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期美国艺术博物馆与现代主义艺术美国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20世纪前期美国艺术博物馆与现代主义艺术美国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20世纪前期 欧洲现代主义艺术 艺术博物馆 美国化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世纪前期美国艺术博物馆和现代主义艺术的美国化历程。 众所周知,在美国艺术发展中,构成艺术生态的各个端口,例如画廊、艺术媒介、艺术博物馆在美国现代主义艺术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作为国家的象征,美国艺术博物馆不仅体现着一个大国的财富和国家对文化维护的信念,收藏着数量众多的欧洲现代主义作品,而且还对欧洲现代艺术的美国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美国对欧洲艺术观念的转变、大众媒介对现代主义艺术观众的塑造、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艺术对国家身份的重新认识、以及博物馆对现代主义艺术的美国式定义,这些都构成了本文的研究视点。涉及到现代主义艺术的美国化研究方面,则进一步从博物馆收藏、艺术品市场的建立、新技术对艺术的介入、独立艺术家和作品分析等方面介入研究。在此结构下,20世纪前期美国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直接构成了后来美国国家意识的崛起,这些在当下研究中尚鲜有人关注。 以上只是研究的一个基础构成部分方面,更重要的是把文章的基本方法放在观念、政策、艺术媒介、通俗读本和社会运动中去加以研究:不同时期、类型的艺术家对欧洲现代主义艺术的演绎、变化、冲突和变革,以及形成的艺术观念。 艺术博物馆与现代艺术品组成的共生关系,大多数美国现代主义艺术依靠美术馆的展出进行释义。本文试图呈现欧洲现代主义艺术美国化的两种方式:艺术身份和艺术受众,二者以不同的方式同时对美国现代艺术进行塑形,在60年代发展到了最高点。沿着这两条主线,论文试图挖掘美国现代主义艺术在哲学基础上如何获得认同,最终致使抽象表现主义的诞生,引导视觉走向观念。
【关键词】:20世纪前期 欧洲现代主义艺术 艺术博物馆 美国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171.2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7
- 引言7-17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7-9
- (一) 选题缘由7-8
- (二) 研究意义8-9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9-14
- (一) 国内研究现状9-11
- (二) 国外研究现状11-14
- 三、研究构想与路径、方法14-16
- (一) 研究构想14-15
- (二) 研究路径15
- (三) 研究方法15-16
- 四、研究时段的选择16-17
- 第一章 权力与视角:美国艺术博物馆现代话语生成逻辑17-34
- 第一节 20世纪前期美国艺术博物馆与现代主义艺术17-28
- (一) 现代主义网络的编织17-24
- (二) 现代主义艺术对美国博物馆的影响24-28
- 第二节 现代主义的“美国梦”28-34
- (一) 美国文学主题中的现代主义28-30
- (二) 美国现代主义的演变与博物馆的关系30-34
- 第二章 观众与美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形成34-50
- 第一节 《财富》与商业巨子34-41
- (一) 工业财富与艺术34-36
- (二) 新的缪斯:美国工业和美国现代主义艺术36-39
- (三) 私人捐赠与美国观众39-41
- 第二节 《生活》的大众叙事41-50
- (一) 生活的艺术之路41-43
- (二) 读者的世界43-47
- (三) 《生活》与艺术赞助47-50
- 第三章 结盟:艺术家、画廊与美国艺术博物馆50-78
- 第一节 美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国家身份50-55
- (一) 自相矛盾的民族50-51
- (二) 艺术中的政治立场51-53
- (三) 主流艺术之外的空间53-55
- 第二节 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与“291”画廊55-70
- (一) 伟大的理想55-58
- (二) 291画廊的成立58-64
- (三) “天才的摇篮”64-70
- 第三节 大萧条时期的美国艺术70-78
- (一) 现实主义与地方主义70-74
- (二) 联邦艺术计划对艺术的影响74-76
- (三) 国家公共项目中的美国认同76-78
- 第四章 介入后的转换:美国对现代主义艺术的重新界定78-95
- 第一节 观念与行动的对立与共生78-83
- 第二节 巴内特·纽曼的艺术风格83-88
- 第三节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与美国身份88-95
- (一) 阿尔弗雷德·巴尔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88-90
- (二) 一个展览——收藏毕加索90-93
- (三) 战争期间的MOMA93-95
- 结语95-97
- 参考文献97-101
- 附录101-120
- 致谢120-122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122-12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军平;;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调查——以东莞谢岗镇务工的彝族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王乐夫,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范畴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陶徽希;;福柯“话语”概念之解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马娣子;后现代的城市文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周小虎;企业家社会资本及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李雪彦;;政府认同的二维理论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向晨晨;;跌入超现实主义者的拾荒之梦——桑塔格眼中的摄影之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8 陈达;陈飞;;现实模仿理式——《老友记》里菲比的角色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9 李珍;;好莱坞电影的文化价值简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10 贾克敏;赵禄;;论后现代艺术的非普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茜;刘欣葵;;“国家视角”下的北京城市意象及其元素表达[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2 原平方;;社会网络化(SNS)与中国公民社会想象[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简圣宇;;“审美威慑”的日常表现——从当下房地产广告谈起[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牛立超;祝尔娟;;首都圈城市间的合作与治理机制——以京津为例的一个讨论[A];奥运后首都国际化进程的新趋势与新挑战——2008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刘海;;试论编辑的文化资本[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6 闫晓庆;;对部分农村学生放弃高考的原因与影响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谢静;;绘制合作领域地图——从SO项目看传播的组织功能[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8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秦志希;徐小立;;论消费文化语境下新闻传媒的变异[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鲁明军;;知识共同体:当代艺术学谱系的取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范兴坤;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D];南京大学;2010年
6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明宇;高卉民先生写意画之写与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优玄;广西民族文化资本化中的政府政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刘征;美国堕胎立法之历史沿革[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熊颖哲;政治思想的演变:欧文·克星斯托的右翼化和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兴起[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耿鑫瑶;用情勾画灵魂的表现艺术[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天翔;费尔南多·波特罗艺术述评[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妍妍;试论具象油画语言的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伟;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唐科;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刘小鲁;从平面构成角度解读立体主义绘画——反观立体主义绘画对现代设计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413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941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