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臣文艺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包世臣文艺思想研究
【摘要】:本论文立足对包世臣著作进行分析论述,并进一步总结包世臣文学艺术思想。同时结合晚清社会背景,以及当时发生在学术界和文学艺术界的革新思潮,对包世臣学说、思想之时代意义进行阐述。第一章对包世臣生平进行一番梳理,重点概述包世臣成长和学习经历、游幕生涯以及交游情况,并论述清代经世风潮和乾嘉经学思潮对包世臣的影响,探索包世臣的学术思想,为后文对文学艺术思想的考察做铺垫。第二章论述了包世臣的古文理论和文统观念。本章梳理了包世臣对历代古文的批评,对包世臣古文理论以及文统观进行分析,同时与桐城派所持文统观做一对比。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包世臣的文学创作论。包世臣的文论中有很大部分篇幅是论述文学创作手法,尤其是古文创作方法。包世臣认为诗、词、赋、传奇等文学体裁创作时都可参考古文创作手法,鉴于此,本章在分析包世臣创作论观点时并没有以文体之别来划分,而是基于创作手法的审美表现,进行概括分析。第四章和第五章对包世臣书学思想做了一番考察,由于包世臣的文学思想与书学思想关系紧密,故而分析包世臣文艺理论需兼顾论述其书学思想。本章对包世臣书论中的美学风格和创作技法进行分析,同时注重阐述其书法革新思想与学术、文学革新思想之间的联系。最后,结合以上研究得出的结论,对包世臣的文学书法思想的本质内涵加以总结,同时分析包世臣的文学艺术主张与其学术思想的密切联系。探讨包世臣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之间深刻的渊源。
【关键词】:包世臣 古文批评 创作论 书学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绪论6-11
- 第一章 包世臣与清末学术思潮11-19
- 一、包世臣生平11-14
- 二、清末学术思潮14-19
- 第二章 包世臣的古文批评及其文统观念19-26
- 一、古文批评19-23
- 二、文统观23-26
- 第三章 包世臣的诗文创作论探微26-36
- 一、古文六法26-28
- 二、文质彬彬28-31
- 三、以骈入散31-32
- 四、贯通古今32-34
- 五、师法古文34-36
- 第四章 包世臣书学思想36-42
- 一、书分南北37-39
- 二、刚柔并济39-42
- 第五章 包世臣书法创作技法论42-48
- 一、笔法42-44
- 二、结体与章法44-46
- 三、墨法46-48
- 结语48-50
- 参考文献50-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光兴;老庄“大美”思想与书法艺术刍议——论儒、道两种书学观之审美差异[J];美与时代;2004年03期
2 杨加深;北宋的书法专科学校——书学[J];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3 沈丽源;欧阳修书学思想刍议[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4 楚默;我的书学研究[J];书画艺术;2005年03期
5 任洪生;;王士礻真尚“清”书学思想的教育视野[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许宜兰;;魏晋书学中崇尚“自然”的审美观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许宜兰;;从魏晋玄学看魏晋书学思想中的自然观[J];中州学刊;2007年06期
8 王宏生;;古代书学著作著录述论[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02期
9 徐清;;“科学主义”、“整理国故”与20世纪前半叶的书学反思[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年02期
10 向彬;;唐宋两代书学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状况[J];艺术百家;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学u&;弓晓峰;;中国书学与禅学刍议[A];2005年世界语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迅;;与时俱进——发挥群艺馆对丽水书法的主导作用[A];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文治;沸腾的群山[N];商洛日报;2007年
2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李一;稳健前行的中国书学[N];人民日报;2012年
3 欧阳中石;我对“书学”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4年
4 ;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秘书长、副秘书长名单[N];黑龙江日报;2007年
5 曹晓玲;傅山书学[N];太原日报;2007年
6 毛万宝;关于书学讨论会的主题及其他[N];美术报;2007年
7 张志和;书学又见奇葩[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萧娴;书学离不开文学[N];中国文化报;2008年
9 记者 李宏伟 通讯员 张忠民;山西师大设立“若景书学成果奖”[N];山西日报;2009年
10 文翔 玉清;书学美学的拓荒性著作[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宝林;刘熙载书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徐清;20世纪中国书学疑古考辨之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周春健;元代四书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畅运合;唐代书学文献考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马天博;元代书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张金梁;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陈志平;黄庭坚书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8 虞晓勇;隋代书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9 金丹;包世臣书学的重新审视[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荣;张宗祥《书学源流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胜利;钱泳《书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李文;宋代书学著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成聚;论梁启超的书学思想及实践[D];暨南大学;2011年
5 殷娜;论明末书学创新与黄道周的书学实践[D];四川大学;2005年
6 曹银虎;尚“淡”—苏轼书学思想再认识[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吴彩虹;苏轼书学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8 殷全增;魏晋时期卫氏家族书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9 李赛;欧阳修书学思想成因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10 乌莹君;《书学》杂志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0909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090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