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概念转喻视角下汉语诗词意象的解读与英译研究——以“凭阑”为例

发布时间:2017-08-08 20:11

  本文关键词:概念转喻视角下汉语诗词意象的解读与英译研究——以“凭阑”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凭阑” 概念转喻 意象解读 意象翻译


【摘要】:本文从认知转喻视角考察汉语古典诗词之高频意象"凭阑"的美学运作与英语翻译,指出"凭阑"是一种符合理想化认知模式基本特征的事件转喻,从而解释其成为经典诗词意象的认知动因;研究发现转喻的概念生成机制可以揭示"凭阑"意象言简义丰的认知理据;并从概念转喻的体验性、凸显性与完型性深度探讨意象的可译性,通过个案分析提出具体的翻译方法。本文的研究结果与理论框架对于拓展汉语诗词意象解读与翻译的路径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凭阑” 概念转喻 意象解读 意象翻译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1.引言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袁行霈,1996:53)。意象的这种语义建构性和生成性符合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即语言并不直接表现或对应于现实,在语言表达和现实世界之间有一个起联接作用的认知构建层。自刘勰在《文心雕龙·神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袁周敏;金梅;;概念整合理论对诗歌意象的阐释[J];外国语言文学;2008年04期

2 蒋勇军;;认知诗学视野下《残诗》意象的视点解读[J];英语研究;2012年02期

3 彭振川;王晶文;;意象重构与诗歌翻译[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章国军;;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诗歌的意象翻译——以李商隐诗歌中的“蜡烛”意象为例[J];外国语文;2011年04期

5 李气纠;李世琴;;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探析——诗性隐喻解读和翻译的认知视角与诗歌意境的传达[J];山东外语教学;2009年03期

6 刘国辉;汪兴富;;论诗歌意象建构的认知途径:象似性与隐喻性表征[J];外语教学;2010年03期

7 余渭深,董平荣;合成空间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3期

8 张维鼎;;隐喻意象认知与直觉感悟[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海燕;;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月亮意象[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3 曹秀兰;;谈曹溶词故国之思的意象表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赵睿才;;发掘自己的灵魂——长吉诗理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梅华;;平衡的打破与重建——韦应物性格的独特性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6 龙婷;董芦笛;;西安mP河桃花潭滨水公园设计理念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7 胡国敏;;试论中国古典抒情诗情景表现模式的类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8 杨宋锋;;郭璞《游仙诗》与山水诗浅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9 高萍;;浅谈《雨中猫》中的隐喻现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10 涂芊;;杜诗叠字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浩;;孝子丁兰“刻木事亲”形象的演化[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蒋祈楠;;翻译目的论指导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美的翻译[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煜;;《楚辞》的英译比较研究——以《九歌山鬼》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冯晓庭;;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初探[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5 石玉亭;曹闻民;;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传统文化基础[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阳;;大学英语网考背景下跨文化语言能力及培养研究[A];软科学论坛——能源环境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7 张丽;;“美丽天津”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对外宣传策略——以认知图式的构建为视角[A];科学发展·协同创新·共筑梦想——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4年

8 蒋东旭;;传播研究的起点:作为传播主体的人、人的认知与传播[A];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9 赵永峰;;体验认知视角下的传播研究——以CCTV和CNN索契冬奥会报道为例[A];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6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彭伟;明前韦应物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明亮;人称指示映射现象的认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曹青;从功能对等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翻译理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高扬;语境框架下的言语幽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洁静;流行歌曲: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晓菲;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花卉意象再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甘慧慧;从框架理论看古典诗歌英译中的意象传递[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苏健;李白诗歌意象的概念整合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10 赵秀娟;从叙事学角度看古代叙事诗的英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秀凤,訾缨;文学文体学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苏晓军;;认知文体学研究:选择性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刘敏;;诗歌欣赏的意象解读——认知诗学框架下的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张辉;语言变异的本质与制约[J];福建外语;2000年02期

5 束定芳;论隐喻的诗歌功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6 蒋勇,祝克懿;诗篇中的空间映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辛献云;;篇章象似性与英诗汉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陈敢;;关于诗歌意象与修辞文本模式的创新[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寿永明;隐喻在诗中的运用[J];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03期

10 李良炎,何中市,易勇;基于词联接的诗词风格评价技术[J];中文信息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芳;诗歌意象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晖;;洛特曼文化创新机制的微观研究——转喻的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6年01期

2 叶狂;樊朝辉;;转喻认知的类型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韦汉;刘悦聪;;从转喻认知模式看广告言语误导[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张志慧;;英汉人体头部器官转喻现象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蔡晖;;转喻思维产生动因的多元思考[J];外语学刊;2006年06期

6 隋丽;;从语用的角度看转喻的分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邓国栋;;转喻认知机制及其翻译策略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徐景亮;;转喻推理与转喻性习语加工模式的构建[J];外语研究;2007年01期

9 程东岳;;“脸”的隐喻与转喻——基于“脸”的汉英语料对比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10 徐坤银;吴海平;;也谈颜色词的隐喻与转喻[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胡婷;;转喻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梦岚;;汉语中“火”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9 胡婷;;试论转喻思维在汉英语言形式中的异同[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丽亚;翻译亦是学术:读《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3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5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6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勇;《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蝶;俄语转喻的构词能力[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晓欣;从认知角度看转喻[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洁;从认知角度看汉英日语的“口齿唇舌——言语言说”转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洁;从认知角度看英汉语中的“口齿唇舌”转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维辉;转喻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向婷婷;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中的隐喻和转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林敏;“сердце”、“душа”与“心”隐喻、转喻用法产生的认知心理机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文晔;俄语转喻的功能语体特征[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阎俊霖;转喻泛化过程中的邻近性特征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10 江苗苗;广告语言的转喻分析[D];西华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418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6418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e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