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从概念隐喻角度评析《红楼梦》菊花诗的两个英译本

发布时间:2017-12-19 09:40

  本文关键词:从概念隐喻角度评析《红楼梦》菊花诗的两个英译本


  更多相关文章: 红楼梦 菊花 菊花诗 概念隐喻 意象


【摘要】:自G. 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诞生以来,它一直备受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关注。“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不是语言问题”;“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概念隐喻的核心内容是“隐喻是跨概念域(cross-domain)的系统映射”。从隐喻的起源来看,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每个普通人都创造隐喻,每一个普通人都会使用隐喻,而且隐喻可以成批地被创造。本文将结合概念隐喻的观点分析我国文学瑰宝《红楼梦》中的十二首菊花诗,揭示十二首菊花诗的内在暗示,并通过对比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译本,比较何种译本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暗示内容。《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开篇点出“真事隐”,这种写法让好奇的读者忍不住想知道“隐”去的真相。80回以后的失传使《红楼梦》的结局更像一个“谜”一样骚动读者的心。通过分析作者“隐”去的内容,本文试图揭示十二首菊花诗主人的最终命运,并挖掘诗中丰富的菊花文化。本文着重从概念隐喻的三方面,即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逐一一分析一十:首菊花诗,并在分析隐喻的过程中也将诗主人与菊花的关系呈现出来。在对外传播中,杨霍两译本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红楼梦》的“隐”是它的魅力之一,故笔者又比较杨霍两译本,从概念隐喻的三个方面分析何种译本更好地再现“隐”的魅力,表达“隐”的内容。十二首菊花诗中,依笔者拙见,杨译更胜一筹,更好地表达诗主人与菊花之间的关系,巧妙地将“隐”贯穿译本之中。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46;H315.9


本文编号:13077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3077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5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