011(03)
本文编号:3670717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音乐文学概况
1.1 音乐文学之概念界定
1.2 该课题研究现状
1.3 该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上古诗歌与音乐共生性
2.1 诗歌与乐舞一体
2.2 歌谣与节律
2.3 六代乐舞
第三章 《诗经》及清华简《周公之琴舞》
3.1 《诗经》产生的音乐背景
3.2 风、雅、颂的音乐形式
3.3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耆夜》
第四章 先秦音乐文学的俗雅互变
4.1 由俗到雅:上博简《采风曲目》
4.1.1 “采诗”制度之印证
4.1.2 《采风曲目》的俗文学性及“采诗”的雅化
4.1.3 《采风曲目》与“诗入乐”
4.1.4 《采风曲目》中“风”的区域属性推测
4.2 雅俗互动:《荀子·成相》与《为吏之道》“成相”篇
4.2.1 《荀子·成相》篇的音乐文学性
4.2.2 《为吏之道·成相辞》的音乐文学性
4.3 脱俗进雅:楚风与《楚辞》
第五章 先秦音乐文学制度
5.1 礼乐制度与音乐文学制度
5.2 乐悬制度下的音乐文学场
5.3 礼崩乐坏:先秦音乐文学制度的终结
第六章 先秦音乐文学理论简析
6.1 上博简《孔子诗论》
6.1.1 上博简《孔子诗论》对诗乐关系的揭示
6.1.2 上博简《孔子诗论》对诗乐功用的揭示
6.2 荀子《乐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诗经》颂诗的仪式属性与歌唱内容[J]. 李辉.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03)
[2]论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的结构[J]. 李学勤.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1)
[3]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研究的新突破——评杜兴梅、杜运通《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J]. 王富鹏.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05)
[4]新整理清华简六种概述[J]. 李学勤. 文物. 2012(08)
[5]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周颂[J]. 李守奎. 文物. 2012(08)
[6]高丽俗乐的中国渊源[J]. 王小盾. 中国社会科学. 2012(07)
[7]先秦儒家音乐思想探微[J]. 孔祥安. 滨州学院学报. 2012(01)
[8]荀子乐论与儒家乐论传统[J]. 张源旺. 孔子研究. 2011(06)
[9]从秦简《为吏之道》看秦国的吏治特色[J]. 朱振辉. 史学月刊. 2011(09)
[10]论《诗经》与音乐的关系[J]. 杨德春. 音乐天地. 2011(03)
本文编号:3670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670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