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论关照下的美籍华裔文学回译研究——以《喜福会》中译本为例
本文关键词:接受理论关照下的美籍华裔文学回译研究——以《喜福会》中译本为例
【摘要】:美籍华裔文学的回译过程是指用英语叙述关于中国的故事再将其译成中文,翻译中涉及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化还原问题,也包含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翻译学术界对美籍华裔文学作品《喜福会》中译本的研究大多从语言文化分析、互文理论、飞散和叙事等视角切入,此次研究从接受理论角度出发,浅谈如何在翻译中加入译文读者的审美期待。
【作者单位】: 江苏科技大学;
【基金】:2015年江苏科技大学本科生创新计划项目“美籍华裔文学回译问题研究—以《喜福会》的中译本为例”成果,负责人:陆超玲,参与人:张闽南,指导老师:龙利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美籍华裔文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用英语叙述关于中国的故事,将这种文本译成中文便是一种回译的过程。然而,这并非简单的语言文化还原问题,其中的复杂性对译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颇具研究价值。美华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通过描写四对母女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折射出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玲;;沟通的力量——解读《喜福会》中的人物冲突与解决途径(英文)[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辛洁;;从《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J];知识经济;2010年08期
3 姜凌;;《喜福会》中的汉语(英文)[J];思想战线;2010年S2期
4 刘向辉;;母爱的冲突与回归——重读《喜福会》[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12期
5 欧阳灿灿;;从身体角度看《喜福会》中母女隔阂的形成与消解[J];长江学术;2012年02期
6 冯蕾;;《喜福会》中语言的缺失与自我认同的建立[J];名作欣赏;2013年02期
7 张尖;;《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J];名作欣赏;2013年05期
8 严丽霞;;从《喜福会》看中西面子观[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9 韦佳星;;从《喜福会》看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J];考试周刊;2014年09期
10 邵莉;;读者眼中的《喜福会》民俗文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晓;;回译中的问题——以《喜福会》程乃珊译本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静;;论编辑与作者的互动关系——评析《喜福会》[A];我所向往的编辑——第三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谢湘南;横空出世《喜福会》[N];深圳商报;2001年
2 谢湘南;母女之间的奇瑰故事[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郭爽;亚裔美国人:活在两个世界的边缘[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阳;多重的交响—《喜福会》的对话解读[D];郑州大学;2015年
2 徐文艳;从目的论对比研究《喜福会》的两个中译本[D];苏州大学;2015年
3 卢静;《喜福会》中民族中心主义的跨文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何立群;见木还是见林:解读《喜福会》对中国文化的描述[D];暨南大学;2003年
6 朱姝姝;基于文本探析《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郭辉;从个人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喜福会》[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阚雯;通向理解之路—《喜福会》文化冲突与身份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9 赵艳平;生存在夹缝中的人—《喜福会》的语言杂糅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10 刘怡;对峙与融合—论《喜福会》的叙事魅力[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01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301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