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刘熙载意境创造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05:27

  本文关键词:刘熙载意境创造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刘熙载 意境 王国维


【摘要】:刘熙载作为我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以其文艺理论思想知名于世,学界对此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其诗词创作中意境理论的研究却鲜有人论及。本文以刘熙载的文论著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从他的诗词作品中归纳出其意境理论,通过对其意境理论的提出、意境理论的内容以及意境理论的意义价值三个方面的论述达到对其意境理论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研究。 第一章,刘熙载意境创造理论形成的基础。在对刘熙载的意境理论进行研究之前,有必要对历代意境理论的发展概况和刘熙载的生平思想作以简要的概述,进而为刘熙载意境理论的形成寻找到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这一部分主要对清代之前的意境理论发展概况及刘熙载所处时代的意境理论概况作以简要概述,进而提出刘熙载的意境理论。 第二章,刘熙载意境创造理论的内容。本部分以刘熙载所处的大的宇宙观为基础,以他兼容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依托,对其意境理论的基本思想、创作原则及创作主体进行系统阐述。关于基本思想,刘熙载以天人合一为指归,一方面,他通过强调自然本色和物我无间来妙造空灵美感;另一方面,他用儒家的传统礼教以及释道的隐逸情怀来蕴藉意境内容,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显示了其空灵蕴藉的意境理论。关于创作原则,刘熙载一方面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角度出发,提倡塑造一种厚而清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他从塑造意境艺术空间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倡塑造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审美空间,进而形成一种相即相离似花还似非花的意境。关于创作主体,刘熙载强调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意境作品,就必须积极提升和培养创作主体的自身修养。这种自身修养的提升一方面要求创作主体内修儒家传统道德,显示积极向上之志向,另一方面也要兼修道禅思想,拥有道家心斋坐忘、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以及佛家清静淡泊、超然无念的精神状态。 第三章,意境的升华转型——从刘熙载到王国维。王国维作为中国近代美学的开山之人,其理论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其“境界说”的提出更有深取融斋之意,其中有继承亦有突破。本部分从“观”、“真”“才”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刘熙载与王国维之间意境理论的传承与新变。
【关键词】:刘熙载 意境 王国维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0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2
  • 0.1 刘熙载意境创造理论研究背景分析9
  • 0.2 刘熙载意境创造理论研究现状分析9-10
  • 0.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特色及意义10-12
  • 1 刘熙载意境创造理论形成的基础12-19
  • 1.1 清代之前的意境理论发展概况12-15
  • 1.2 清代的意境理论概况15-16
  • 1.3 刘熙载生平思想及其意境理论16-19
  • 2 刘熙载意境创造理论的内容19-35
  • 2.1 基本思想——“空灵蕴藉”19-24
  • 2.1.1 “空灵”——“自然本色”到“物我无间”19-21
  • 2.1.2 “蕴藉”——“儒家礼教”到“释道情怀”21-24
  • 2.2 创作原则——“相摩相荡”24-30
  • 2.2.1 艺术形象的“厚而清”24-27
  • 2.2.2 艺术空间的虚实相生27-30
  • 2.3 创作主体——“胸中有炉锤”30-35
  • 2.3.1 积极向上之志向32-33
  • 2.3.2 超然物外之情怀33-34
  • 2.3.3 海纳百川之胸襟34-35
  • 3 意境的升华转型——从刘熙载到王国维35-41
  • 3.1 “观”36-37
  • 3.2 “真”37-38
  • 3.3 “才”38-41
  • 结束语41-42
  • 参考文献42-44
  • 致谢44-4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45-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仲义;打通“古典”与“现代”的一个奇妙出入口:禅思诗学[J];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02期

2 孙维城;;《艺概》对《人间词话》的直接启迪——王国维美学思想的传统文化精神[J];文艺研究;1996年03期



本文编号:968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968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9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