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之恋》翻译报告—兼论移就修辞格的翻译
发布时间:2017-08-12 09:40
本文关键词:《雪之恋》翻译报告—兼论移就修辞格的翻译
更多相关文章: 修辞手法 移就修辞格 翻译原则 语言美 翻译效果
【摘要】:本文是在对英国小说家阿尔杰农·布莱克伍德于1912年所作的小说《雪之恋》的翻译的基础上所作的一篇翻译报告。经过不断的阅读和思考,笔者发现,文章中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大量地使用移就修辞格。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以说是小说的必备成分,并且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是通过超常规的搭配手段,使语言发生变异,从而使语言简洁凝练、形式新颖。虽然中英文化存在着差异,且语言表达的方式也不同,但是一些修辞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意思却是相同的。和汉语一样,英语中也有一种被称之为移就的修辞方法,那就是Transferred epithet,也叫做hypallage。 移就修辞法的运用,使得这篇小说充满别具一格的魅力,报告中所给出的例子都是小说精妙之处的见证,因此译者努力尝试把这份美带给中国读者。然而这些出彩的句子翻译起来比译者想象中要难得多,远远超出了译者的能力范围,尤其在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因此,笔者参阅了大量相关书籍,尤其是涉及翻译策略方面的。在许多优秀学者经验的帮助下,结合译者自己最开始的翻译经验,本书的翻译工作进展得越来越顺利,译者也渐渐总结出了翻译移就修辞格心得和方法,这也是写这篇报告最主要的原因。 本篇报告共有六章,第一章介绍了小说《雪之恋》的作者,阿尔杰农·布莱克伍德,故事梗概,以及小说的特点;第二章简单地介绍了译者在翻译方面所做的准备工作;第三章是本篇报告成形之铺垫,因为所研究的是移就修辞的翻译,因此本章着重介绍了移就修辞格的定义,分类,以及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在前人经验的帮助下,,所形成的自己的翻译本篇小说中移就修辞格的原则;第四章是中心章节,主要展示了原小说中含有移就修辞格的句子,笔者的译文,并且对原作者的思想,译者的翻译思路,以及翻译效果做了分析和比较;第五章主要是对本次翻译活动做总结,包括对整片文章翻译过程的总结,以及在整个过程中译者获得的难得的知识财富,和宝贵的翻译经验。
【关键词】:修辞手法 移就修辞格 翻译原则 语言美 翻译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7
- 摘要7-8
- CONTENTS8-9
- 1. TASK DESCRIPTION9-15
- 1.1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Algernon Blackwood9-10
- 1.2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source text10
- 1.3 Introduction about the story10-11
- 1.4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ok11-12
- 1.5 Reasons for selecting the text12-15
- 2. PROCESS DESCRIPTION15-19
- 2.1 Preparation for the translation15-17
- 2.1.1 Preparation before the translation15-16
- 2.1.2 Dictionaries and references16-17
- 2.2 Schedule17
- 2.3 After-translation management17-19
- 3. BACKGROUND KNOWLEDGE19-25
- 3.1 Basic knowledge about transferred epithet19-22
- 3.1.1 Definition of transferred epithet19-20
- 3.1.2 Types of transferred epithet20-22
- 3.2 Principles used in translating sentences with transferred epithet22-25
- 4. CASE ANALYSIS25-43
- 4.1 Examples of pattern Ⅰ25-28
- 4.1.1 Examples of the first part of patternⅠ25-27
- 4.1.2 Examples of the second part of patternⅠ27-28
- 4.2 Examples of patternⅡ28-30
- 4.2.1 Example one-three28-30
- 4.3 Examples of patternⅢ30-39
- 4.3.1 Example one30-32
- 4.3.2 Example two-four32-34
- 4.3.3 Example five34-35
- 4.3.4 Example six35-36
- 4.3.5 Example seven36-37
- 4.3.6 Example eight37-39
- 4.4 Summary39-40
- 4.5 Effect verification40-43
- 5. CONCLUSION43-45
- BIBLIOGRAPHY45-47
- APPENDIX47-85
本文编号:660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660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