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哈姆雷特》名句“To be,or not to be...”的多译本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4 06:30

  本文关键词:《哈姆雷特》名句“To be,or not to be...”的多译本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哈姆雷特》 翻译思想 翻译策略 文本和语言策略 译者风格 莎剧译文


【摘要】:众所周知,《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世界著名悲剧之一。其中的一句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广为流传。《哈姆雷特》历来被众多译者所翻译,"To be,or not to be…"也呈现出不同的汉译本。该文就以这句名句为研究对象,介绍和评论朱生豪、卞之琳、梁实秋、方平四位学者的译文,结合译者翻译思想、翻译策略、文本和语言策略、译者风格,展开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文中对比了四种译文,分析了特点,提出了其中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译者和文学翻译、品读莎剧。
【作者单位】: 江苏科技大学英语学院;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莎士比亚可以说是我国学者研究最多的剧作家了。历史上有诸多人投入了译莎这一事业。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把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两种社会形态有效链接。译本就是译者努力协调作者与读者关系的结果。我们国家有很多莎剧译本,由于译者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各自遵循的翻译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残雪;;两种重建——《哈姆雷特》分析[J];出版广角;2000年12期

2 张玲玲;;《哈姆雷特》悲剧性之我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3 乔青水;刘晓冕;;《哈姆雷特》的父权叙事策略[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4 张力;张琳;;探究《哈姆雷特》主人公的理性与复仇[J];长城;2013年06期

5 杨福;《哈姆雷特》是悲剧还是道德剧[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6 戴莉莎,周晓琴;论《哈姆雷特》中的对比技巧[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7 李明山;北京人艺《哈姆雷特》新释[J];福建艺术;2001年05期

8 张小凤;;浅析《哈姆雷特》复仇情节的作用[J];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段海容;;在后现代状态下看《哈姆雷特》的当代性[J];英语研究;2005年03期

10 刘献丽;;《哈姆雷特》的悲剧与人生抉择[J];电影文学;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海彬;耿宁;;由《哈姆雷特》的王位纷争小窥兄终弟及的伦理沿袭[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悦;浅利庆太来华执导《哈姆雷特》[N];中国艺术报;2008年

2 贝文力;20世纪俄苏舞台上的《哈姆雷特》[N];中华读书报;2014年

3 记者 刘守序;生存的礼赞 毁灭的哀歌[N];金融时报;2010年

4 ;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看中国的《夜宴》[N];解放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静;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哈姆雷特》中话轮转换的运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袁仑;《哈姆雷特》中的延宕[D];复旦大学;2010年

3 王冰青;阐释《哈姆雷特》的复杂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宋会征;从关联理论角度解析《哈姆雷特》中的言语反讽[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赵宏姣;《哈姆雷特》在中国的旅行[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丁双梅;圣经原型视阈下的《哈姆雷特》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秀丽;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问题剧特征[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曾芳萍;卞之琳译《哈姆雷特》的风格传递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黎明;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中的言语反讽[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10 黄立丰;女性与《哈姆雷特》批评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213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2213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8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