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视角探讨英若诚戏剧翻译的艺术特色
发布时间:2017-09-20 23:36
本文关键词:从目的论视角探讨英若诚戏剧翻译的艺术特色
【摘要】:戏剧是以剧本为载体的一种文学体裁,剧本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如同其他文体一般供以阅读或者指导舞台表演。戏剧文本与舞台演出之间的关系扑朔迷离,错综复杂,巴斯奈特对翻译的研究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到90年代,却依然深陷迷宫。70年代末巴斯奈特认为戏剧翻译应该遵循两个翻译原则,既“可表演性”和“戏剧翻译文本功能”,“可表演性”说明文本的概念和表演是两个不同的方面,戏剧文本内隐含一些“可表演性”特征,因此她认为“可表演性”是戏剧翻译者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到80年代中期她的观点开始逐渐改变,因为她认识到“可表演性”对于戏剧翻译者来说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且因为“可表演性”长期以来都界定不明;到了90年代她开始倡导将戏剧翻译还原于文学领域,虽然她无法完全否定戏剧文本与表演的辩证关系。 本文运用目的论的观点,目的论认为译文接受者的需求和诸多背景情况等决定了整个翻译活动的过程和手段,结果决定方法,戏剧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搬上舞台,,面对观众,观众就是最直接的接收者。而英若诚创作的初衷就是为了介绍西方的优秀作品给国人,并带着国内优秀作品面向世界,他了解西方世界和国内观众的需求和欣赏能力,为了能让观众即时理解他的戏剧语言给出回应,他运用了诸多口语化的词汇而不是词对词,句对句的翻译,考虑到观众的接受习惯和能力他有意识的添加或者删减台词。他的翻译作品符合目的语接受者的习惯,所以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广受好评。 本文试图通过综合研究英若诚先生为剧场演出而创作的多部戏剧翻译作品,介绍他选材的原因如时代背景,个人因素等等,和创作的初衷,分析语言运用的特点及效果,以及为了达到理想的舞台效果,能让观众即时理解与回应,他所采用的一些翻译策略来初步归纳他舞台翻译的一些艺术特色,希望对未来的戏剧翻译和戏剧翻译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目的论 戏剧 戏剧翻译 英若诚 艺术特色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046;H315.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Acknowledgements8-11
- Introduction11-17
- 0.1 Literature Review12-14
- 0.2 Reasons and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14-15
- 0.3 Research Methodology15
- 0.4 Structure of the Research15-17
- Chapter One Skopos Theory and Drama Translation17-31
- 1.1 Primary Concerns of Skopos Theory17-19
- 1.2 Drama Translation19-31
- 1.2.1 Basic Concepts of Drama and Drama Translation19-21
- 1.2.2 Principles and Core problems of Drama Translation21-26
- 1.2.3 Features of Drama Translation26-31
- Chapter Two Ying Ruocheng's Drama Translation31-51
- 2.1 Introduction to Ying Ruocheng's Major Works31-44
- 2.1.1 Five English - Chinese Plays31-38
- 2.1.2 Three Chinese - English Plays38-44
- 2.2 Response and Influence44-51
- Chapter Thre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51-75
- 3.1 A Theory Practicable on Drama Translation51-52
- 3.2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52-75
- 3.2.1 Phonological Features of Ying’s Drama Translation52-55
- 3.2.2 Rhythm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anguage of Ying’s Drama Translation55-61
- 3.2.3 Ying’s Translation of Drama Situation61-67
- 3.2.3.1 Clues in the Beginning and at the End of the Play62-64
- 3.2.3.2 Clues in the Play64-67
- 3.2.4 Flexible Usage of Language67-72
- 3.2.5 Actions Intended in the Language72-75
- Conclusion75-77
- Bibliography77-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会娟;论英若诚译《茶馆》的动态表演性原则[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吾文泉;《推销员之死》在中国[J];艺术百家;2003年03期
本文编号:891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891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