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发展过程略论——“新文艺理论体系论”之十三
发布时间:2017-10-18 09:44
本文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发展过程略论——“新文艺理论体系论”之十三
更多相关文章: 进化论文艺观 社会学模式 社会政治学模式 创作论 批评论
【摘要】:"五四"及其以后时期的新文艺运动呈现为这样一个发展轨迹:从以进化论为基础的文学革命走向革命文学;在革命文学的理论提倡与创作实践中,社会学模式被移植过来,并愈益政治化,最终形成社会政治学模式。这一模式在40年代初期已经完全确立。社会学模式向社会政治学模式的演化,因文体特征的不同,其演化的途径与表现的形式并不相同。在散文领域,这一演化体现为"言志"与"载道"优势地位的掉转;在新诗领域,以歌谣体的兴起为标志的大众化运动及其向着民族化方向的发展,是其具体的演化途径;在小说领域,观念与写实关系的变动,是这一过程的体现;而在戏剧领域,戏剧改革的路线为京剧革命的路线所取替,样板戏及其创作原则之向着包括电影在内的整个戏剧领域的覆盖,则是这一模式形成并膨胀的历程。政治需要,特别是政治权力对于文艺问题的驱动,乃是社会政治学模式运行的内在机制。"形散神不散"论、"小我化入大我"论、"更典型"论及"三突出"创作原则,是社会政治学模式下的创作论。在社会政治学模式下,文艺批评有一条规律,便是它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上纲分析有愈趋激烈的倾向;而强调本质论、热衷于主题分析、上升到原则高度给对方定罪,则是当时文艺批评的一些特点。新时期各种文学体裁与戏剧类别都面临着摆脱社会政治学模式的任务,并由此而展开了新的面貌。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东吴国学研究院;
【关键词】: 进化论文艺观 社会学模式 社会政治学模式 创作论 批评论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20世纪中国文艺的主导模式是什么?这是一个尚未被提出、更未被论述的问题。我以“社会政治学模式”来对之加以概括。这个概念本是没有的,它是我从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与文论史的研究中概括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论者们知道有进化论的文艺观,也知道有社会学以及庸俗社会学的文艺,
本文编号:10541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054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